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七章 受命组建海军 四、定航向,八月决策会议
《萧劲光传》编写组

  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不久,很快又从湖北军区调来王宏坤任海军副司令员,第十二兵团的罗舜初、雷永通也到京报到,分别担任了海军参谋长、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海军成立临时党委,由萧劲光、刘道生及王、罗、雷等组成,萧劲光任书记。
  8月份,海军临时党委召开了海军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工作会议。因为这次会议集中研究决定了关系海军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人们后来多称之“海军建军会议”,又叫“八月决策”。
  召开这一会议,是6月底定下来的。萧劲光到北京时,部队正在做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渡海作战,第一位的任务当然要由海军来承担。所以,萧劲光到京后,一边积极筹备成立海军机关,一边抓紧时间作打仗的准备。在这期间,他阅读、研究了大量敌情资料,与多名国民党原海军的高级军官交谈,了解台湾国民党海军的实力和作战特点,通过听取华东军区海军的工作汇报,掌握人民海军可参战的登陆舰船和物资装备情况。3月初,华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粟裕到京参加军委召开的各战略区负责人会议,萧劲光抓住这个时机,就解放台湾准备问题,与其进行了详尽的商谈。解放台湾是华东军区面临的首要任务,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又一直在军区领导下进行,所以粟裕对攻台问题考虑比较深。与粟裕交谈后,萧劲光感到收获很大,“心中有了些底数”。但到6月下旬,朝鲜战争爆发。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央作出了延期解放台湾的决定,紧张的打仗准备工作遂缓和下来。①据此,萧劲光决定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海军部队组建工作上来。海军临时党委成立后第一次会议即议定:8月份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请各大单位领导参加共商海军建设大计,集中讨论、研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海军及如何建设海军等问题。“要使各大单位领导同志,心中有方向、有目标,有一个蓝图”。会后,萧劲光带头,党委几个人分头搞调查、查资料,拟制海军建设规划,作了认真的准备。中央军委领导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6月30日,即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五天,周恩来把萧劲光找去,向他正式传达了中央对形势发展的估计和中国的态度。周恩来说: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挡着。但也有好处,因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现在我国的态度是,谴责美帝侵略台湾、干涉中国的内政。我们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周恩来还具体提出,假如以50万人打台湾的话,即是分两次运,海军也还要准备几十万吨船。“我们看待当前的形势,‘惧无根据,喜不麻木’,才是正确态度。”②
  萧劲光向周恩来汇报了工作:初步考虑近期召开一个党委扩大会,具体讨论、研究一下海军建设的实施方针和规划问题。为此,我们打算根据军委的指示,制定一个三年建设计划。周恩来表示同意萧劲光的打算,说应该抓紧开个会,理理头绪。
  了解了海军将召开党委扩大会的计划,朱德总司令于7月13日专门给萧劲光等海军领导写来一封信。信中具体提出,要加强海军建设,“就必须有造船厂、飞机厂”,“有了这两种厂能自造还不够,必须有石油厂,才能强化起来”,“你们应有计划的请求燃料部,在三年至五年内,必须设油管”。接看了信函,萧劲光又专门去中南海,向朱德请示工作。
  萧劲光先向朱德汇报了海军制定建设规划的事。萧劲光说,总司令的提醒很重要,我们认真学习、讨论了。现在我们正在制定三年建设计划,对近三年内,建立多少支舰队、多少个航空师、多少个海岸炮团,提出了具体意见。在计划中,向政府提出了充实现有的江南、大连、黄埔、青岛等造船厂,发展造船工业的建议。朱德听了很高兴,接着对海军工作进一步作了指示。他说:“应该利用现有的时机和兵力,首先把沿海海岸各要地及岛屿的防御工事、防御设备建立起来,把各基地组织起来。这一任务应成为当前的工作任务,且应成为首要任务之一”。“不能单从打台湾打算,而忘记了海军的基本建设”,“中国地方宝贵,寸土都要保护”,“海军的防卫在海上……招兵要注意招收水性熟悉的人”,海军要“在海上建立生产、建立家务”。最后,他再次提醒,“向军委打个报告,要求重工业部注意发展燃料工业”。
  之后,萧劲光把周恩来、朱德的指示,都贯彻到海军建军会议的文件和海军建设计划中。
  海军决策会议于8月10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除萧劲光、王宏坤等海军党委成员外,有华东军区海军、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大连海校和正在筹建的部分单位的领导赵启民、张学思等10人,海军直属机关部门领导11人也出席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华东军区海军、大连海军学校、华东海军学校等单位的工作汇报,听取了青岛基地筹建情况汇报。尔后,遵照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着重讨论了“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海军”的问题。
