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先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勤学习抗婚抒壮志
李泽民

  李弘基自从到吉镇以来,省吃俭用,用自己多年积攒的钱给家中典买了几垧地(一垧合三亩),由三弟耕作。虽说这些土地贫瘠,但足可维持一大家人过中等水平的生活。同时,因生意四通八达他也结识了不少人。弘基托人为十三岁的儿子重新找到了私塾。这私塾堂位于桃花峁二十多里外的高庙山,高庙山村民大都姓常,属一个家族。常家光出了名的大财主便有十几户,他们的四合大院共同组成了庞大的常氏财主庄园。其中有的人把生意竟做到了京城及其他省城,占据着高庙山的绝大多数田舍,其威势与杨家沟马家财主和刘家峁姜耀祖财主并称为米脂东区“马、姜、常三巨富”。
  丰功来到高庙山求学,由于学堂没灶,只好在村里租了一孔窑洞居住,自己做饭吃。他上学从不迟到早退,成绩总是第一,常常受到老师表扬,高庙山的财主、百姓无人不说丰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时时以他为榜样教育子弟。然而他们却不知,丰功为了学习经常是一顿做好吃两顿,有时为了看书竟忘了吃饭,只好等下顿再吃,忍饥挨饿吃冷食生是常事。到了秋天,米脂这地方时常狂风卷着黄土漫天飞舞,刮得到处是尘土,其苦可想而知。丰功租借的土窑洞门窗破旧,被风吹得咣咣发响,加上附近动物发出的各种怪叫声,这地方显得更是凄冷。丰功每晚夜读,一天晚饭后,突然狂风卷着黄土遮天蔽日而来,顿时天地昏暗如同黑夜,破旧的窑门被狂风吹得“咔嚓”倒地。丰功见事不好,忙顶着风跑到院外,把堆放的谷干草一捆捆抱来堵在门口,自己仍旧在窑里点着小油灯读书。狂风吼叫了一夜,丰功在窑内大声读书直到天明。第二天早上,村人路过见此情景,惊吓得忙上前将堵死门口的谷干草掀开来,却见丰功正端端坐着临灯读书。
  村上一好心的农人被丰功的求学精神打动,便将自家的小土窑空出一间给他住。可为了度过陕北寒冷的冬季,丰功每天得上山砍柴取暖,严寒的北风冻烂了丰功的双耳。原来这米脂不仅缺煤也缺柴,尤其是一到秋、冬百草枯死,到处光秃秃,要砍柴烧并非易事。一次,丰功在砍柴时划破了手,好心的邻居农人看见后,便将自家成捆的柳梢送给他烧。农人的厚道善良,在丰功年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天下午,丰功发现家中带来的粮食所剩无几,连第二天也不够吃,便决定回家去取。为了能多带些粮,节省学习时间,他从相好的同学家借了一头毛驴。走到刘家峁村时,眼见有的人家开始上灯吃饭了,丰功心想:离家不远了,翻过这座大山就是桃花峁了,再挺一挺。一边想着一边用鞭将毛驴抽了两下快快向前走去。走到山头四、五里处时,天渐渐昏暗下来,山风阵阵,四野空旷,已无一人行走。丰功眼前忽然一闪,前面路上似乎蹲一野兽,长耳长嘴,正朝自己张望,看样子像狼。丰功大惊,忙拉住毛驴停下,心中嘀咕:这可如何是好,若斗此狼,自己饥饿疲乏恐难胜它;若掉头回高庙山路太远;若到刘家峁歇脚又恐天黑人生无人收留。丰功左右为难,不由出了一身汗。就在这时,他猛然记起明天必须得返回高庙山上学,并还人家毛驴,耽误不得。何况再往前走五里路,便到自己家了。于是他斗胆自语“决不能后退,要斗争,要战胜它。”同时跳下毛驴,紧握手中的赶驴鞭,吆喝着走过去。不一会儿他走到了“蹲狼处”,可不知何时狼竟走了,只在旁边留下一粪堆。丰功先是一愣,随即高兴地抖鞭向那粪堆狠狠抽了两下,哈哈大笑着骑上毛驴向家中快快走去。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对他说:“你已是14岁的人了,我和你奶奶、大伯他们商量着让媒人为你瞅了门亲事,那姑娘今年刚好也是14岁,与你同年等岁,我们寻思着这两天选个好日子就给你定亲,秋里把事办了。”丰功一听,瞪大了眼,半晌才张口回答:“我还要读书,我连自己也养活不了,岂能结婚。”
  母亲说:“要不是为你念书,去年就该给你提亲了,再不能拖了。”以当地的风俗,男女到了13岁便要结婚,全靠父母包办和媒妁之言。如果十大几岁还未结婚,便要受人讥笑。
  丰功听了母亲的话解释说:“念书做事是我的志向。”
  母亲说:“你一定要念书就念书好了,媳妇结婚后跟着我们一起过就是了。”
  丰功叹了口气说:“咳!我一人拖累你们花费钱粮还不够,再娶个媳妇让你们替我养着,岂不是我对你们老人家不孝,我心不安。结婚的事等我学业有成再说。我还忙着赶路去高庙山呢。” 
  母亲无奈只得帮他将应带的粮食、衣物等收拾好,由他去高庙山上学。
  转眼三、四个月过去了,当丰功又回家拿粮时,母亲又对他说:“上回给你说的那个姑娘,媒人见咱定不下来,人家另寻主了。你爸从吉镇回来请媒人另说了一个,媒人立等着见话哩。那姑娘是高家园子的,今年18岁,与你生辰八字相配着哩。你正好回来,看能定就定了,免得都牵挂。” 
  丰功听了没说话,只催着要吃饭。饭后母亲又问他:“给你提亲的事,你看怎个?”
