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先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七章 办私塾明里创新业
李泽民

  鼎铭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终于从杨家沟回到了桃花峁村。可谁知不仅找不到适合办学的地址,而且一些穷人家子弟根本就没有上学的打算。李先生的“招生公告”贴出去十多天了,只有几户较富裕的农人送子弟来报名。李先生便将自家居住的惟一窑洞作为教书的地方。
  年仅23岁的青年李鼎铭为了办学,寝食难安。他分析穷人家孩子之所以不来上学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家庭生产忙,误不起种庄稼过日子;其二是太穷,根本交不起哪怕是极少的一点学费;其三是对学习知识没一点认识,甘愿祖祖辈辈务农,以过日子为主。针对种种情况,李先生又贴出了新的招生公告,内容为“学生每天前半天念书,后半天帮家里大人劳动干活,实行半工半读。对交不起学费的人家实行全免费。”对于认为学习不重要的人家,李先生亲自上门做工作,并以身边事情作例子去说服他们。凭着李先生在村里的名望和苦口婆心的劝导,许多穷人家纷纷将子弟送来上学,学生由几人一下发展到几十人。为此李先生计划着设计修建寨子山学堂。
  寨子山是位于村中心西沟河与南沟河中间的一座大山,也是村中最高的山。其山形状似鸡头,鸡嘴便是村子当中那块较平的盆地和延伸到河水中的尖嘴石山,据传这是“金鸡吸水”的宝地。为防金鸡吸饱水飞走,村民们在尖嘴石山上修建庙宇以镇之。寨子山的后山高低不平,与群山连接在一起。寨子山顶部建有古老的寨门、寨墙与许许多多“藏反”土窑洞,多少年来每遇盗贼土匪等侵犯时,村民们就一齐上山据守,以土枪、土炮、弓箭、石头为武器抵御强盗。据资料可考此寨在历史上也从未被任何人攻破过,因而此寨便成为米脂小有名气的宝寨。
  李先生以山寨子建学堂的消息传开后,受到了不少村民的支持,特别李氏家族的人更是赞成,有的人将自家不用的旧门窗捐献给学堂,还有的捐献木料和石板供学生作桌子和凳子用。李先生在山寨挑选了两孔最大最好的窑洞作学堂。他和学生们一起用镢头、铁锨将学堂周围的杂物清理得一干二净,修起了平展展的院子,同时李先生出钱雇了两个匠人,将学堂门窗修理一新。上课的桌凳不够,李先生亲自带着学生在河沟里撬起一块块石饭抬着背着上山支起当桌子用,并动员学生自带小木凳上学。到开学之时,李先生想起还缺一个提醒孩子们来上学的报时钟。于是将村上一口古老的大铁钟,请几个人帮忙抬上了寨子山,悬挂在山寨门上当作校铃。
  第二天清晨,寨子山的钟声敲响了,所有上学的孩子手拿着小凳和学习用具一个个兴冲冲地向寨子山走去。村庄里的大人们纷纷驻足,欣慰地侧耳听着钟声,望着孩子们上山的背影高兴地赞叹着:“李鼎铭先生的学堂开学了!”这是米脂县从古至今第一所为穷人办的学堂敲响的钟声,这钟声传遍了整个山山沟沟,他要唤醒沉睡落后的土地和生活在其中的劳苦大众。
  面对穿着破旧衣服,手脸东一道白、西一道黑的穷人家孩子,李先生郑重地讲:“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学生了,一定要好好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能看书写字有文化懂知识的人,将来长大了才能为老百姓、为家乡、为国家干许多有益的好事,你们听懂我的话没有?”众学生扯着嗓门大声喊:“听懂了。”李先生又说:“你们现在是学生了,每天应该把手脸洗干净,你们说是不是?”孩子们一个个看着自己白黑不分的手,摸摸自己许久不洗的脸,不好意思地嬉嬉笑着,似乎不明白这与念书有何关系。李先生便将不卫生不仅影响仪表,而且会带来疾病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同时,告诉他们穿衣服与洗手脸一样的道理,衣服破旧没关系,但要补好洗干净穿整洁才好。
