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上)》 第十二章 结论 第二节 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圣典,经二大结集所集成的部类,是佛教界所公认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种种部派。凡经一次分化,大抵有属于这对立派系的僧伽大会,各自对圣典作一番审定与改组。经律间的彼此差别,代表了部派间的实质对立。部派成立后,圣典还是在不断地传诵、成立,但没有经过共同审定的,虽传诵流行,却没有编入固有的圣典——“经藏”与“律藏”中去,因为经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认了。在“三藏”或“四藏”以外传诵的圣典,是相当多的。这一事实,这里想略为叙列。

    铜鍱部的成立,是分别说部再分化,属于第三阶段。当时审定了“三藏”的具体内容,但此后还是不断地传出。长部师以为:《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小诵》——四部,是不属于经藏《小部》的,就说明了这一事实。这种内部的意见出入,如关系重大,或法义上有严重的歧异,就可能引起部派的再分化。

    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所以(部分编入律藏,而)传诵于“藏”外的,数量特别多。《义品》、《波罗延》、《法句》、《本事》等古典,不必再说;部派特有的圣典,在汉译的“论”书中,有部分的资料可考。坚慧(Sāramati)曾在《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说:

    “舍头罗经、胎经、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缘,如是八万四千法藏,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坚慧所提到的几部,在对方都是承认佛说,却是不属于“三藏”的。1.“舍头罗经”,现在汉译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吴支谦与竺律炎共译(西元二三〇年前后译出)的《摩登伽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或名《虎耳意经》)一卷。这二部,是同一部类的别诵本。以摩登伽女咒术惑乱阿难为因缘,有咒语,说二十八宿,并占卜星宿等。据《十诵律》,近聚落住比丘“读诵星宿经”①。这本是世俗的占星术,经佛教的应用而演化为本经。这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咒藏”的一部。2.“胎经”:这是“入胎经”,明胎儿的生长过程,并“四种入胎”的不同。在大藏经中,编入《大宝积经》。现有二部:一、《佛为阿难说处胎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编入《大宝积经》第十三会。二、唐义净译《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编入《大宝积经》第十四会。这二部的实质相近;义净所译,与难陀贪欲譬喻相结合,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所说相同。3.“谏王”:现大藏经(《大正藏》“经集部”一)有刘宋沮渠京声所译《佛说谏王经》一卷。异译本有唐玄奘译的《如来示教胜军王经》,赵宋施护译的《佛说胜军王所问经》。4.“本生”,即种种“本生”。5.“辟支佛因缘”:大藏(《大正藏》“论集部”)有《辟支佛因缘论》,失译,或与这一部相近。

    又在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还发现《正法灭经》②;《集法契经》、《筏第遮经》。《集法契经》,如《阿毗达磨显宗论》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说: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于我法中,当有异说,所谓有说唯金刚喻定能顿断烦恼;……或说眼识能见,或说和合能见;……诸如是等差别诤论,各述所执,数越多千。师弟相承,度百千众,为诸道俗解说称扬。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为利为名,恶说恶受,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这是部派纷争极盛的现象。这是说一切有部,集法藏经的一类;现存《结集三藏及杂藏传》、《迦叶诘经》(编入《大正藏》“史传部”一);《大智度论》所说的《集法经》③,都属于这一类,只是部派不同而已。《筏第遮经》,传说天(神)授与的④,来历更难说了。这些,都是不属于“三藏”的。

    《瑜伽师地论》中,抉择声闻的伽陀,有“胜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体义伽陀”⑤。“意趣义伽陀”五一颂,是大梵天王请问而佛说的⑥。这部伽陀,不知道名称,也没有其他的传译。“胜义伽陀”,全部四四颂。初四颂,是“佛为婆柁梨婆罗门”说,与《别译杂阿含经》(一五一经)相合⑦。“诸色如聚沫”等六句,出于《杂阿含经》“蕴诵”⑧。“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颂⑨,据《成唯识论》说,出于《解脱经》⑩,还有“颂释”。依《瑜伽论》引文,此下“非彼法生已……何得有能净”八句,也是与上文相贯连的。这部《解脱经》,也出于“三藏”以外(《瑜伽论》所引声闻经,大都与说一切有部经相合)。北传的说一切有部,在汉译中,所知道的最多;不属于“三藏”的经典,说一切有部是为数不少的!

    部派佛教时代,圣典的不断传诵出来,决不限于说一切有部。如《法住经》、《入大乘论》曾提到了它的内容:“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11)这似乎是佛教共传共信的,玄奘译有《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是依据《法住经》的。所说的声闻三藏,如“毗奈耶藏中,有苾刍戒经、苾刍尼戒经、分别戒本、诸蕴(犍度)差别及增一律;阿毗达磨藏中,有摄,六问、相应、发趣等众多部类”(12),与锡兰佛教中,容认大乘的部派有关。又汉译有《那先比丘经》(《大正藏》“论集部”);铜鍱部所传,名《弥兰陀问》(Milindapanha),受到学者重视。这也是南北共传,而诵本不同的一部。此外,如《舍利弗问(经)》,属于大众部。《入大乘论》说:“僧祇中说:青眼如来等,为化菩萨故,在光音天,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13)这又是大众部的另一部圣典。特别是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āruci)所译的《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经集部”四),共七〇卷,是说一切有部与正量部等共同重视的。这部经,马鸣曾有关系。在汉译的大藏经中,如审细地考查起来,属于声闻部派而出于三藏外的圣典,一定是众多而又庞杂的。所以,声闻的三藏圣典,不是声闻圣典的全部。“三藏”,只是部派初分时代所结集的为众所周知的圣典。而一地区、一部派,在佛教的开展中,从佛弟子心中表达出来,成为圣典,代表了这一地区、一部派,时代佛教的共同意识,不过在另一地区、另一部派,或不受重视而已。总之,早期集成的“三藏”圣典以外,部派佛教的圣典,一直在不断地成立而传诵出来。

注释:

    ①  《十诵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〇上)。

    ②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〇中——下)。

    ③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④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⑤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三上)。

    ⑥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⑦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

    ⑧  《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九上)。

    ⑨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四上)。

    ⑩  《成唯识论》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11)  《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12)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四九·一四中)。

    (13)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