  丰功反问道:“我要念书这话你没对我爸说?”
  母亲回答:“怎没说!你爸说念书归念书,娶妻归娶妻,那念了书就不结婚了?”
  丰功不高兴嘟囔道:“这不光为了我念书,是我不愿给咱家增添负担……”
  母亲笑了:“负担?怎会有负担,人家姑娘不长手不会干活?”
  丰功急忙辩解说:“会干活也怕养活不了自己,到时给家中造成负担怎么办,以我看还是别提这事,等我念完书再说。”
  “这事怕由不了你,看样子你爸和家里人非要你成婚不可。”母亲却不依不饶地说。
  丰功急了:“你该劝劝他们,将我的想法也说说。”
  母亲见丰功执意不肯,只得叹口气,去做别的活了。
  第二天,一家老小都围着丰功打劝,丰功一边拒绝一边只管忙着收拾去高庙山的行李。如此这般,一家人也只好由着丰功拉着毛驴离开了家。
  话说有一天,丰功正在学堂上课,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喊:“丰功的父亲来寻丰功了,让丰功出来一下。”私塾老师同意后,丰功便走出学堂。只见父亲戴着瓜壳帽,穿着粗布长袍马褂站在院中,肩上挂着褡裢,满脸微笑地望着自己。丰功忙上前招呼父亲到了他的住所。父亲从褡裢中掏出几个丰功爱吃的果馅,丰功忙端了一碗水放在父亲面前。父亲喝着水一字一句与丰功说了起来。
  原来家中见丰功不答应结婚的事,媒人又急催着要见话,一家人没法,只好让三弟李垣基到吉镇寻回了李弘基,弘基当即背了褡裢就到高庙山来找丰功。    
  望着慈父风尘仆仆的面孔,一股说不出的感情涌上丰功心头。他听着父亲苦口婆心地说:“你给家中说的话我全晓得,这些你都别管,你爱念书只管念你的书去,只要媳妇娶过就行了,自有家中替你照管料理—切。过几天你就回去先定亲,赶秋里一定要结婚,这事不能再拖啦,你要听话啊!”丰功无言地低下了头。
  遵从父命,丰功不几天便回家定了亲,一家人的喜悦自不必细说。
  转眼到了结婚的日子,一家人又是压糕、推面,备办酒席,又是忙着招呼所有亲戚朋友、家中族人,一时桃花峁村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时过中午,只听得炮声、号声、唢呐声顿起,迎亲的队伍伴着新娘坐的八抬大花轿一齐进了院门,此时人头涌动,大人小孩争相观看,将个长长的五孔窑大院塞得到处是人。本来按当地乡俗新郎须将新娘抱出花轿,举行婚礼后还要抱入洞房,无奈新娘比丰功大四岁,个子高了许多,新郎只能扶着新娘下轿入洞房了。随着开饭的吆喝声,霎时唢呐声和人们入席的呼叫声混响成一片。村上一伙本家年轻人围着丰功又是让喝酒又是让唱酒曲,几杯酒下肚,丰功变得头重脚轻好似飘起来,他想回新房去睡,却想新娘正坐在炕上,便一头扎进了大伯的炕上蒙头睡了起来。
  婚宴进行了好长时间,客人仍不见新郎的踪影。从吕家俭杜家湾村前来赶喝喜酒的外祖父杜伟高(秀才出身),早已获悉外孙聪慧过人,此时到处找他。父亲弘基也不知儿子的去向,于是他凑到老丈人杜伟高耳边嘀咕了结婚的风波。老丈人杜伟高边听边用手掠着胡须说:“噢,原来这样。”就在这时,有人找到了丰功。杜伟高径直走进窑洞,叫醒了丰功问:“是在和家人赌气吧?”
  丰功见是外祖父,忙下炕让座,恭立一旁说道:“岂敢,岂敢。”
  外祖父笑着说:“人言贤孙乃一才子,却不知贤孙胸中志向如何?可与外爷说说?”
  丰功因心中烦闷,加之酒劲还未散尽,不由心中的话涌上来:“外孙虽不才,然读书明理却不敢忘。闻听当今日寇侵犯,朝廷战败,竟不顾丧权辱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大违民意,天下骚动,有志者纷起救国。外孙以为为民为国者均须有志气,志在圣贤则日圣贤,志在豪杰则日豪杰。外孙虽家贫,也不敢忘奋发读书,以为日后报效国民。今日结婚之事,实恐增加家中负担与日后拖我学业而已。”
  外祖父为丰功的壮志暗自赞叹,不禁掠须乐哈哈地说:“好!好!有志气。今后你的上学费用全由我包了,秋后你便住在我家,让你二舅当你老师。你二舅从京城回来后这些日子,没事在家闲居,你看如何?”
  丰功一听连忙跪地叩头拜谢。
  读者不知丰功为何行此大礼,原来丰功的二舅曾给皇帝当过老师,是文武全才,难怪丰功如此激动!
  

李鼎铭先生/李泽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