  李先生用自己编写的国文、算术书给学生授课,他没有按传统的方法去教学生,而是从自己所学的各种古文古诗中挑选出他认为最有意义最能教育人的好作品,反复让他们品味其中的深刻哲理。人们每天听到从寨子山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久而久之连寨子山种地的农人也懂了个八九不离十。算术教学书用的是李先生编写的《加、减、乘、除初学本》与《高级算术计算本》。至于中外历史地理,李先生根据孩子们易学易记的特点,专门编写了简明扼要的教本。
  一次在讲历史课时,李先生谈到世界发展状况时,极是气愤地斥责了清朝的腐朽统治所引起的社会混乱,以及人民百姓愚昧落后的生活情况,他说:“中国落后,米脂县这穷山沟更落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古老穿戴与长辫子,看不起清朝兵将使用的刀刀矛矛,因为世界的发展已超过了这些古老落后的服饰与武器,难怪洋人敢带着洋枪洋炮侵犯中国。听说国外有的留洋学子已剪掉长辫子,呼吁国人重建新政。这将为中国带来光明,人民百姓将不再受统治者任意宰割欺压,也不再受富人的剥削压榨。到那时天下会出现一个穷人当家作主的民主光明的中国……”学生们被李先生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住了,一个个好奇地不断提问,李先生一个个认真解答。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李先生让他们每天用毛笔写字作画,还请了村上爱唱山歌的李世贵老汉教唱山歌、民歌,其中很多歌词是经过李先生亲手修改的。一时间读书声、民歌声响彻桃花峁村的山山沟沟、坡坡洼洼,为萧条落后的山村带来了无限生机乐趣。
  一天,下起了大雨,直到午饭时才稍住,放学的孩子们下山回家吃饭。谁知刚走出寨门不几步,有的学生便在山坡上滑倒了,一个学生一直向沟底滑去,李先生一看不妙,连忙飞跑过去拉住了那个正在下滑的学生,然而因山坡太陡太滑,二人无法刹住,眼看就要撞到山崖边了,只见李先生急中生智使劲拉着那个学生向旁边的沟渠猛扎了过去,一场危险避免了。这时,李先生不顾浑身沾满了泥,仍对学生们大喊着:“都停住,不许再走,等我背你们下山。”说完,他返回学堂,找到一根木棍拄着,硬是将学生们一个个背下了寨子山。大人们听了孩子的叙话,全都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有人感慨道:“好受苦人,背那么多学生下山,也不容易呀!”有人却佩服地说:“李鼎铭不仅文才好,还跟他二舅学了一身好武功哩,只是不显露罢了,要不然那孩子眼看掉下山谷去,却被他轻轻一下就救走了!”于是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李鼎铭又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桃花峁村有户叫李发的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人合穿着几件破粗布衣,谁出去干活谁穿,不干活的就呆在炕上用破被围着身子。孩子长到了七、八岁,不论冬夏总是赤着身子在村上行走,那脸上身上的污垢积了厚厚一层。李先生免费让他家的孩子在寨子山上学。但不久,家人为了喂驴拔草,便不让这孩子来上学。李先生让所有学生在课余时间每人帮着拔一把草,这一把把放在一起便是一大堆,拔一次足够那驴吃两、三天,使这个孩子又得以重返学堂。
