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僧人问方会:“怎么样才是杨歧的境界?”方会回答:“独松岩畔秀,猿向下山啼。”僧人又问:“如何是境界中的人?”方会回答:“贫家女子携篮去,牧童横笛望源归。”
回答完僧人的问话,方会又说了一句结语:“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你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歧山势险,前头更有最高峰。”
在禅宗的丛林中,学人问禅师的境界如何,实际是探问禅师对外境的看法,下面往往接着问禅师对修行主体即对境之人的看法,所以方会的回答,前一句“独松岩畔秀,猿向山下啼”,以诗情画意的语言,展示出悟道后所见之光明境界;后一句“贫家女子携篮去,牧童横笛望源归”则喻示悟道者洒脱自在、安然自适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状态。
方会所描述的这种生活形态的核心还是“心”的觉悟。用方会上堂法语说则是:“举步也千身弥勒,动用也随处释迦”、“繁兴大用,举步全真。即立名真,非离名而立,立处即真。这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此唤作闹市里上下班竿子,是人总见。”但是,这种“是人总见”的道理,并不是人人能够理解并得受用的,还需要学人自己去体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