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学习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
刘建新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林伯渠是我们十分崇敬的革命老前辈。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难,不计个人安危,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今天,追寻他的革命足迹,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对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林伯渠是从本世纪初就投身于中国革命的职业革命家。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
  在中国近代曲折的革命历程中,林伯渠既感受过革命胜利时的欢乐,也品尝过革命遭受挫折、失败时的辛酸。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革命立场,矢志不渝地献身革命事业,表现出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的坚定性。
  自1905年8月,林伯渠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后就跟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了企图复辟帝制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谷,许多革命党人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怨天尤人,感到革命再无希望了,不少人脱离了革命阵营。但是林伯渠坚信革命事业终究会成功,他毅然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斗争。1921年林伯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毫不动摇,他忠于革命的精神感人至深。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林伯渠的一位好友劝他登报宣布脱离共产党,还表示愿予保护。对此,林伯渠不假思索,断然拒绝,并严正声明:“要干就干到底,绝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①,决心沿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下去。随后,他勇敢地参加了南昌起义。
  2.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
  “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是林伯渠的座右铭。他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正是这一座右铭的真实写照。
  长征出发前,他万般叮嘱留在中央苏区工作的妻子说:“你一定要和群众在一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有了老百姓,你就有饭吃,就能开展工作。”②抗战期间,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经常手持拐杖,走家串户,亲自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促膝谈心,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疾苦。凡是和他接触过的老乡,逢人便说:“这才是我们的主席呀!哪儿有一点官架子?”林伯渠从来不以领导人自居,甘当人民的小学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表现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3.虚怀若谷,团结同志
  林伯渠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又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无论是革命经验,还是学识,都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但他总是谦逊谨慎,平易近人,从不居功骄傲。在领导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中,他经常亲自去找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交换意见,商量工作。在他60岁生辰之际还向毛主席请教“像我这样的人如何学习,如何为党工作?”他在自己已是耄耋老人时,为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事亲自到周恩来办公室商谈有关事宜……。这些都足以反映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谦逊和蔼、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
  4.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不管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林伯渠虽身居要职,但他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本色,一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早在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身为湖南省财政厅长的林伯渠,除了给自己妻子买过一匹青布外,没给家里置买过任何东西,也从不接受任何礼品。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身为中央财政部长的林伯渠,在大雪纷飞、朔风呼啸的寒冬季节,只穿着两条单裤过冬。1958年,已年逾古稀的林伯渠,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赴银川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庆祝活动时,当地给每位代表赠送一条毛毯作纪念,他得知后,指出这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工作人员即刻如数退回。从这些一般人们不以为然的“小事”中,足见林伯渠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崇高革命品德。这与当前社会上一些人手中一旦有权就借机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卑鄙丑行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更加崇敬林伯渠。
  一个人如果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就必然目光远大,胸怀坦荡,不会有任何一点私心杂念。林伯渠正是这种高尚的人。他一生勤勤恳恳为人民,严以律己作表率,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他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与伟大的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二
  林伯渠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阶段。他之所以能挫而不折,始终保持革命本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下列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1.林伯渠具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历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伯渠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在大革命期间,他竭尽全力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毅然参加南昌起义,彻底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长征路上,他为军队筹粮工作不辞劳苦地奔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从事统战工作,还是领导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他都是身先士卒,不计个人的得失和安危;新中国成立后,他虽年过花甲,体弱多病,仍然力疾从公,为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而奔走于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使林伯渠深深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谛。人民永远是老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置身于人民中间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将革命事业进行下去。因此,“一定要和群众在一起,决不能脱离群众”,这正是他始终保持革命精神的思想基础,也练就了一身正气,使他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都能泰然处之。险恶艰苦的环境,使他更加珍惜民力,逐渐养成了艰苦朴素,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这就使他能够把握住真理,“毫不顾惜地把那些注定了要衰亡的东西抛在后面”,③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成为彻底的革命派。
  2.林伯渠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林伯渠幼年时期,在其父精心指导下曾认真诵读过“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左传》、《公羊传》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他在中国历史、古代汉语、诗词歌赋等方面奠定了深厚的根底。留学日本期间,他涉猎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大批名著,大大拓宽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面。特别是十月革命对他影响更大。他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莫斯科中国劳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期间,为了加深对工人阶级的认识,他还经常去听工人运动专题课。为了较快地掌握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俄语词汇,他用“快速学习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了紧张的俄语语法的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年逾古稀却不知老之已至的林伯渠,仍笔耕不辍。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积累起渊博知识和过人的文化素养,因而毛泽东称赞他是我们党内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
  近代西方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回顾一下林伯渠的经历,足见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渊博丰富的知识对他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他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他在挫折面前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自觉性
  林伯渠一生酷爱学习,但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和“用而促学”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如他晚年的一则日记里所写的那样,“密切联系实际建设工作,全面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问题。革命的理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一座不灭的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走向共产主义完全胜利的道路”。④因此,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都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地同自身的革命实际工作相结合,使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
  林伯渠的光辉业绩、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是激励我们不断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辈,学习革命先辈,就是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作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林伯渠传》,红旗出版杜1986年1月出版,第144、171、3、378页。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所编 主编 郭 林 阎树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