  寨子山的钟声每天都在响着,不论刮风下雨。上山上学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连附近村庄的孩子们也慕名来桃花峁寨子山上学了。对井家沟、黑圪塔、圪凸店等一些远路村庄的学生,李先生还帮他们在桃花峁村租窑洞。寨子山的学堂越办越好,村外有的秀才及有文化的人慕名来访李先生,有的想在寨子山任教。李先生鼓励他们说:“到了冬季,农人一般没事干,你们只要在自己村上少收点费,多收些穷人子弟,既可提高百姓的文化知识,又可扶持你们自己的生活,岂不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有的文化人真的回村办起了冬学。
  春去秋来,转眼李先生的父亲李弘基去世两年多了。虽说李鼎铭中了魁首秀才,不料他却不仅不愿做官,还免费办学,一年下来那微薄的收入竟不够养活自己的妻子儿女。因此尽管李先生的妻子张氏一切逆来顺受,吃苦受罪,疼小尊老,一心一意操劳着家务,但因为李先生的收入太少,还是引起了三妈的不满,时常闹着要分家。鼎铭的奶奶虽然掌管家事,却因二儿子这个顶梁柱走了,已变得神情恍惚,整天睡在炕上,一切由着儿孙们自去办理。
  家里矛盾越来越大,鼎铭只得找三爸李垣基商量,三爸说:“唉!咱这一大家子已有20多口人了,大小户住窑少说也得七、八孔,可如今只有五孔窑挤着住。再说人增地不增,年年收成也不好,也没外余钱来,吃的饭越来越稀越不好了,每天还要去劳动,这样下去这日子怎过呀……”李先生听了三爸言语,心想:三爸说得也在理,自己弟兄三个占了三孔窑,母亲还跟着三弟住,而奶奶跟着三爸住一孔窑,剩下一孔窑三爸的儿子们挤着住,尔今大儿子也该到了结婚的年龄,住窑便成了全家首要解决的问题。至于土地,全家20多垧山地,平均每人只有一垧多地,而自己免费办学,收入自顾自也成问题。于是李先生问三爸:“那依三爸的意思看如何才好?”
  “咳!我看就分开了过,怎不知你同意了不?”三爸叹口气说。李先生听三爸如此说,自己还有啥好说的,便回答说:“既是三爸同意分开来过,我也愿意,至于我的两个兄弟,有我劝说哩。”三爸点头同意。于是李先生找两个兄弟商谈后便定下了分家一事。
  分家业需按老弟兄三人来分,李鼎铭从小过继给了大伯李福基,故为大门一个户头(此时大伯夫妻已去世),二门李弘基,三门李垣基。由三爸请了本族李氏长辈评判,将所有家产、住窑、田地按好坏搭配分成了三份。因祖母在世,另为祖母分了3垧养老地。三份家业以抓纸团而定,李先生分得窑两孔、山地7垧及其他零碎家业,两个弟兄分窑一孔地9垧,李先生又将自己的一孔窑调换给兄弟住。其实李先生此时已有5个子女,一家六、七口人挤一个窑住。李先生寻思:如此挤着也不是个长久办法,何况自己顶门立户,母亲杜氏跟着两个兄弟过,自己不如将这一孔窑也送给两个兄弟,这样母亲就不必与三弟挤在一孔窑,也尽了自己自已的孝心。于是决定另建新宅。
  为了重新安家,李鼎铭在离村三里多远的村东沟找到了一块修窑的地址,虽然远了点,却是一个有鸟有树的幽静山湾,山湾中间对面的大山下便是李先生确定安家的地方。为此,他先卖地三垧,又雇工用匠人,加上亲戚朋友、家族弟兄帮忙,不久便以土石结构建好了三孔大窑,并修起了院墙。李鼎铭携儿带女搬迁进了新居。
  李鼎铭将自己的新居地命名为“麒麟湾”。据传麒麟乃文化始祖兽,四书五经是其口吐,孔子见此兽死说:“我也不久人世矣。”鼎铭先生有其父梦麒麟送子一事,今又自命此地为麒麟湾,也许事非偶然。
  由于修建了住宅,李鼎铭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惟一能为李先生分忧解愁的便是妻子张氏,她想尽办法省吃俭用,每天上山挖野菜供一家人充饥度日。李鼎铭艰苦的生活从村里传到了村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村庄的财主上门拜访李鼎铭,请他去当大管家,并保证他一家人的生活,可都被李鼎铭一一拒绝了。李鼎铭自甘清贫、淡泊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心一意要实现他教育救国的理想。
  

李鼎铭先生/李泽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