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先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四章 以商扶教建校救国
李泽民

  李先生回到桃花峁,决定建一所“区立桃花峁初高级小学校”,以解决东区学生入学的问题。可是桃花峁村的地形四沟八岔,不仅出入不便而且远离城镇集市。显得偏僻冷清,其经费来源远不及灵水寺学校。为此李先生辗转寻思。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修桥兴市以商扶教的计划。
  桃花峁村的中心西南山下虽有一块平地,但因东西南北四条深长的石沟河水把村子分割得毫无规则,人们往来只能穿越高低不平的河槽。遇到下雨发洪水时,只能隔河相望。为此,李先生想在四条沟河上架起四座石桥,并在西北方较长的河水中间再修一桥。只要这五桥建成,和村中那块平地连为一片,村庄便浑然一体,四通八达。居住在四沟八岔的人们就能畅通往来。而村中西南山下的平地可发展成为集市贸易的中心。
  规划既定,李先生心中有了数,便到县城找县长谈修桥要款的事。来米脂上任不足一年的钱县长,久闻李先生大名,今日一见,言谈举止穿戴果然非同一般,不禁油然而生敬意。当听了李先生修桥兴市以商扶教的计划后心中更是钦佩,便满口答应说:“刚好上面给县城防局拨下一些修建款,我看就分一点给你们。我先与城防局商谈一下,明天你再来我这,如何?”李先生点头同意,可心里暗自思量:这城防局里净是一伙城绅,向来与我不合,如何肯同意拨款让我修桥。
  第二天,李先生如约准时来到了钱县长的办公室。只见负责城防局的三、四个绅士已坐在钱县长对面,脸色不太高兴。钱县长见李先生进来,挥手招呼李先生坐,然后对绅士们说:“此事就按我说的办吧,有什么以后再商量。”艾大绅士眨巴着眼看看李先生说:“啊呀!钱县长,这钱是我们城防局保卫建设我们县城的钱。”钱县长听了边笑边摇着头。李先生见状说:“这米脂分成了三个区,上面每年下来的修建费却全是城区的!城区有个城防局,一个城圈圈就该保卫该建设。怎我们东区桃花峁几条沟河烂格岔,没个城防局,没个城圈圈,就连桥也不能修啦?”杜绅士冷笑一声说:“哈!你要盖几座桥哩,哪有这么多钱。”李先生立即反驳说:“那不多,比修城可省得多哩。”艾大绅士鼻子哼哼说:“那省也给不了你。”钱县长一看双方气氛不对,忙站起来对绅士们扬扬手说:“你们先回去吧。”众绅士们甩手站起来恼怒地走了出去。
  钱县长这才对李先生叹口气说:“唉!歪说好说,全都麻迷不分,看来李先生修桥的事难办啊!”李先生说:“这县长是你当着啦,还得你给我想想办法哩!”
  钱县长自言自语地说:“这,这怎办哩!”李先生回答:“我们那桃花峁谁不知道四沟八岔的,城里人能修城圈圈哩,我们多少也该搭上两座桥吧。这要求不过分吧!”
