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十一章 禅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开窟造像达到怎样的规模?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战乱连绵的时代。现实的苦难为宣扬出世义理的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建寺造塔、开窟雕像之风极盛。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原北方在十六国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寺院林立,尤其以石窟雕塑更为兴盛。北魏王朝在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相对统一,国力强盛,社会上下崇尚佛法,开窟造像,规模宏大。

    这个时期由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石窟有大同、洛阳两处,此外还有庆阳与泾川、固原、义县及渑池鸿庆寺石窟。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杰出代表是文成帝兴安二年至和平年间(453—465年)的云冈“昙曜五窟”,雕刻题材基本沿袭十六国晚期雕像。其艺术风格古拙稚丽、精美圆熟,是佛教艺术发展的上升阶段,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体现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