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在开始修习禅坐时,应该特别注意姿势,如果姿势不正确,养成习惯就无法改正。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并且容易成病。
坐禅的姿势,综合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及印度的婆罗门、瑜伽等的静坐姿势,约有九十六种之多。佛教通常采用的姿势为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双足跏趺,趺是足背,跏趺指把足背加压于腿或足上;两手结三昧印,两手掌心朝天交叉两掌相合,左右大拇指相触,置于脐下足上,就是定印。吉祥坐时两手左上右下,降魔坐时两手右上左下,与两足上下的位置相一致;脊骨自然挺直,不曲不僵;肩平,左右两肩稍微打开,不能沉肩垂背;头正腭收,端正;舌抵上腭,唇齿微微接触;两目半敛,半开半合或微微合眼。
另外还有几种修禅定的辅助姿势:站立式,自然端身直立,二足跟微微并拢,双手合掌或作定印置脐下;行走式,佛教称为“经行”,多用以解除坐禅时的疲乏、瞌睡、散乱,经行时端正慢走,双目朝前平视,头抬起;卧式,右胁卧,身体右胁靠着垫褥,头枕在右手心上,两腿弯曲;随意式是大乘佛教的觉意三昧、禅宗之禅、念佛禅等提倡的姿势,多不拘行立坐卧的形式,把禅修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时时处处只在念头上用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