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 第七章 曹溪门徒与超佛祖师禅 第四节 青原行思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青原行思与石头希迁

    青原行思(?—740),吉州安城(一称庐陵,即今江西吉安市)人,俗姓刘。幼岁出家,每逢群居论道,他独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见惠能大师,深得器重。据称惠能门下学徒虽众,而行思居首。后受惠能付嘱,回吉州青原山,住静居寺阐化,四方禅客,繁拥其堂,开青原一系,故世称“青原行思”。开元二十八年(740)入灭,谥“弘济禅师”。后世的云门宗、法眼宗和曹洞宗皆出自青原一系。

    有关行思的资料很少,《宋高僧传》都没有给他单独立传,只是在“义福传”后面给他附了一个小传。行思其实是因石头希迁而知名的。石头希迁是行思的传法弟子,据说他在惠能晚年来到惠能门下。惠能将示灭,希迁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惠能曰:“寻思去!”惠能去世后,希迁便经常一个人在静处端坐“寻思”。后经人指点,“寻思”乃寻师兄行思耳。遂往吉州参礼行思,成为行思的上首弟子。

    石头希迁(700—790),本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初闻惠能南来,便直往曹溪参学,得度而未具戒。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山受具戒。后又师事青原行思。天宝(742—756年)初,往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人称其为“石头和尚”。怀让等都十分推重他,对门徒说:“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当时江西主大寂(马祖),湖南主石头(希迁),两人时誉很高。贞元六年(790)希迁去世,春秋九十一。敕谥“无际大师”。希迁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天皇道悟、药山惟俨、丹霞天然、潮州大颠等。希迁所著的《参同契》、《草庵歌》在禅门流传很广。

    青原、石头系的禅学也面向现实的人生,进一步发展了惠能直指人心、当下解脱的顿教禅法。石头希迁曾这样来概括自己的法门:“吾之法门,先佛传受。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①这种万法唯心、凡圣不二的思想,显然是惠能门下的共同思想。但是,与南岳、马祖系相比,青原、石头系的禅学思想也有特点,它更注意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和人的当下解脱。石头的《参同契》即反映了这一特色。

    据说石头是读了僧肇的《涅槃无名论》中“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句后有所感悟而作《参同契》的。他感叹地说:“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量,谁云自他?圆镜虚鉴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真一,孰为去来?至哉斯语也!”②大意是说,万法如如,无自无他。圣人无心,触目会道,自然与万法为一。这与般若学者僧肇的“物我同根”、“物我为一”、无心于彼此而不失照功的意境确实有相通之处。不过,僧肇统一的基础是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的般若虚玄之道,他要人空虚其怀、冥心真境以达到智法俱同一空。而石头统一的基础则是具有虚玄而又灵明不昧之心的人,圣人无心无我则万物与我为一,所以他在《参同契》中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③

    石头以心为源,齐同凡圣,融摄万法,而又以心为不可执著,这种思想显然深受南方般若三论思想(包括牛头禅)的影响。同时,他从理事、心物的统一中去阐发圣人之境,显然还吸取了华严宗的思想。他从物理说事事各住本位(不回互),又从性理说事事相融相摄(回互),而又以自心(灵源)为回互之本,以证悟此心者为解脱之人,这就又显示了他禅家的特色。石头的思想对后来的禅学乃至宋明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青原石头的接机方式虽然细密平稳,不像马祖及其门下那般机锋峻峭,棒喝凌厉,但提示学人反观心源、直下承当的法门却是一致的。其简易朴实、灵活自如的禅风自成特色。希迁初见行思,行思问:你从曹溪得着什么来?希迁答:未到曹溪时也未曾失落什么。行思又问:若如此,去曹溪作什么?希运答: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这番问答,既表明希迁自信自己圆满具足,不假外求,又表现了青原系接引学人的禅法特色。有僧问希迁:“如何是解脱?”他反问道:“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他反问道:“谁垢汝?”又问:“如何是涅槃?”他反问说:“谁将生死与汝?”为了表达“一切现成”的思想,强调无分别、无言说,万法归于一心而心又不可执著。希迁也常随机开示。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答曰:“问取露柱。”又有问:“如何是禅?”答曰:“碌砖。”问:“如何是道?”他回答说:“木头。”这里透露出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倾向也对后世禅宗翠竹黄花皆是般若法身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石头希迁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有天皇道悟和药山惟俨,门下分别流出了云门宗、法眼宗和曹洞宗,我们将在下面予以专述。另外,还有丹霞天然禅师(739—824)在前往应举选官的途中受人指点而前往马祖处“选佛”,又受马祖指点投至石头门下。他对当时学者“皆是参禅问道”表示不满,强调“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要人自悟自己圆满自足而不要去迷信外在的佛,他的烧木佛取暖之事和“佛之一字,永不喜闻”的话语在禅门中广为流传。大颠宝通禅师,于石头言下大悟“有心”、“无心”皆不可执著。他认为,扬眉瞬目即是禅,而只有除却对“扬眉瞬目”的执著才能自见本来面目。因此,他一方面强调“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将心相示,方可见道”,另一方面又提出,“时辈只认扬眉瞬目,一语一默,蓦头印可,心为心要,此实未了”,应该“除却一切妄运想念”。④由此可见,当时禅门中出现了“语默动静皆是禅”趋于形式化的倾向,大颠是反对这种倾向的。另外,长髭旷禅师、招提慧朗禅师等也都继承发挥了石头的宗风。

