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印度大乘佛教修行方法的借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主要借鉴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易行道与难行道的思想,认为修习净土是易行道,其他都是难行道;借鉴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无著“别时意”之说,把将来可以成佛,说成为现世即可成佛;借鉴世亲“五念门”的修行方式,并广为倡导。

    净土宗的理论核心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具有强大的加持力量,依靠人们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往生净土的,必须借助愿力的力量才能往生;净土是毫无疑问地存在的,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一个人在脱离现实世界的时候,都会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认为这种修行方式是非常容易实行的。因而是“易行道”,而其他宗派所提倡的修行方式,总是要走很多的弯路,是“难行道”。

    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约2—3世纪)在他的《大智度论》和《十住毘婆娑论》两本著述中首次提出了净土思想,尤其是《十住毘婆娑论》中的《易行品》,把大乘菩萨道分成两种:一是像陆路步行一样艰难地精进勤行,一是像海路乘船一样便利地称名念佛。这样的划分方式被后来净土宗的先驱们所借鉴,成为净土宗提出修行过程中的“易行道”和“难行道”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

    继龙树之后,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无著(约4—5世纪),在他的主要著作《摄大乘论》中,对往生净土又提出“别时意”之说。所谓“别时意”是指佛为方便怠惰的众生努力修行,而把在遥远将来的“别时”才能得到佛果说成即时可得,即通过佛的方便接引就可以得到佛果的说法。把净土思想看成一个简单方便的法门,轻易就能达到。这是无著出于唯识立场劣视净土思想的一个反映。

    在无著之后,他的弟弟世亲(约4—5世纪)同样提出了净土理论,但是与其兄不同的是他对净土的看法却是积极的。在他所写的《净土论》(亦称《往生论》,菩提流支译)中,更提出了往生净土的五种方法:第一,以身拜阿弥陀佛(礼拜门);第二,以口念赞佛名(赞叹门);第三一心愿往生极乐(作愿门);第四,静心观想净土的情形体(观察门);第五,将因此而得的功德回向众生(回向门)。这五种方法又被称为五念门。也是以后净土宗所大力提倡的。而世亲的《往生论》,更是印度惟一系统地阐明净土思想的论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