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八章 打好海军建设的“桩子” 一、打好“组织桩子”
《萧劲光传》编写组


  海军建设甫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给海军的文电中一再强调:海军建设要注意打好基础。萧劲光深刻理解、高度重视这一指示。他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牢固了,大厦才能拔地擎天,巍然屹立。建设海军这样装备复杂的一个军种,打基础的工作不可有丝毫的懈怠马虎。基于这种认识,他在1951年底召开的海军首长会议上,特别强调了打基础的工作。他把打基础形象地喻为“打桩子”,号召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立足现有条件,着眼建设现代化海军的长期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地打好“三个桩子”,即组织桩子、政治思想桩子、技术桩子。他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好了三个桩子,就迈好了第一步,“第一步走得越扎实,以后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第一步走好,把基础打牢,以后建设就可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1950年至1955年,海军领导少,临时党委只几个人,萧劲光几乎事必躬亲,他集中精力抓了“打桩子”的工作。
  打“组织桩子”,萧劲光又称之为“铺摊子”、“搭架子”,就是把各级、各方面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起来,这是海军建设的第一步,是首先要做的。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濒海大国,有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数以千计的岛屿。但在近百年里,由于历代政府的腐败落后,却从来没有真正的布阵、设防。海港、码头,诸多出海口,大门实际是敞着的。而今布兵、设防,奠基海防建设的百年大计,犹如一局初次开盘的棋局,第一枚棋子怎么落?组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不能不从战略高度来运筹、考虑。
  萧劲光明白这一问题的重要,他有点着急,但很慎重。他分析了中国近百年海疆斗争的历史经验,并经过与苏联专家组探讨,听取包括国民党原海军高级将领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关于海疆设防的思路。他认为,中国的海疆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海区。渤海、黄海紧挨着,可为北部海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岸,都在这一防区内;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濒临东海,为东部海区;广东、广西、海南岛濒临南海、北部湾,东沙、西沙直到南沙、曾母暗沙,属南部海区。这三大海区均须设立军区海军;竖起保卫祖国海防的三扇大门。鉴于海军机关成立前,与国民党军控制下的台湾岛隔海相望的东海海区已先行组建了华东军区海军,那里不仅有了机关、有了一所学校,还有几个舰艇编队,萧劲光决定立即着手解决北海、南海两个海区的军区海军组建、防务设立问题。
  北海海区扼渤海海峡两大海港,一是旅顺,一是青岛。是时,旅顺口还驻扎着苏联的军队,在北海海区成立军区海军的条件尚不成熟。但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的青岛,几乎没有设防,全无屏障。为了保卫华北和首都,防敌突袭,萧劲光经与苏联首席顾问库兹敏商量,并征求了华东军区粟裕副司令员及华东军区海军领导的意见,决定先把青岛基地组建起来。3月24日,在筹备成立海军领导机关的百忙中,萧劲光亲自起草了履任后第一封工作信函,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聂(荣臻)总长”,正式提出成立青岛基地的建议。并具体申明,鉴于“青岛在巩固华北的战略意义甚大,且具有直接意义”,“对华东位置偏僻,且华东海军也难于照顾到”,提议“青岛海防区直归军委海司管辖”。
