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习仲勋传(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章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边区第二师范首任校长
《习仲勋传》编委会

  救救孩子的呼声,喊在二十年前。
  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我们双肩。
  嗨!我们,我们,我们第二师范的青年。
  当日寇的炮火响在黄河边,
  当将士们战斗在前线,
  要艰苦地学习,艰苦地锻炼!
  才有健康的乳汁,去哺育孩子们。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明天!
  这是成仿吾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写作的校歌歌词。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这嘹亮的歌声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革命青年追求知识和理想的脚步打破了关中川山、马栏河畔百年沉寂,为陕甘宁边区中等教育的奠基和发展带来了生机。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简称“二师”,是应边区当时所面临的战争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诞生的一所新型的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习仲勋就是第二师范的创立者之一,并兼任该校首任校长。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曾在关中分区新正县看花宫设立陕北公学,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将鲁迅师范由延长县迁至关中分区领导机关驻地马家堡。这两所学校在关中期间,习仲勋和分区领导给予很大支持。在陕北公学和鲁迅师范先后撤离关中后,一九三九年九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关中分区和三边分区分别成立第二、第三师范学校,并明确规定办学宗旨是:“培养地方文教干部。”习仲勋后来回忆说:二师的教学方针,一开始就确定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才能的青年为宗旨。一切从边区实际出发,培养边区建设中迫切需要的人才。①第二师范存续十年间,又相继更名为关中师范、联合中学,在国民党军封锁、包围和不断侵扰的环境中七进七出马栏,辗转陕甘晋,搬迁十多次,在数千里征途上留下了二师师生艰苦创业、不懈追求的足迹和汗水。
  一九三九年十月初,领导关中分区军民进行反磨擦斗争的习仲勋在马家堡住地迎来了刘端棻、王伯勋、安己未等人。他们一行是受边区教育厅委派,来关中筹建第二师范,并帮助指导分区开展各学校教育的。习仲勋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讲话说:
  一九三八年,关中分区有鲁迅师范,还有陕北公学,对发展边区的文教事业有很大帮助。但两个学校都搬走了,我们分区党政和群众是十分留恋他们的。今天成立一个地方性的师范学校,这对分区来说,是一项重大建设。②
  他还宣布筹备小组的人员分工,在筹备学校的同时,结合分区冬学为二师招生。二师选定在马家堡西边沟畔上鲁迅师范旧址建校,同时置备了图书教具,调配了教职员工。结合冬学招生六十九名,编为师范队和预备队,按军事建制编为一个大队。习仲勋兼任校长,刘端棻任副校长。下设教务、生活指导、事务三个处。学校建有党支部、学生会。
  一九四〇年三月十五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在马家堡校园内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关中分区党、政、军领导同志和工、青、妇各界代表莅临大会,表示祝贺。二师在反磨擦斗争中诞生了!习仲勋此时正在延安出席边区党政联席会议,但他对二师的顺利建成并兼任二师校长感到高兴和欣慰,因为在他的少年时代毕竟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师范生经历。尽管他担负分区党政军主要领导重任,战事频仍,公务繁忙,但仍以极高的热忱为二师乃至全分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三月三十日,第二师范师生在参加分区召开的反汪拥蒋大会时,因遭顽固派炮火袭击返回学校。习仲勋等分区领导在决定分区党政机关撤出马家堡的同时,也首先考虑到二师师生的安全,遂指示二师向新正县二区三嘉塬的索罗村转移。次日晨,二师师生及附小高年级学生安全到达目的地。建校初期处于战争环境,习仲勋非常关心二师的建设和发展。他几乎每星期去一次学校,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巩固学校、保卫关中”的口号。巩固学校,即增强干部团结,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千方百计把学校办好;保卫关中,即学校要积极协助党政军动员群众参加反磨擦斗争。这一口号的提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积极效果。习仲勋还特别叮嘱二师领导同志说:“学校要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党支部和乡政权,要和驻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学校安全的重要保证。”③为了解决学校在生产劳动中的工具问题,习仲勋提出学校与群众变工互助,即学校派学生给群众锄一天地,群众帮学校犁一天地,既解决了学校的困难,锻炼了学生,又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
  五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分区的武装磨擦,二师的安全受到威胁。习仲勋找刘端棻说:“顽军要进攻分区,逼迫我们退到山里去。二师在三嘉塬不安全,可以迁到新宁县去。再不行,还可以迁到南梁老家去。”他还特别说:“今天二师的任务是保障学校一百多名师生的安全,还要准备接收分区被顽军侵占区小学教师,担负保存干部的任务。学校要学会在反磨擦斗争中办学。”④五月下旬,三嘉塬群众用二十多头牲口驮着图书、教具和日用品送第二师范师生到二百多里外的新宁县二区傅家山。