  讨论会开始,萧劲光开门见山提出了问题。他说,一年前,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参加华东军区海军创建的原国民党海军将领林遵、曾国晟等人时,曾为华东军区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他又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在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泽东的题词和讲话,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建设海军、保卫海疆的坚强决心,明确了海军建设的规模和担负的根本任务。这些指示,是海军建设的总方针,是海军全体官兵长期奋斗的大目标。但在这一总方针、大目标下,还要不要制定出海军建设的具体方针和近期目标,以引导海军广大指战员共同奋斗呢?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说很有这个必要。那么我们到底建设一个什么海军呢?在座的都是海上长城的奠基者、打桩人,今天都要敞开思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大家发言是热烈的。有的人强调,中国是海洋大国,当然要建大海军。一个强大的海军,才能与我们大国地位相称,才与辽阔的领海相称。国家经济困难,其他地方可以省,但一定要建设一支像样的海军,否则连解放台湾都困难。一边说着,还拿出了外国海军的不少资料;也有的人认为,建设海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逐步来,不要说先进的舰艇装备现在没有,就是有,目前官兵的文化水平也玩不转。与会人员虽都是“青纱帐”里的英豪,不怎么懂海军,但都是有备而来,发言很踊跃,争论很激烈。半天过去了,大家还在应着力发展什么舰艇、部队多大规模上争论不休。
  萧劲光认真听大家发言,不时插话,看大家讲得差不多了,集中大家的意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看来大家看了不少书,谈得很好,有些资料很重要。讨论就是学习,这个会也是学习会。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学到不少东西。我们到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呢?从去年10月毛主席召见,授命我组建海军那天起,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的海军强国,主要有三个国家:英国、美国和苏联。英、美建立的是大型的、重型的海军,有庞大的舰队,有航空母舰、有巡洋舰。苏联海军也是大型的、重型的,也有巡洋舰,等等。我国的国情不同,作战任务也不一样。当然,我们也希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但这是不现实的,办不到的。现在,我们只能致力于“建立一支轻型海军”。为什么?这主要因为:其一,我军执行的是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在战略上是防御的,在战术上却是进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指望得到别人一寸土地。我们的任务是保卫海防,保卫国家的安全。当然,我们的防御不是被动的防御,把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战术上我们要积极主动寻找战机,主动打击和歼灭敌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有三大项,协同陆军继续解放沿海岛屿;加强警戒,保护海上交通,保护渔业生产;准备力量在适当时候解放台湾,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很显然,完成这些任务,都不需要我们远离自己的国土。我们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主要在近海。作战时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可以作为依托。这些特点和条件,决定了我们不需要建设庞大的远洋舰队,但又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坚强的海上战斗力量。其二,我国经济落后,工业、特别是造船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掠夺,使我们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工业,钢铁工业、造船工业尤其薄弱。由于长期战争环境,国家财政经济困难,并且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好转。所以一时不可能拿出大笔经费来用于海军建设。退一步说,即使经济好转了,有了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没有专门技术人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造出现代化的军舰来。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我们海军建设的方针应该是“精干的方针”,以飞机、潜水艇、快艇三项为重点,建立一支轻型舰队。
  萧劲光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刘道生说:“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根据我国的经济和工业条件,现在只能是建立一支富有攻击力的轻型舰队。这样的海军,能适应我国海防斗争的需要,且建设起来花钱少,见效快,我们搞得起。”华东军区海军还分析了院校中关于海军建设的一些模糊观念,说:“我们必须反对和帝国主义海军比吨位的观点,克服轻视轻型舰队、惧怕帝国主义大舰的思想。最近朝鲜人民军的轻型舰队就击沉了美国的巡洋舰。认为只有大舰才能打胜仗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最后,萧劲光概括大家的意见,提出:“海军建设的方针是精干的方针”,“在三年之内,我们不可能建设大型的海军,只能建设一支现代化富于攻防力的精干的轻型的海军力量”。