  钱县长无奈地说:“说得是对。你先回去,我一定想法为你解决一些修桥费,到时我会通知你的。”李先生拱手说:“好!拜托钱县长啦。”
  李先生回到桃花峁村不久后,钱县长派人送来了一百伍十块银元和一封信。李先生拆信一看,才知钱县长就要调离米脂,信上说只能为李先生解决这些修桥费用,还望李先生多多见谅之类的话。如此结局令李先生感叹不已。
  就在李先生为修桥经费犯急之时,新来的佘县长托人捎话要见他。李先生想:这倒是个好机会来了。当李先生来到米脂县城,与佘县长一叙,却原来是远方亲戚。当佘县长询问李先生有什么困难或需要帮忙的事时,李先生赶忙将自己修桥兴市以商扶教的计划说了出来。佘县长表示暂先拨款二百银元,等上面来了款再予资助。见佘县长如此痛快,李先生自个倒不安起来,他说:“尔今米脂城乡不合,加上常有各种兵、匪侵犯县境,故米脂情况复杂,不要因亲戚关系影响了你的工作事务。”佘县长点点头表示明白,并让李先生不用替他操心。 
  李先生将钱县长、佘县长给的款一合计,只够修两座桥,还有三座桥的款没着落。他心里思谋:这三座桥的款项甚大,单向县府要一时不好解决,若能在桃花峁与附近各村庄动员富裕点的百姓捐助一些款就好了,这建集市也是方便四乡群众的事。只是此工作非自己一人可为,他前思后想,猛然记起了自己的启蒙老师高德忠老人来。
  高德忠老人是多年的私塾先生、老秀才,在四乡是出名的好人,如今虽然年老在家,但那些有年岁的长者们仍对其恭敬非同一般。高德忠老人视李先生为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门生,李先生视高德忠老人为自己最好的启蒙老师,如今虽过去20多年了,师生情感甚深,李先生逢年过节总要去拜望。
  李先生来到距桃花峁村五里远的前王家坪村高德忠老师家,他问候老师后,便站立一边说:“弟子今日拜见老师有一事求教,不知老师近来身体如何?”高德忠老师捋动长须乐哈哈地说:“好,好,有事只管说来。”听完李鼎铭的叙述,高老先生喜笑颜开地赞同道:“好!好!若能如此,你可为咱东乡人立了头功。有用着老朽处只管言说。”
  李鼎铭一听高兴地说:“弟子想凭借老师威望,请老师与我一同到四乡串村宣传捐助修桥款,不知老师可乐意?”高老先生瞪圆了眼说:“乐意!乐意,当然乐意!如此与民与国有益的大好事,门生能想到老朽,老朽甚是荣幸,何时动身,任凭汝安排、行事就是。”
  李先生听了老师的话,好似吃了定心丸,立即返回桃花峁去做准备。他先动手剪裁麻纸用线绳装订起了一个又大又厚的簿子,并在封皮上用毛笔写了“桃花峁兴市建校修桥捐款登记簿”字样。第二天,李鼎铭背着褡裢,带着民团的李家真,到前王家坪村寻上高德忠老师后,三人便开始去四乡活动了。
  他们每到一村,李先生将修桥兴市以办学的好处讲给大家听:“这修桥立集市,不仅对咱东区培养子弟有好处,而且方便大家买卖往来,再不要大小事全到米脂城去,进城住店、吃喝花费多不说,还时常要受城里人气,挨冤枉官司损财伤人。如果桃花峁立起集市,大家省时省钱又能解决生活需要,天晚回不了家想住宿,熟人也不会要你的钱,更不会让你们受气挨冤枉官司的……”百姓们听了李先生的话,仔细一想句句在理,于是多少不等捐些款。
  一天中午,李先生一行三人来到刘岔村民申有元家,申有元一见东区区长李鼎铭与老秀才高德忠老人到来,连忙让到屋里,招呼家人做饭。午饭后,李先生拿出账本还未开口,申有元便说:“李先生,修桥捐助你看着写,你写上多少,我出多少,写多写少我是个同意。”李先生见不很富裕的农人申有元如此慷慨豪爽,心底的感动自不必言。也就是这次事情使李先生看上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人,后来请他当了刘岔分区的区长,此为后话。李先生手下7个分区区长,都是他的好帮手,如此经过一个多月,竟收够了建桥的费用。