  八月下旬,陕甘宁边区的反磨擦斗争取得了胜利,关中分区形势也相对平静了一些。习仲勋指示二师又搬回了离分区领导机关驻地较近的新正县后掌村。十一月下旬,形势又趋紧张,习仲勋以关中分区党委常委会名义指示二师:一、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二、学校组织要简单灵便;三、全校实行半军事化;四、学校党组织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党员要起核心作用,去巩固学生情绪。指示下达不久,顽军又进犯边区。二师遂从塬上的后掌村迅速转移到东山沟的马栏川悟空洞(蜈蚣洞)。翌年十月,鉴于分区党政军机关要迁往马栏,习仲勋建议二师搬迁到马栏镇以西八里地的黑牛窝。至一九四三年初,又与关中警备区司令部调换,移址马栏镇。
  第二师范诞生于国民党顽固派向边区发动武装进攻的炮火之中,短短时间内就经历了七次建校,六次搬迁。如何适应特殊的历史环境,如何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一新的校风,保证吃饭、住宿和教学不间断进行,成为习仲勋和其他校领导考虑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他们提出“白手起家,艰苦办学”的方针。每迁徙到一地,师生自己动手,打窑洞,建校园,解决衣、食、住、教问题。一九四一年十月,学校迁至黑牛窝后,即开展了“十月劳动建校节”活动,一个月内就打成新窑洞八孔,整修旧窑洞十二孔,基本满足了住宿、教学、办公及生产生活需要。有时在搬迁过程中,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教学。没有教室就利用牛窑或露天上课;没有教材,教师自己编写;为了节省灯油、纸张,还采取晚上上音乐课,改书面试卷为课堂问答、沙盘练字、演算等,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坚持教学工作,并逐步建立了符合实际和自己特点的教学秩序。到一九四二年底共招收学生五个队,举办了小学教师集训会、冬学教师训练班各一次。
  习仲勋曾回忆和评价说:“二师有不少时间游居在山村群众的土窑洞里,有时在旷野、林间以至行军途中坚持教育和上课。当时学校流行这么几句顺口溜:‘庙宇是学校,大地是课堂,借日月星光,读大块文章。’没教材,老师自编自选;没有黑板,借用群众的门板;没粉笔,用黏土块制作土粉笔;没纸,利用桦树皮和旧书报;没桌凳,坐的是砖头石块,膝盖当课桌。自己打柴烧木炭,开荒种粮种菜,采野菜,纺棉线,白天上课,晚上放哨,还搞军事训练和演习。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始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特定历史年代里,二师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人才,分布在党、政、军和财、建、教、新闻、文艺、出版、医疗以及工、青、妇等各个方面、各条战线。”⑤
  习仲勋兼任二师校长两年多,以很大精力进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九四〇年九月下旬,学校在后掌村召开了一次师生员工民主生活大会,习仲勋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认为,这次大会首创了集思广益的民主方法,是二师创建以来所没有过的。它充分发扬民主,增强了团结,总结了经验,改进了工作,使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学会了如何在学校发扬民主,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次会议的缺点是对民主的理解有片面性,过分强调民主,搞极端民主化,有人甚至认为学生会与行政领导是平行的。习仲勋对此次大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样的民主大会以后要特别慎重。在全校大会上学生面对面批评教师,这不见得妥当。”习仲勋讲话后,类似问题及时得到了纠正。
  一九四一年六月下旬,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向社会主义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二师师生对这一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认识不一,议论纷纷。六月二十七日,习仲勋带《关中报》主编胡炎骑马赶到悟空洞,在校门前沟口的大树下为师生们作专场时事报告。习仲勋概述了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论述了苏德战争性质与前景。他以浓重的关中口音讲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多年来,战火越烧越旺,战争越打越升级。这次希特勒倾巢出动,入侵苏联,标志着战争规模的空前扩大,战争的性质也起了根本性变化。在此之前,除了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外,主要是德、意、日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此后,即转变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被侵略奴役的苏联人民和各国人民反抗侵略奴役的民族保卫与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性质的战争。德国入侵苏联与日本侵略中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正义战争是人民直接参加的战争,必将取得胜利;非正义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战争,必将遭到包括本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当前的任务是要动员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各国人民,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习仲勋的报告澄清了二师师生一些模糊认识,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和前途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习仲勋还注意和教师、学生交朋友,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原二师学生张西民曾回忆起习仲勋五十八年前对自己的一次深刻教诲:“一九四〇年,彬县一位叫何治中的学生对我说,彬县师范条件好,第二师范师资好。