  经过大家反复推敲,形成了对海军建设方针的完整表述:“从长远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首先组织和发展现有力量,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鱼雷快艇、潜水艇和海空军等新的力量,逐步建设一支坚强的国家海军。”(后来机关文件中明确、简洁地概括为以“空、潜、快”为重点)。会后,海军临时党委将这一建设方针报告了军委,得到了军委首长的同意。这一方针不仅在海军开始几年的建设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其基本精神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起了积极作用。
  接下来,会议研究确定了海军建设的组织路线,即海军建设主要依靠哪些力量,这些力量在海军建设中各应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
  早在一年前华东军区海军成立时,便遇到了这一问题。当时海军部队初创,部队成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解放军陆军部队调来的官兵,另一部分是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海军官兵和从社会上招募的具有海军技术的人员。招募来的这部分,除少数汪伪海军人员外,基本上也都是国民党海军复员、转业或遗留人员。为避免“刺激”(有的单位曾因说他们是“国民党海军的人”而闹矛盾)统称他们为“原海军人员”。当时,华东海军为尽快整编成军,投入战斗训练,在部队编组和舰员配备上采取了“以解放军为基础,团结改造原海军人员”的原则。这一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引起了原海军人员的严重不满。他们认为从陆军来的解放军官兵,是穿了军装的工人农民,没文化,更不懂海军知识技术,不可能、也没资格充当“海军建设的基础”;而从解放军陆军部队调入的官兵,由于文化水平偏低、不懂海军技术,也缺乏“为基础”的信心,有人甚至公开提出应“以原海军人员为骨干”。部队编组中,配备舰员时虽然坚持了“以解放军为基础的原则”,实行了“解放军占三分之二,原海军人员占三分之一”的规定,但大家的认识没有统一,工作中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萧劲光听取了华东军区海军的汇报,也作了调查。他认为,这不是个简单的舰员配备比例问题。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海军建设的合力,能否保持人民海军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根本方向,是一个重大组织原则问题。为了自上而下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萧劲光把这一问题提到了会议上。
  会上很快展开了热烈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思想逐步形成共识。一致认为,应该制定一条明确的组织路线或叫建军路线,以教育部队、指导工作。而这条组织路线的内容应该包括:人民海军是解放军的一部分,是人民的军队,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工农出身的干部战士撑腰,强调他们海军建设骨干的身份,激励他们在海军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海军是技术高度复杂的军种,要尊重知识,吸收人才;重视发挥原海军人员在海军建设中的作用,但既要团结也必须教育、改造。不能因为个别人“觉悟高、思想好”,就放弃对原海军人员这个整体的教育改造。
  思想认识统一了,通过反复讨论,集思广益,形成了海军建设组织路线的文字表述,经萧劲光斟酌、推敲,最后落定,全文是:“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以工农为骨干,以解放军为基础,吸收大量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争取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建设人民海军。”(“科学技术人员”是翌年召开的海军首届政工会上增加的)
  海军建设组织路线确定后,海军机关通过会议、刊物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它的思想内涵、制定依据、重要意义,全海军上下官兵人人皆知。各级党委、机关则按照组织路线的精神制定了贯彻细则,使干部配备、部队编组等工作有章可循。海军创建时期,这条组织路线的贯彻执行,对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促进部队内部团结,增强官兵责任心、使命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会议还作为一个议题,专门讨论了“向苏联海军学习”的问题。
  在海军机关成立大会上讲话时,萧劲光提了一个口号:向苏联海军学习。因时间关系,他没有作更多的阐释,只是提了一下而已。然而,或许是听的人过于专注抑或其他原因,就这句口号,会后竟在机关部队引出不少议论,甚至风波。
  部分原海军官兵对这种提法很不以为然:只是“向苏联海军学习”,其他国家海军学不学?苏联海军技术最先进吗?真正的海军强国是英、美;苏联的舰艇比美国、英国差多了!据此,他们认为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政治上学习苏联,技术上学习英、美”。从陆军调入的部分人也有自己的看法:苏联可以学,但不一定当口号喊。几十年来,我们不学苏联,不是照样打胜仗吗?怎么现在要这样强调学习苏联呢?这些议论,引起萧劲光的深思。
  其实,向苏联海军学习提法,不是萧劲光的发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授命萧劲光组建海军的时候,就提出了学习苏联海军的问题。再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同时,海军组建后,苏联政府不仅很快给派来了顾问、专家,还议定提供舰艇、装备。向苏联海军学习的口号,萧劲光就是综合这些因素提出来的。机关、部队的议论,没有动摇萧劲光的思想,反促使他考虑得更细致周密。
