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十一章 禅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青绿山水被水墨所替代与禅宗有何关联?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水墨山水画这种形式的出现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发明,他利用禅宗的思维来创作山水画,体会禅宗那种不拘于形式的行为风格,只用水墨来表现山水,达到了意境深远,淡泊的目的。这种形式立刻被禅宗僧人所接受。禅宗水墨画兴起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禅宗南派也更为繁荣,许多饱学之士不满当局偏安江南,纷纷逃禅为僧,以求寄托,僧侣的文化水平随之提高。一批禅宗僧侣画家亦应运而生。他们以禅宗南派“顿悟”思想指导绘艺,着墨不多,深藏玄机;题材不拘,皆作禅理;所绘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调。其中梁楷、牧溪(又名法常)最为著名,通过这些禅宗画家的努力,水墨山水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取代了以青绿来描绘山水的画风。

“墨即是色”与禅宗“空即是色”一脉相承,浓墨即重彩,浅墨如轻烟,画面着墨不多却意蕴深远,题材宽泛,两只乌鸦与柳树也能展现出说不出、不可说的禅意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