    二、天皇道悟及其法脉

    天皇道悟(748—807),据《宋高僧传》载,俗姓张,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先依明州大德剃发出家,年二十五又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受具戒。为求善知识示道见性,乃投径山国一禅师处,密受宗要,服勤五年。大历十一年(776)转遁于余姚大梅山,精严修心三四年。建中(780—783年)初,前往参见马祖,二年秋,又谒石头,得悟心法后,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荆州当阳柴紫山。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而至。后被迎入位于郡之左的天皇寺,大弘石头宗风。元和二年(807),奄然入灭,春秋六十。

    道悟门下有龙潭崇信,崇信传德山宣鉴,宣鉴传雪峰义存,义存门下有云门文偃和玄沙师备,文偃创云门宗,师备门下有地藏桂琛,桂琛又传清凉文益,文益创法眼宗。

    以上《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的说法,在《宋高僧传》刊行五六十年后,曾被人加以否定。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道悟有二人,一住荆南城西天王寺,嗣马祖,一住荆南城东天皇寺,嗣石头。其下出龙潭崇信者,乃马祖下天王道悟,而非石头下天皇道悟。换言之,云门、法眼二宗皆出自南岳系而非青原系。这个问题在宋末曾引起青原、南岳两系很大的争论,明清时争论仍然不断。对此,日本学者忽滑骨快天的《禅学思想史》第三编第十四章解说甚详,可以参考。现在看来,马祖门下有一天王道悟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南岳门下为了抬高本系而编造出来的。龙潭崇信应该是出自石头门下的天皇道悟。

    道悟及其门下的禅法继承了石头希迁从理事、心物的关系中突出人的禅法特色并进一步从无心任自然出发,用机锋棒喝等方便来随机接引学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崇信投道悟门下出家,服勤左右。有一天问道悟:“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道悟答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问曰:“何处指示?”答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还要思虑。道悟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崇信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答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这里,道悟把即心即佛的禅理与日常行事完全结合到了一起,强调了随缘任性,突出了当下即是。

    德山宣鉴的禅法更富有特色。宣鉴(782—865),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县西北)人。早年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因常讲《金刚般若经》而有“周金刚”之称。曾对南方禅席的兴盛气不平,认为累世学佛修行尚难成佛,岂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遂担《青龙疏钞》前往摧灭。途中买点心充饥,卖饼婆子引《金则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语问道:你点哪个心?宣鉴无语,遂往龙潭,在崇信的开导下,顿悟心法,遂将疏钞焚之。于是礼辞,直抵沩山。沩山预言:此子以后将“呵佛骂祖”!宣鉴在澧阳住三十年。遇唐武宗灭法,曾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后应武陵太守之请,居德山精舍,四海禅徒辐辏。咸通六年(865),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谥“见性禅师”。德山宣鉴的禅法强调“无心无事”,他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因此,一切莫求,“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他曾明确地告诉学人:“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要人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做个寻常无事人。在接引学人的方式上,德山在青原系中禅风是比较峻烈的,他也常用棒喝来猛截学人的情思理究,尤其以“棒打”为著名。他的名言“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充分体现了他特殊的门风。“德山棒”与“临济喝”共同构成了禅机时代宗门接机的一代特色。为了破除人们对经教名相的执著,德山确实如沩山所说的那样,呵佛骂祖,贬斥经教。他说:“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德山的宗风在当时十分兴盛。

    德山宣鉴门下有岩头全奯,继承了德山的峻烈禅风,且禅机更加灵活,被人称为“亦有杀人刀,亦有活人剑”,后死于战乱。又有一代大师雪峰义存(822—908),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县东丰州)人。十七岁落发,后受戒于幽州宝刹寺。曾游历名山,面诣德山。咸通(860—874年)年间,回闽中雪峰创院。天下之释子,趋之若召。皇帝亲赐“真觉大师”之号。后梁开平二年(908)灭度,俗寿八十七。为破除人们的执著,义存常以机锋棒喝来接引学人,尤其善于用拂子。有僧问:“佛未出世时如何?”他举起拂子。又问:“出世后如何?”他放下拂子。又有僧乞求指示,他举拂便打。他认为,尽大地是个解脱门,若寻言逐句,计较执著,便不得入。他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义存行化四十余年,法席甚盛,门下徒众常不减一千五百,其中最著名者有云门文偃和玄沙师备。云门创云门宗,将在下面专述,这里只说玄沙师备。