  回到桃花峁,李鼎铭立即召集工匠人等在村庄东、西、南、北四条沟河上开始动工。只见村庄到处人来人往,有劳动号子声、牲畜鸣叫声、匠人的锤錾声,西沟大石场时而传来“轰轰”的起石炮声。村庄的上空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人们劳动的喊叫声此起彼伏。桃花峁不少村民义务参加到了建桥行列中。李先生更是废寝忘食昼夜奔走其中。他用自己的知识、 智慧帮助工匠设计桥身、桥梁,不管有什么样的疑难困惑,李先生总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克服解决,工匠们无一不被李先生的聪明才智所折服。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劳动,五座石桥如期如愿胜利竣工。只见四沟五桥和村中的那块平地连为一体,犹如五根杠杆抬着一个轿子,此情景倒果真应验了昔日马老财所言。
  李先生用建桥剩余的一点钱做成了三通大石碑,请杨家沟书法能手马玉亭用楷书整整写了两天。一通碑写的是建桥序文,另两通碑写的是建桥时所有捐助人的姓名、款数。碑刻好后,将三通碑并排立于北沟最大的“通济桥”桥头旁,供往来人们参观。此三碑每个高7尺,宽2尺多、厚3寸多,加上碑座。既合比例,又甚威严,阳背两面碑刻文字俊秀齐整。特别是李先生写的碑序文引起了许多人的赞赏,其文笔清秀,感情真挚、既体现了李先生爱国为民的志向与清白为人的作风,又展现了李先生学问之精深渊博。有一位省视学(举人出身)来到桃花峁看到此碑序文感叹着说:“啊!这桃花峁出人才哩,这篇碑文即使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放在一起,也不算下的。内容气魄文笔好,真是大家风度。”此碑后被河水冲走,今已荡然无存,然而见过此碑文的老者却能背诵出其中不少文词,现将其内容记载如下:
  余之倡修斯桥也,工程浩大,所费不赀,诸父老昆弟热忱赞助者固不乏人,而横加阻挠者亦所在多有。噫!知我者其唯斯桥乎,罪我者其唯斯桥乎。今工程已竣,余区区之心,欲与诸父老昆弟共明之,诸父老昆弟其愿闻之乎?
  余当髫令读书,颇有志于四方。长而游历名都,观其人物之俊秀,地方之繁盛,未尝不心焉羡之。回忆故乡,则黯然神伤。中年已往,遂绝意名利,为吾乡稍放光明:计非从教育入手不能收效,欲兴教育,无款可筹也,不得已而振兴商业,以作教育之引钱。……
  李鼎铭建五桥立三碑后,又动员桃花峁村民义务平整集市场地,用石块帮畔、黄土盖面,将村中那块平地与戏楼下的河湾坡地全都修整得平平展展。市场建好后,布告四乡百姓农历每月逢四、逢九为集会日,一月六个集会,另外规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日、七月初三日、八月初三日、九月初三日为全年四次大集会日。将桃花峁村改名叫桃花镇,简称桃镇。据说这桃花峁初建时起名叫“逃荒峁”,后见满山遍野年年桃花盛开便改名叫“桃花峁”,并在山上建了桃花娘娘庙。
  李先生将集市市场也作了分类:宽广的通济桥上为粮食市,村中心为百货市,还有猪、羊、牛、马、驴、骡等大牲口市。有人在村中办起了食堂,有人在市场东沟开起了旅店。四周的村民百姓无不为米脂县的第一个集镇欢呼叫好,他们尊称李先生为“市长”,并自发组织起三十来个男人,扭起了秧歌,领头的李世贵老汉一手举伞一手挥动圈铃,在锣鼓声中唱道:
  桃花峁出了个李先生,
  为百姓吃苦受艰辛。
  不讲价钱不图报恩,
  呕心沥血为咱百姓。
  秧歌从早扭到晚,人们仍未尽兴。晚上又在村中当街搭起了大火塔,人们围着火塔唱九曲,直到深夜。
  为了集市更加红火,李先生时常请戏班子来唱戏,以吸引各地商旅客人。如此一来,不仅桃镇周围数十里的群众,每逢集日都赶来自由贸易,连附近县和山西省临近县的许多摊贩,也纷纷来此交易。桃镇经济一天天繁荣起来,桃镇成了东区的集贸中心,也成了商贸重地“七口”通商陕北的咽喉重镇。