二师流动性大,还要打柴、帮灶,吃黄米多,条件的确艰苦,当时我思想上有些动摇,想到彬县师范上学。我的想法被队指导员石大康知道了,他又报告了刘端棻副校长。那时习仲勋同志每周要来一次二师,给学生作时事报告,讲抗日局势,鼓励学生不要怕艰苦,刻苦学习。一次他来学校后,让人找我。我心里嘀咕,这么大的官找一个学生干啥?我去了以后,刘端棻老师介绍说,这就是要去彬县师范的张西民。仲勋同志亲切地拉起我的手,笑着说,你这个‘小反动分子’,怎么想离开这里?他还问了我父亲的名字和家中的情况,又拉家常似地启发说,我们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红军长征多艰苦,又牺牲了那么多人,他们为了什么?再说,现在不光学生苦,老师也苦,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群众都很苦,但一定会苦去甘来。以后他又连续叫了我七八次,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最后一次,他问我,你这个‘小反动分子’转变过来了没有?我说,转过来了。他才满意地笑了。”⑥
  一九四一年春节前后,全校九十多名师生患伤寒,刘端棻副校长也卧床不起。习仲勋得知情况后,立即请来雷庄村老中医张治平到学校为师生治病,他还把自己保存的两支针剂送到学校,用于危重病号。后在张治平精心治疗下,病员们恢复了健康。
  一九四二年三月,刘端棻奉调延安到陕甘宁边区师范(延安师范)工作,刘对二师怀有感情,留恋不舍。习仲勋也对这位为创建二师付出心血并在师生中享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颇为感激。他诚恳地对刘说:我们在艰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建立了历史性的感情,因而不愿分离。但是我们都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要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的调动。要做好交代工作,主要是工作交代,要总结二师的工作,并把总结交代给学校新的领导人。三月十七日和二十四日,习仲勋带分区宣传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二师召开的校务扩大会议,在刘端棻总结二师工作后,习仲勋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二师两年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确认了将一九四二年定为“二师建设年”的工作设想和正在实施的六项任务,即:精简机构和行政人员,增产节约勤俭办校;贯彻《师范学校规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常规制度,开展工作研究;减少学生繁多的劳动负担;加强学校的环保卫生;添置校产,改善物质条件。这一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建设年”的六项任务基本得以实现。
  是年夏,二师一班二十九名学生学成毕业,学校为他们颁发了由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副厅长贺连城和校长习仲勋、副校长邹锦城署名的毕业证书。毕业生中五名同学留学校工作。在此之前,一百多名同学因革命斗争需要提前离校,已工作在不同岗位。
  习仲勋兼任二师校长,只是他负责全局工作的一个方面,但他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四十八年后,当他得知在编写二师校史时,便写下了一段关于二师的文字,感情之深,溢于笔端:
  我离开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将近半个世纪了。回忆起当时在那里开办边区第二师范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听说陕西省人民政府已在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镇竖立了纪念革命旧址的石碑,原二师在马栏的校址被群众取名为“二师村”,现在又编写了二师的校史,这些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欣慰。
  陕甘宁边区长期处在国民党军包围封锁的环境里,各中等学校的物质条件非常困难,谈不上有什么设备,大致是按抗战初期延安的陕北公学之类的办学路子进行的。特别是二师,常因国民党军对关中分区的不断袭扰,困难频添,不能按正规化的要求办学,只能因时因地制宜。创办二师的刘端棻同志,不受旧教育框框的束缚,坚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辗转陕甘,依托农村,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坚持办学。以后历届的校长也是这么做的。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⑦
  ① 习仲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史·序言》,载《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4页。
  ② 习仲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史·序言》,载《陕甘宁边医第二师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4页。
  ③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6页。
  ④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5页。
  ⑤ 习仲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校史·序言》,载《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5页。
  ⑥ 张西民谈话记录,1998年5月31日。
  ⑦ 习仲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史·序言》,载《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页。
  

习仲勋传/《习仲勋传》编委会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