  收到信函的第二天,毛泽东便在信上批示:“退萧劲光同志:同意你的提议。”
  5月初,五一节前刚从大连海校返京的萧劲光,即与中国海军苏联首席顾问库兹敏等一起踏上了去青岛的列车。
  他们走出青岛火车站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事先没有向有关部门打招呼,到哪里安歇呢?萧劲光说,不要打扰政府和部队了,就近找个地方对付一夜吧!他们来到一座小楼前。这里是地方有关部门的一个小办事机构。听他们说要住宿,工作人员为难地说,被褥、毯子倒有,就是没有床铺。萧劲光指指木地板道:这地板平平的,不是很好的床铺吗?工作人员再怎么劝,萧劲光也不变主意,深受感动的苏联首席顾问库兹敏也坚持睡地板,于是一行数人就在这里住下来。从第二天开始,他们就在青岛市进行港口和海防设施的实地考察。
  此行是萧劲光第一次到青岛。行前,他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并请示了对市内建筑、设施的处理意见。周恩来明确表示,青岛地区凡属原海军的建筑、设施,一概归海军接受。本着这一精神,青岛市的港湾、码头、仓库,过去日本人、国民党海军修建的水上跑道、电台、阵地,国民党海军用过的营房、医院、学校,等等,萧劲光都带着人一一看遍。市南区汇泉湾附近有一座高层建筑“东海饭店”,原是旧海军的,青岛解放后由铁道部门的一个单位接管。初始,接管单位不愿让出来,萧劲光向他们转达了周总理的指示,最后也还给海军。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萧劲光很是振奋。行前,他只知道青岛海防空虚,没想到这里不仅港湾良好,码头、仓库、营房均没有遭到战火破坏。粗粗计算了一下,现有的房屋、设施,不仅可以铺开基地机关的摊子,须立即成立的快艇、岸炮等几所学校,也差不多可以因陋就简地办起来。于是,萧劲光把青岛市委、青岛警备区和已抵达青岛参加海军部队组建的四野后勤二分部的领导请到一起,共同研究了组建海军青岛基地问题。经过磋商,成立了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青岛警备区司令员赵一萍任主任,四野后勤二分部政委许培仁为副主任。炮兵学校、快艇学校、航空学校、也分别成立筹备小组。随后,萧劲光又到烟台、威海地区进行了考察,5月中旬,返回北京。
  5月16日,萧劲光将考察情况、工作设想,给军委总部领导,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周副主席、聂总长、罗主任,写了一个详细的报告。报告说:
  我和海军总顾问这次去青岛,共计十二天,做了三件主要的工作:(1)侦察海港情况,拟定布防计划;(2)看房子,准备安置海军学校;(3)拟定基地各机构及急需开办的各部队学校的组织系统表及编制表。就我们所了解所观察的情况,特提出以下的意见和请求。
  (一)青岛的海防与山东半岛的防御不可分离,同时海防又与陆地防御不可分离。其理由:(1)过去日本进攻青岛及此次国民党撤退青岛,其重点在青岛以北百余华里以内,如王哥庄、杨口、沙子口等处。这些地方都修有公路直达青岛后方的联络线上,地势上来说,又是依山而下,所以青岛的防御是在漫长线上,着重于重要的几点,同时又必须与纵深的陆地防御相结合。(2)山东半岛航海设备是以青岛为中心,如烟台、威海卫、莫邪岛、螯山卫、青岛、大公岛、日照直至连云港,一切灯塔信号、电讯、联络等等,均以青岛为枢纽。所以青岛基地的海防,必须与山东半岛的海防构成一个体系。
  (二)青岛是商港,同时又是华北最重要的军港。因为青岛对于华北有主要铁道干线的联系,同时青岛港的各种设备(如码头仓库等),基本上未遭破坏,而且优良。但是海防可以说没有,海上全无保障,对于将来国际贸易的开展,不能表示民族自卫的严肃性。青岛港湾分大、中、小商港,相连成一片。以大港为主,六个大码头……原来国民党时代,海军占领者有一码头之一半,三码头全部,四、五码头各一半。经过我们此次研究,预定以三码头为军用码头,四、五码头为公用码头(只上油上煤,平时不停泊),其余均作商用码头。海军必须有码头之理由:第一,海军资财必须利用码头装卸。第二,重要的军舰,平时停泊码头,国家经济有极大节省。如重庆号平时不开动,每天烧油值四十两金子,而停码头,利用发电所的电源,可节省四分之三的消费。中港应成为民用及监运码头,小港应成为军民两用,以两个活动码头之一个作为鱼雷快艇队用。船坞方面的沿岸,除修船的场所外,其余应为军用,这样对民用无碍。以上意见,均与地方党政商妥,但需经中央批准后交华东执行。
  仓库:原商用仓库,仍需商用。但另有九个仓库,现均储藏军用和公用物资,其中有大量海军资财已经中央财委会拨交海司,我们正派人清查接收。我们要求从这九个仓库中,至少拨三个有库房的仓库,另拨一个露天仓库及两个油池库作为海军仓库,亦请中央批准后交华东执行。
