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信仰传入日本,与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一起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扎下根,并成为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的,作为佛教分支的禅宗思想也是如此。
自奈良时代(710—784年间)以后,中国的禅宗思想开始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到镰仓时代(1192—1333年),原始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了。于是,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荣西带回来的中国临济禅,道元带来的中国曹洞禅,形成了日本禅宗两大流派,并且获得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支持,渐渐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
禅宗在日本的生根是与日本人的容纳性和通融性相关。当时的日本是实行农耕制度,更多的时候是要依靠天气来决定收成生存,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日本人养成了一种“被动的感恩心理”。这是当时的日本人的容纳性和通融性的根源,也是佛教传入的必要条件。
另外,禅宗思想与当时的日本中下阶层的民族观念的作用和本质是相同的,给中下阶层思想上提供了安慰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