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上)》 第十二章 结论 第三节 一切圣典概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原始佛教圣典——经与律,与一般公认的“三藏”,在声闻弟子的传授宏通中,并非圣典的全部,而只是初期集成传诵的,圣典集成史的一大段落。佛教圣典的原始部分,有时、有地、有人、有事,充满现实感。离佛的时代渐远,圣典的现实性渐淡,而理想的成分渐浓。佛法的开展,在印度文化的领域中,有印度宗教的特性。以佛法来说,是具体的、活跃的,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适应中,进行觉化、净化大业的宗教。卓越的圣者们,经内心的体证而流露出来,集成定型文句而传诵于佛教界,就是圣典。佛教每一阶段的圣典,都是代表着时代佛教,成为时代佛教的指导方针。佛教圣典,不是别的,是佛法在活跃的进行中,适应人类,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时代佛教的遗迹。

    原始佛教圣典,是佛法进展中的一大段落,以后又怎样呢?在适应广大人心的机宜中,又不断地传诵出圣典。不过,佛法的化导世间,是有原则的;虽多姿多采,而有一贯方针的。试论佛教圣典开展中每一阶段的特性,也可说是一种教判、一种史观。

    “佛法”,佛陀初期的教化,是正法中心的。到后来,为了“依法摄僧”,而逐渐成立僧伽制度(律),而树立“导之以法,齐之以律”的佛法。继承这一趋势而开展的原始佛教,法与律并重。等到部派分立,上座们有了偏重律制的倾向。律——毗尼“是世间中实”①,有时地的适应性。时代变了,区域文化也不同了,为律制所局限的佛法,难以适应,而有偏重形迹、忽视根本的情况。一分重法者,适应佛教的时代要求,而展开了正法中心,复归于佛陀的运动:这就是“大乘佛法”。原始佛教传下来的经与律的数量,约为四与一之比。而“大乘佛法”中,部类庞大,可说没有律部。即使附带地有一部分,与大乘的“契经”不成比例,百分不及一,千分也不及一。“大乘佛法”是重法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从佛陀化世的根本原则说,这都是各得佛法的一体。

    以“法”来说,原始结集只是“四部阿含”,而这又源于“相应阿含”。“相应阿含”的根本,是“修多罗”,甚深法义的结晶。通过一般民间的神教意识,成立“祇夜”。分别抉择“修多罗”与“祇夜”的“弟子所说”、普化社会的“如来所说”,就是“记说”。这三部的总合,称为“相应阿含”。依这三部分而开展集成的,为“中”、“长”、“增一”,共为“四部”。依古人的传承解说:以“修多罗”根本部分为主的《相应部》,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以分别抉择为主的《中部》,是“破斥犹疑”——“对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启发世出世善的,是“满足希求”——“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为主的,是“吉祥悦意”——“世间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也是学者所能得的或浅或深的四类利益。佛法的四大宗趣,从“四部”圣典的特性中表现出来。

    “佛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开展,又次第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是:一、以《相应部》为主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应教”,以遣除一切情执,契入无我空性为主,重在“对治悉檀”。三、“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佛性)教,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而为生善解脱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心性本净,见于《增支部》)。接着,“秘密大乘佛教”流行,“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著……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②。这是重在“世间悉檀”。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在不同适应的底里,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佛教圣典的不断传出,一直就是这样的。所以佛教圣典,不应该有真伪问题,而只是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真实的问题。

    南本《大般涅槃经》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三上)说:

    “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诣市卖之。……取已还家,煮用作糜,无复乳味,虽无乳味,于苦味中犹胜千倍。”

    活用这一譬喻,来说明佛法的长期流传,集成不同圣典,倒是非常适合的。佛法,如牛乳一样。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加上水一样。这样不断适应,不断地安立方便,四阶段的集成圣典,如四度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见了!虽然这样,佛法的“世间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佛法在流传中,一直不断地集成圣典,一切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

注释:

    ①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上)。

    ②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大正一八·五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