  (三)青岛不仅是一个停泊舰队良好的军港,而且是华北的一个极重要的海军基地,有许多建筑物都是根据海军着眼建设的。这里有海军学校、水上跑道、海军电台、海洋气象台,海军医院及海军兵营等,正适合于解决目前我们极需解决的问题。如我们目前极须成立鱼雷快艇学校,水鱼雷航空学校,海岸炮兵学校,护航舰艇队,航海学校等学校部队和机关。这些所需用的房屋,大体已找到九处,但还须局部的调整解决。不过这些房子,还需要修理和购置家具才能住人,现在正在造预算中,恳请中央批准。
  (四)由于青岛基地与山东半岛关联甚大,所以在基地的组织原则,必须根据这一特点。因此,青岛基地应直归军委海司管辖,同时在战争时,在作战指挥上,归山东军区指挥,以求得海陆的配合。基地本身的组织,应包括水警区司令部、青岛警备区司令部(现有一个地方师),海岸炮兵司令部及政治部、后勤部等组成之。基地司令部机构,应等于军一级。听说胶东军区准备取消,建议作为基地司令部基础。基地司令员另行物色,政治委员建议由青岛市委书记向明同志兼任。副政委另物色,副司令一以胶东军区司令员贾若俞,一以现青岛警备司令赵一萍兼任之。如此配备,对军队与地方的团结有许多好处;如胶东军区机构不能作基地时,拟请另调一个军的机关基础充任之。
  (五)为掩护在青岛准备成立之各海军学校机构,舰队及青岛各重要建设等,建议在不妨害舟山、台湾的集中作战的情况下,由空军分派一驱逐机队驻青岛,同时建议从受空威胁极小的地方(如长沙),抽调一个高射炮营进驻青岛,加强空中防御。
  (六)关于青岛的海防计划已初步拟定,另图附上,详细计划以后再呈报。
  (七)关于青岛基地所属各机构之组织系统表和编制表及准备于六月内应成立的各学校部队,如海岸炮兵学校、鱼雷快艇学校、水鱼雷航空学校等之组织系统表和编制表,均另纸呈上。关于海司系统,在当前应从陆军及其他方面抽调之机构、干部、学生等,均另作表册呈报军委参谋部及政治部请调中。
  报告送上去后,军委很快批准,青岛基地各项筹备工作即行展开。
  组建基地机关的部队,除先行抵达青岛的四野部分机构外,又调来了二野的第十一军机关等部。与此同时,几所学校的筹建工作也顺利展开:以调归海军建制的原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和原西南特纵炮兵第十团为基础,组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以原安东海军学校等单位为基础,组建海军快艇学校;以原军政大学三分校第三总队等单位为基础,组建海军第二航空学校。为争取时间,三所学校一边筹建一边于8月底陆续开始招生。
  9月中旬,萧劲光第二次来到青岛。他听取了主持基地和几所学校筹备工作的赵一萍、许培仁等人的工作汇报,与大家共同研究解决了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根据中央军委9月9日电令,宣布海军青岛基地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于10月10日召开)。9月25日,在东海饭店召开了青岛地区海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首先宣布了经军委批准的各大单位负责人名单:基地司令员易耀彩、政治委员段德彰,第一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区司令员赵一萍、第二副司令员郑国仲,参谋长杨国宇、政治部副主任胥治中;炮兵学校校长王效明、政治委员宋景华;鱼雷快艇学校校长邓兆祥、政治委员朱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桂绍彬、副校长杨力。接下来,萧劲光讲了话。他肯定了筹委会几个月来的辛勤努力,部署了当前需抓紧做好的几项工作,号召大家把建设海军看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加强团结,努力工作,以最优异的成绩向党汇报。
  诸多军、师单位一起举行成立大会,在持续数年的海军组建过程中这是唯一的一次。由此一举,使青岛成为当时全国十几个海滨城市中海军兵种最齐全、兵力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在这期间,华南地区海军机构的组建,也在萧劲光的运筹下有步骤地进行。