    玄沙师备(835—908)与雪峰义存本法门昆仲,而亲近若师资。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一日谑之曰:“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义存深器重之。师备协助义存开荒雪峰,化导禅众,出力甚多。后住福州玄沙。闽王曾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开平二年(908)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玄沙发展了石头以来突出虚玄而灵明不昧之人心、以人心为万法之源而又强调心不可执著的禅法特色。他曾上堂云:“如今目前,见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种种诸物,皆是狂劳花相,唤作颠倒知见”,“真如凡圣,地狱人天,只是疗狂子之方”,“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动静扬眉,是真解脱道”。基于这种思想,他强调“去此一门超凡圣因果,超毗卢妙庄严世界海,超他释迦方便门”。他认为,人人圆满具足,“汝诸人如在大海里坐,没头浸却了,更展手问人乞水吃”。虽然他也常以语言动作随机接引学人,但他同时也批评了那些执著言语动作或灵灵昭昭、见闻智性者,“有一般坐绳床和尚,称著知识,问著便摇身动手,点眼吐舌瞪视。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⑤,他认为这些人都在自欺欺人。由此来看,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装模作样的禅者,他们不解语言动作之真谛而又有所执著了,玄沙对此是大不以为然的。玄沙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人,得其法者,众推罗汉桂琛为首。

    桂琛(867—928),常山(今浙江常山县)人,俗姓李。出家受戒后,学毗尼,认为“持戒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于是誓访南宗,初谒云居,又谒雪峰,均未有所见。后谒玄沙,于言下得旨。遂为漳州牧王公之请,于闽城西建地藏院而居。后又移住罗汉院为众宣法,南北参徒,不可殚数。天成三年(928)示寂,春秋六十有二。谥“真应禅师”。桂琛的禅法十分注重从事事物物和山水自然中启发学人体悟“一切现成”、无可执著。有一次,桂琛见僧人,便举拂子问曰:“还会么?”僧答:“谢和尚慈悲示学人。”桂琛便开示说:“见我竖拂子,便道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示汝?”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赞叹礼拜。桂琛又开示说:“见我竖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么不赞叹?”有人问他:“如何是罗汉一句?”他答道:“我若向汝道,便成两句也。”有人问:“如何是罗汉家风?”答曰:“不向你道。”问:“为甚么不道?”答:“是我家风。”⑥在他看来,佛法即体现在事事物物之中,是不可言说,不可执著的。他的高足清凉文益进一步发挥了他的禅法思想,并创立了法眼宗。对此,我们将在后面专述。

    三、药山惟俨与云岩昙晟

    药山惟俨(751—834,一作759—828),石头希迁的上首弟子。十七岁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谒石头禅师,又礼马祖,密证心法。住澧州药山,门徒云集。朗州刺史李翱入山问道,深崇其德,曾赋诗相赠。惟俨卒后,敕谥“弘道大师”。惟俨的禅法比较绵密亲切,常通过与弟子的交接问答使弟子开悟,透露出曹洞宗风的先声。有僧问:“达摩未来时,此土还有祖师意否?”俨答曰:“有。”问:“既有,祖师又来作甚么?”俨曰:“只为有,所以来。”惟俨有时还看经。某日看经次,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他答曰:“我只图遮眼。”问:“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答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悟解佛法大意的人能够得意而忘言,但未开悟者却会执著言教文句,所以当有人请惟俨指示时,他回答说:“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有时,惟俨干脆行不言之教。有一次,院主因惟俨久不升堂,便对他说:“大众久思和尚示诲。”他说:“打钟著!”众才集,他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曰:“和尚既许为大众说话,为甚么一言不措?”他回答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药山惟俨门下有云岩昙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诚等,发扬宗风者为昙晟。云岩昙晟(782—841),俗姓王,钟陵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少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怀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然因缘不契。后访药山,问答之间,于言下顿悟。后住云岩,洞山良价等都来参学。会昌元年(841)归寂,寿六十,谥“无住大师”。(《宋高僧传》卷十一记为卒于大和三年,敕谥“无相”)云岩的禅法,上承药山,下传洞山,以理事圆融、物无分别、无心解脱为特色。一日药山问道:“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岩曰:“是。”问:“弄得几出?”答曰:“弄得六出。”山曰:“我亦弄得。”岩问:“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云岩说:“一即六,六即一。”有一次,云岩上堂示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良价出问曰:“他屋里有多少典籍?”答曰:“一字也无。”问:“争得恁么多知?”云岩回答说:“日夜不曾眠。”时时觉悟,便无知而无不知。道吾曾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云岩说:“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道吾说:“我会也。”云岩问他:“作么生会?”道吾说:“遍身是手眼。”云岩认为他“只道得八成”。道吾问:“师兄作么生?”岩答曰:“通身是手眼。”⑦

    云岩昙晟门下有洞山良价,洞山下又有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在晚唐时开出曹洞一宗,绵延发展上千年,并远播海外,对此,我们将在下章详述。

    ①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②  《祖堂集》卷四《石头和尚》,13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③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④  以上引文均见《五灯会元》卷五。

    ⑤  以上引文均见《五灯会元》卷七。

    ⑥  以上引文均见《五灯会元》卷八。

    ⑦  以上引文均见《五灯会元》卷五。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