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上)》 第十二章 结论 第一节 经律为主的圣典结集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原始圣典——经与律的次第集成,上来已分别地加以论究。然圣典的集成并没有终了,这只是过程中的一大段落,圣典还在延续的发展成立中。所以再对过去(原始佛教圣典)的集成过程,作一番回顾,更瞻望未来的开展,以作为结束。

    佛法,是以佛陀的三业德用为根本;以僧伽为中心,统摄七众弟子,推动觉化的救世大业。在佛法的具体开展中,有佛与弟子的教说,佛与弟子的事迹,僧伽的集体生活制度。这些,通过佛弟子的领会、实行,用定型的文句表达出来;经当时的僧伽的共同审定,成为佛教的圣典。佛教的原始圣典,综合为大部的集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结集的佛法,分为“法”与“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藏”与“律藏”。大众部的《僧祇律》①,分别说部中化地部的《五分律》②、铜鍱部的《铜鍱律》③,说一切有部系的说经部,对于原始结集的圣典,保存了原始的二分说——“法”与“律”(经与律)。这是二大结集所公认的,一切部派共有的圣典。“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律”,“波罗提木叉经分别”已经成立。僧伽的其他规制,还是“摩得勒伽”,分二部或三部,在开始类集的过程中。大众部的“律藏”组织,代表了那时的形态。属于《小部》的《义品》、《波罗延》、《优陀那》——《法句》、《本事》,都传诵在佛教界。佛弟子说的偈颂,“本生”、“譬喻”,应已有多少共同的传诵。这一阶段,从佛入灭起,到西元前三百年左右,部派没有分立的时代。

    二、大众与上座——二部,开始分立。上座部系的圣典中,“阿毗达磨藏”成立了。“阿毗达磨”的成立,就是“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五根本论的成立④,应有原型的论部。“阿毗达磨”,传说是佛说的,所以成为“经”、“律”、“论”——三藏。如铜鍱部的《岛史》⑤,分别说系法藏部⑥,说一切有部所说⑦。那时,“律”的“犍度”部分,上座部系的分类组织,接近完成阶段;《十诵律》的组织,最近于那一时代的形态。《小部》中,《上座偈》及《上座尼偈》已经成立;《本生》与《譬喻》,传说也更见具体。西元前二五一年,华氏城举行(被称为第三)结集,那是上座部分化,分别说部成立的结集。所以根本二部对立,应为西元前三〇〇年顷到西元前二五〇年。

    三、部派的一再分化,成为十八部,这是当时佛教界共传的教派。各部派在不同的教区、不同的僧伽内部,对经律都有一番审定与编组——结集,而成为自部的圣典(小部派,不一定有特殊的完整的三藏,但也多少有些出入)。雨后春笋般的部派成立,是佛教大扩张,因不同传承、不同地区所引起的。那时,经、律的主体,都已成立;律部更有自宗不同的附属部分,如“增一律”等。论典,也成立自部不同的根本论。“杂藏”,本是附属于“经藏”的。而有的把“杂藏”独立起来,成为“四藏”。“杂藏”中,“本生”与“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罗蜜多——菩萨譬喻所引起的菩萨法,附在里面,如《增一阿含经·序品》所说⑧。立“小部”或“杂藏”而附属于经藏的,仍用“三藏”的分类。不立“杂藏”的说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传诵在“三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编入律部的《药事》、《杂事》等。这一时代,从西元前二五〇年起,约到前一〇〇年止。

    四、西元前一〇〇年后,部派佛教有了多少变化:有的衰落而消失了。有的因地区、因时代,圣典方面也有了新的内容。如大众部末流,将四藏中的菩萨大行,更有“方等大乘”,而成立第五“菩萨藏”⑨。法藏部也另立“咒藏”与“菩萨藏”,成为“五藏”⑩。这不但有了“方等”,也暗示了“秘密大乘”的滋长。以保守著名的铜鍱部,也有“佛譬喻”、《佛种姓》中的《宝珠经行处品》,与时代的思潮相呼应。

    这是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的大类。原始佛教的圣典,就是第一阶段。

注释:

    ①  《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四九二中)。

    ②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九〇下——一九一上)。

    ③  《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二九——四三〇)。

    ④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二章第二节第七项。

    ⑤  《岛史》(南传六〇·二八)。

    ⑥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⑦  《十诵律》卷六〇(大正二三·四四八上——四四九中)。

    ⑧  《增一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〇下)。

    ⑨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⑩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〇·四六五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