  1949年底,中国共产党华南局和广东军区适应海防斗争的需要,以接收的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的部分舰艇为基础,又在广东、广西收缴、购买了一些军用船只,成立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江防部队,名为“江防司令部”,由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华南沿海海区逐步扩大,海防任务日益加重,小小的江防司令部明显难以应付。1950年5月16日,洪学智致电萧劲光:“原江防干部及机构很不健全,不能担任现任务……江防工作要我兼管,实际上是兼而不管,长此不是办法”,故请军委海司研究解决“广东建设什么性质的海军,如何组织”等问题。
  这也正是萧劲光多少天来所思考的。接到洪学智的电报,萧劲光又进一步了解了广东地区的形势及江防司令部的情况,21日便与王宏坤、刘道生联名向军委首长送上报告,建议成立“华南海军司令部”。报告说:
  鉴于中南区之海南岛业已解放,所属各海港,如榆林、海口、珠江口、黄埔等,急需统一管理,防止破坏,并逐步的进行恢复与建设工作。
  中南区海岸线甚辽阔,北起汕头,南及西沙群岛,再还有江河,地形复杂,土匪特务海盗利用我不设防的空隙,肆意骚扰,因此,统一沿海与江河水上防务和剿匪工作,亦是迫切的任务。
  广东原有大小船只二十三只(多系小炮艇、江艇),澳门冻结匪军逃船十一只,将来可能交还我们。尚有华南分局原为准备进攻海南使用,已买好的五艘舰船,建议发给他们。合计三十九艘。应以此为基础,即着手组成华南舰队,除担任当前海面巡逻与剿匪任务外,并准备将来配合华东参加台湾作战。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建议,即成立华南海军司令部,以现任舰队司令洪学智为司令员,其他机构人员,当林司令员在京时,曾允诺由中南军区负责解决。
  所请关于即成立华南海军司令部一节,请即予考虑批示,以利工作进行。
  报告呈送军委的同时,萧劲光把建立华南海军领导机构的意见电告了中南军区领导,并征求了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叶剑英的意见,得到了军队地方领导的一致赞成。于是,萧劲光与王宏坤、刘道生等通过深入研究,就华南海军应承担的任务、机构组成、部队编制体制、主要领导干部配备等问题,向军委和中南军区林彪司令员,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据此,10月7日,中央军委致电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政委邓子恢、谭政等,批示同意由其主持组建华南海军机构,并抽调第四野第五十八军第一七三师、补训二师等部作为华南海军的基础部队。11月2日,军委正式下达命令,宣布华南地区海军领导机构成立,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方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吴罡任政治部主任。
  华东、中南及青岛地区海军领导机构“架子”搭起来了,跟随而来的是基地以下部队的组建问题。在陆军部队,这是现成的,按照军、师、旅、团、营,依次编组、设防就是了。而海军兵种繁多、任务各异、单位分散,组织系统的体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萧劲光召开会议进行了多次研究,最后决定参照苏联海军的体制暂时定下来。舰艇按照使命和吨位的大小,分为从团、营到排的不同级别。团以上机关,从海军领导机关(时称军委海军或中央海军)、军区海军到基地、水警区、巡防区,依次分为大军区到团五级。基地归军区海军领导(青岛基地除外),依次下辖水警区、巡防区。海军领导、临时党委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后,报请军委批准,基地、水警区及巡防区等各级机构,遂根据轻重缓急、当地的设施条件,陆续成立。根据布防的需要,当时巡防区成立的较多,主要有万山、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嵊泗、温台、沙埕、汕头、虎门、北海、琼东、西营(今湛江)、琼西、海口等。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装备的发展,这些巡防区,有的升格为水警区、编队,有的则被撤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少舰船等装备,这些水警区、巡防区的成立,是名副其实的“搭架子”,随着装备的购进、增加,兵员的补充,才逐步形成战斗力实体,真正肩负起防卫、巡逻的使命。至于各兵种的核心战斗部队,是后来陆续组建的。