  李先生将校址选在了集市东南面的戏楼旁。虽经过李先生长子李之钢一年多的筹备,但要办一所像样的学校,光靠桃镇集市上所收的斗捐、称佣、牲口交易税、粮仓税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早日建好校舍。李先生毅然卖掉了自己的12垧土地,一垧地等于3亩,共合36亩地,卖得大洋200多块。但这个数字离办学校的费用还有很大距离。
  这时,姬岔村一村民来到区公所痛哭流涕地找区长告状,原来,这年开春米脂城乡来了许多专搞迷信活动的活动的外地女蛮婆,她们明目张胆地敲诈乡民的钱物,甚至进行偷盗。近日她们一伙人到了姬岔,在夜间乘人不备偷了李仲合家数十石粮食,李仲合一家为此急得哭天喊地,只得到区公所找李先生。
  李先生既是东区区长,又是东区自卫团团总,闻知此事后,当即组织人员破案。三天后便抓住了参与盗案的蛮婆们。经过李先生巧妙审问,终于使物归原主。李先生借此教育众百姓说:“世界上没有鬼神,如果有鬼,开天辟地不知死了多少人,整个世界都被鬼占完了,人怎生存。神,只不过是人思想中的一种崇上寄托,是一种信仰。以后再别上蛮婆的当,受蛮婆的骗啦。”随后将蛮婆驱逐出了东乡区。并用处罚来的十头骡马、十只绵羊变卖成三百两银子,作为建学校的经费。
  李先生用八十吊钱买下了集市旁的山坡地,与戏楼边准备建校的地址连成一片。根据整个山形地势,李先生设计出了图纸样。为了节约经费,李先生一边动员村民义务参加建校劳动,一边让寨子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李先生和教师、学生们一起扛石头、搬砖、抬土、垒墙、铺校园无所不干。可他却从不在工地灶上吃饭,每天三次往返五里路,跑回家去吃。李先生一心一意为百姓吃苦受累办好事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所有的村民与工匠,人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拼命干活。
  经过两个多月白天黑夜,东区高级小学校竣工了。只见青砖建成的两小一大的尖顶校门,其选型特别,既像洋楼又似凯旋门,门楼前上方雕嵌着圆圆大大的时钟,仿佛在告诉人们要争分夺秒地学习。大门连着绕山而起的院墙内,便是依山势修建的梯田状四层校舍。第一层有三孔窑,既有教师、学生的灶房与会务室,也有学生及部分教师晚上住宿的地方。在校门旁还修了辘轳井水房和柴炭房。沿一道石坡走上去,便是第二层,其中两孔窑供教学,一孔窑供教师住宿办公,靠窑东边的一个小房便是李先生的校长办公室。窑西旁边修建有长石台阶,沿路走上去便是第三层,有一孔窑、一个小房供教师办公住宿,两孔窑和一个建筑典雅的大房供教学用。再从小门出去,顺着石坡上去,便是第四层,上面有三孔窑,一个大房供教学,其余为操场。另在校门旁的戏台上安上了活门窗,不唱戏时安上门窗就可兼作教室。并在所有的教室、教师办公室、校长室、伙房、学生宿舍门上挂牌标志。如此一座高高耸立的学校,临街傍水,使所有往来行人无不驻足观望,赞叹不止。
  1918年冬,学校建成后,李先生以东区区长的身份向全区各村发出公告,说明建校办学的总旨以及报名上学的时间及免收费等事项,动员村民送子女入学。文告发出后,李先生又将东区有名望的四个文人请进学校任职,一个是李先生幼年时同窗的杨家沟书法能人马玉亭;一个是北京朝阳大学刚毕业的常绍先;一个是李先生的同窗常兴庄村人常驾武;一个是印斗的刘甫成。另外又请了桃镇文人李家洲及李先生的长子李之纲来校任教。说起杨家沟马玉亭,此人正是与李先生比赛背文章挣吃干炉的同学。李先生不计前嫌,仍佩服其惊人的记性和精湛的书法,在五桥建起后还请他写三碑与“通济桥”三字。李先生将好的大窑让给四位从外村请来的老师住,自己却和大儿子合住一个小房办公。
