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传入的禅学,随着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在中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大致说来,早期禅学受社会上道家神仙家思想和呼吸吐纳等方术的影响,虽主止观双修,但更偏重凝心入定,追求神通,禅与定的结合,往往是以定摄禅,长坐不卧即为修禅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大乘般若学盛行,禅学的形式化倾向受到了冲击与改造,禅的重心逐渐由修持形式转向了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兴起以后,实相与自性趋于合一,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禅修的内容也就主要地成为自性自悟,形式上则出现了随缘而行的倾向。这样,禅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禅宗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只要条件适宜,禅宗在中国便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