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禅宗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这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种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马祖道一根据自己的禅悟心得,提倡“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开辟山林,自给自足。他的弟子百丈怀海编撰了《百丈清规》,把世俗的生产方式包括种茶等,移入佛门。由于这种新型的禅林经济适合当时的佛教发展,因而一时繁荣起来,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当时的禅宗僧人因为饮茶参禅可以帮助体悟佛法,所以对茶特别钟情。由于僧人技艺高超,种植细心,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寺院茶园。径山就是其中一处,宋政和七年,徽宗赐径山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被唐太宗赐名“国一禅师”的僧人法钦,也曾经在寺院亲植茶树,茶林遍野而茶风亦极盛。
禅宗丛林种植茶树与茶叶制作的加工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僧人长期的精心劳作,成就了茶业界繁荣,也种植了独具特色的名贵茶叶。正因为如此,所以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