  招生文告发出不久,有几十个男生相继报名,李先生将他们与从寨子山迁下来的学生重新编了班。为使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李先生为学生设置的教学课程有国文、汉语、英语、算术、珠算、注音字母、历史、地理、修身、音乐、体育、书法、美术等,大力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新思想,反对封建残余,反对军阀混战,要求学生写进步作文,唱进步歌曲。他为学生布置的作文中就《论中国统一》,在音乐课上教唱《打倒列强,除军阀》、《五洲歌》等等。李先生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鼓励讲科学知识,打破八股文的束缚,抛弃陈旧的教学内容。并自编教材,和师生打破界限一起研究探讨中国教育之出路。
  李先生既是校长也是教师,他负责讲授国文、历史、地理、修身课等。他虽身兼数职,但工资只在区上领,在学校分文不取。同时因集市税收不够学校支出,李先生便在学校会务室设起药架、药柜,抽时间为人治病挣一点钱,以补充学校经费。但他为穷人和学校师生是义务诊治。
  李先生白天事务太多,学生的作业全得晚上批改,所以他大多时间住在学校。到了冬天,为给学校省炭费,李先生一边坚持工作,一边喝点酒御寒,等到作业改完,酒已喝到八成,大儿子李之纲用葛根、金银花浓浓泡一壶水给父亲解酒。李先生喝过两壶水后,便拉上了铁棍,跟着前头提麻油小灯笼的大儿子一起回家。
  李先生不仅对教师、学生的求很严格,对任教的大儿子之纲和上学的二儿子之常、三儿子之伦要求更严,时常对他们说:“做任何事都不能错,要小心哩,错了人家不依么,众人的眼睛都盯着看着哩。你们盘算自己精着哩,那头上拉手巾的(农人)比你们精得多得多哩,你们要操心向人家学习哩。”二儿子李之常只有14岁,时常要求外出闯荡。可李先生说:“你语文学不好,我不放你,放出去糊涂着哩,弄不成个事情,等榆中毕业了,你再出去也不迟!”二儿子听到父亲的话后。从此便不敢多言语了。一次,李之纲在会务室睡觉,因晚上与常绍先老师拉话时间长了,睡得太晚,第二天早上忘了起床。李先生见状怒喝:“你狗的还给我睡着哩!”子纲睡眼一睁,吓得连衣服也来不及穿,只穿着内衣衫和衬裤便一跳下炕向门外跑去。会务室过洞内正在厨房做饭的伙夫申长有亲眼看到这一情形,方才真正领悟到李先生教子的严厉。
  李先生治学严谨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所有的学生和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外县外村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学,学生人数成倍地增加。
  桃镇的经济繁荣了,文化发达了,桃镇村民几乎都送子弟上学读书,知书识礼的人越来越多,桃镇的名声越来越大,东区成了米脂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桃镇小学的学生们,在李先生开明、进步思想的直接熏陶下,树立了为国为民的革命人生观,日后竟出了许许多多闯荡天下为百姓,开创革命道路的豪杰人物,此为后话。
  面对家乡的变化,群众个个喜形于色,有的在山头劳动时 或晚上在饭馆门前歇息时,竟情不自禁地唱曲赞道:
  米脂东区一卧龙,
  银州地里一圣人。 ’
  立市建校为众民,
  他是百姓贴心人。
  受苦人变成了文化人,
  山沟沟变成了市井镇。
  东区人光彩又光荣,
  全凭咱的李先生。
  

李鼎铭先生/李泽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