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禅学与中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禅宗在中唐以后即出现了“皆归曹溪”的局面。晚唐至五代,惠能禅宗经青原、南岳两系而进一步分化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家。此五家禅学皆承六祖惠能而来,但因传禅之人和时地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传法接机之宗风。从师承来说,沩仰、临济二宗出自南岳系,余三家出自青原系。就时间而言,沩仰、临济和曹洞创于晚唐,云门、法眼则创于五代。从地域上看,除临济在河北、山东之外,其余均在中国南方:沩仰在湖南、江西,曹洞在江西,法眼在浙江,云门在广东。
依照宗门的说法,五家分灯是菩提达摩就已预见到的。据说达摩在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偈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里的“一花开五叶”即暗指禅宗五家的分派。
禅宗自惠能以后就以“藉师自悟”取代了“藉教悟宗”,并破除了对“佛”的迷信与执著。随着对自性自悟的强调,百丈怀海更提出了“超师之见”,认为“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德山宣鉴更有“呵佛骂祖”的言行。在五家禅时期,超越祖佛,突出当下听法参学的人自己,成为普遍的禅风,因此,有人以“越祖分灯禅”来提示这个时期的禅宗特点,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比较贴切的。不过需要指出,“越祖”之说并不只存在于这个时期,在此之前及之后,这种倾向在禅门中都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