  所谓打“组织桩子”,除建立健全部队各级和各方面的组织机构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兵力、人员的组织,即如何落实“海军建军路线”的问题。
  坚持“海军建军路线”,首先一条就是要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虽然早在红军时期即已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部队各级党组织设立均有明确规定,但在海军部队难以照章执行。海军部队突出的特点是基层单位执行任务独立性很强,人员高度分散。有的站、连分若干点,绵延十几里、几十里,有的岗位只几个人。小艇有时需独立执行任务,艇上编制也只十来个人。海军部队党组织应如何建?基层党支部应建在哪一级?当时海军各级都有苏联顾问,舰艇上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舰艇部署、规章制度,都是学苏联海军的一套。而苏联实行的是“一长制”,负责政治工作的政治副长不是舰艇首长。舰上的党组织、政治副长都要按舰长的指示开展工作,没有独立性和决定权。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萧劲光进行了多方面情况调查,与率先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的领导个别交谈、开座谈会,最后,海军临时党委会作出决定:学习苏联不能全部照搬,“支部建在连上”必须坚持。海军和陆军情况不一样,党组织机构设置层次可以有区别,但党组织领导地位不能变。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海军部队各级党组织很快建立起来:舰艇部队,大一点的舰船,一般都建立党支部,部门有小组,战位有党员。吨位小、党员人数少的小艇,成立党小组,支部建在中队(四五艘艇组成);飞行部队,一个中队党员人数很少,成立党小组,支部建在大队;观通部队,面广点多、人员分散,有的观通站一个站也没有多少党员,但考虑到他们长期远离领导,单独执行任务,即使党员人数少一点,一般也都建立党支部。而炮兵部队,海岸炮、高射炮,与陆军部队差别不大,按照陆军规定执行。为了保证党支部有核心领导人,各舰和艇中队,普遍配备政治委员或政治指导员。政委、指导员与舰、艇长同为单位首长。同一单位的革命军人委员会、共青团组织,都要接受党委、党支部领导。此外,根据海军部队发展的需要,先后从陆军部队调入的干部战士、从地方征调的青年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以及接收、招聘的起义、投诚、遣散的原国民党海军官兵,也都按照既定的组织原则,安排到适当岗位,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方针、原则、具体要求明确后,便颁发给部队遵照执行。之后,部队组建时,不管哪一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都很快建立起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些做法早已成了海军部队的传统、制度,但在海军初创的当年,却不失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创举。
  海军建设摊子铺开后,随着兵种的增多、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密,海军领导机关原先按照陆军编制设立的司、政、后、卫四大部,也越来越显得与海军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为此,萧劲光于1951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开了编制座谈会。之后,又召开会议对海军机关编制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最后,本着“纵深缩短,横宽伸长,人员精简,效率提高”的原则,增设了新的业务部门,如修造部、工程部、岸防部、航空部、军校部、干部部、直属政治部、财务部,等等。最多时达到十多个大部。与此相适应,各军区海军以至各基地,业务部门也都进行相应的增加、调整。后来通过实践发现,分工过细无利于集中统一领导,且易在部门间产生推诿和扯皮,对一些部门又逐步调整,作了撤销、合并。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