  与会多数都赞成“向苏联海军学习”的口号。海军参谋长罗舜初说:“建设海军我们没有经验,要少走、不走弯路,必须有所师从。眼前的形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我为敌,千方百计对我实行封锁、禁运,向他们学习,取得它们的支持、帮助,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真诚对待我们,从人力、物力上支援我们。所以,我们建设海军只能以苏联为榜样。”华东军区海军、大连海校组建早,部分苏联顾问、专家已参与了一段时间的工作。特别是大连海校,八十多名苏联专家从1949年底已到中国,几乎参与了从拟定办学规划、选定校址到开学授课的全过程。副校长张学思介绍了与苏联专家合作共事的体会,说:“海军初创,一张白纸,靠我们自己摸索可不可以?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要有个过程,需要时间。有专家帮助、指导就不同了。我们学校所以能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能完成建校准备工作正式开课,与苏联顾问、专家的热诚帮助是分不开的。”华东军区海军副政委赵启民讲得更直截了当:“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想从西方国家得到帮助支持是不可能的。朝鲜战争一打起来,英国与我们订好的船都不卖了。当然,学习苏联不是不要我军的优良传统,而是通过学习吸取苏联海军的先进经验,丰富和发扬解放军的传统作风。学习苏联、发扬传统,是我们海军加快建设步伐、迅速形成战斗力的一条捷径。”
  会议总结时,萧劲光根据大家的发言,概括了“向苏联海军学习”的五方面的理由:第一,苏联海军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和马列主义的长期教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二,苏联海军有长期的建军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第三,苏联海军在与帝国主义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第四,苏联海军是有人类先进的科学作基础的。第五,苏联海军建军的阶级性与我们是完全一致的。“总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科学技术上,苏联海军都有许多长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据此,海军党委决定,继续叫响“向苏联海军学习”的口号,虚心吸取苏联海军的先进经验,把海军组建工作迅速推向前进。
  1950年11月,《人民海军》杂志创刊。萧劲光亲自起草的《发刊词》中又专门讲了“向苏联海军学习”问题。《发刊词》指出:“我们首先应该向苏联专家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以他们的热诚无私的精神对中国人民海军的建设事业贡献了可珍贵的力量,今后还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我们不仅要虚心地向苏联专家学习技术和苏联海军的建军经验以及战斗经验,而且要学习他们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会议后,部队院校结合会议精神的贯彻普遍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向苏联海军学习”的宣传教育活动。课堂讲,墙报、壁报也利用起来,许多演出队还编演了生动活泼的文娱节目。到1951年初,海军各级机关、院校、专业技术部队,差不多都聘了苏联专家、顾问。此后,每年都聘请一批,少则数十人,多时达几百人(到1960年,前后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海军工作过的苏联专家,累计达3390人)。海军机关,除各业务部门设顾问外,海军司令员、参谋长都有专门的顾问。给萧劲光当顾问的称“首席顾问”(又称“总顾问”或“专家组长”),尔后依次是政治顾问、后勤顾问等。“向苏联海军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官兵与苏联专家、顾问之间的关系,有力地激发了苏联专家、顾问服务中国海军建设的热情,也提高了官兵向苏联专家学管理、学技术的自觉性。
  在这次海军决策会议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讨论了《海军三年建设计划》(草案)。
  这一计划草案,是由罗舜初主持起草的。萧劲光作为党委书记,担负着整个会议的准备工作,但也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三年建设计划的起草上。在这个计划中,遵照军委首长的有关指示精神,提出了三个舰队防区划分,及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和岸防部队等兵力编成的海军编制体制,具体拟定了须建立多少支舰队,多少个航空师,多少个海岸炮兵团;提出了自造、改装和购置的舰船、飞机、岸炮数目;确定了要建设起多少个基地、水警区、巡防区,修建多少个码头、仓库、机场、阵地,以及开办哪几所学校,培养多少名干部等等。为海军在三年内的各方面建设,勾画了一幅鼓舞人心的蓝图。同时,还确定了海军建设、装备发展须遵循的政策、原则。如在关于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关系方面,计划明确指出:“三年建军中必须从自力更生的思想出发,但又必须争取外援。所需舰艇,除非十分必要从外国购置外,力求自己修装、改造及自造部分船只。因此,建议政府发展造船工业,整理充实现有之江南、大连、黄埔、青岛等造船厂,并请求将黄埔、青岛二厂及上海修理厂移交海军作专门修理船只,及制造小型舰艇用。”“为解决燃料困难,建议政府开采油矿,恢复及发展现有石油及柴油制造工业,以求部分解决海空军燃油需要。”会议对计划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其中许多内容,从项目的数字到思想表述,都作了认真修改。由于形势发展、环境条件变化,计划中列举的项目,内容后来没有能够完全实现,但其基本精神、指导思想,包括具体项目、数字,对后来拟定新的海军建设计划、装备发展规划,都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
  此次会议开了20天,到8月30日结束。
  ①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第5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②《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第5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