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小说在人生观、世界观上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小说中多处展现了佛教的禅境,有些学者甚至说《红楼梦》就是禅学。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有一首枉凝眉曲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讶,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首词表现了很多禅意,对禅宗的因缘理论进行了探究。人原本不过是沧海一粟,六合中一芥子罢了,只有体悟本性才可以获得解脱。
认识到了人的真实处境,就可以理解这种痛苦的源头。《红楼梦》中用水月镜花来概括生存的虚无,禅僧却把它当做一种至高无上的美来对待了,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水月镜花是自然界最为清虚之物,它在禅学中所象征的却是一种打破执著以后的悟后之境。
在小说中还描述了大量禅语,比如“情僧”由来:“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种禅意与“参禅前看山是山,水是水;参禅中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