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 第三十三节 十玄门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智俨发展了法顺的华严观门,特别着重于事事无碍观,成为贤首宗的最基本理论之一,就是十玄门。仍然是以事法界为观境,十玄门为观法。对于事法界的具体内容略有变更,就是:(一)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境、位;(七)师、资;(八)主、伴;(九)成、坏;(十)感、应。用此十门与法顺所立有五门不同:一、合法顺所立境智与行位,改为解行与境位;二、改逆顺为成坏;三、缺无依正、体用二门而加师资、主伴二门。是因为体用与理事相滥,依正但显德相而无作用,可以摄入人法之中,正因为贤首宗特别着重在事用而不仅是事相。
    法顺在周遍含融观中所说的前三门(理如事门、事如理门、事含理事门)是事事无碍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事事无碍的具体内容,因此智俨的十玄门中无此三门,而另加了三门,就是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法顺所说周遍含融观的次第是由简略而到繁广,智俨所说十玄门的次第是由总而到别,二者的先后次第恰恰相反。
    十玄门的次第是: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这就是显示事法界的十对事法同时具足,互相摄入而层层无尽。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十普融无碍门相当。这是直接就事法而言。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前门是法说,着重在同时具足,此门是譬说,着重在相互摄入。因陀罗是帝释天殿上的珠网。珠珠相映,一珠上的影中,顿现众珠之影,影中又有众影,重重无尽。十对事法互相显发,重重无尽也如此。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九相在无碍门相当,只彼是法说,此是譬显。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十对事法同时具足,然而从缘起方面来说,有隐有显,常显常隐,同时俱成,无有先后,所以称为秘密。这是周遍含融观中第八交涉无碍门中互为能所的情况。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就相状而说的,也是就空而说。诸法大小相状无碍自在而相容,一尘之中一时顿显一切法,不相妨碍。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七摄入无碍相当。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就时间而说,在周遍含融观中所无。世是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三世之中又各有过去、未来、现在,便成九世。此九世亦唯是一念心所成,九世与一念合称为十世。此十世相即相入而三世不失,先后长短同时具足显现。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这是根据周遍含融观中第六遍容无碍门的道理,特别应用在行法上而言。一行之中具足万行为杂,万行只是一行为纯。例如就布施度而言,诸度皆摄于施度为纯,于一施度中具足诸度为杂。纯杂互相入而不相妨碍,名为具德。其后法藏恐人误以万行是杂,真理为纯,便与事理无碍相滥,便在《探玄记》中改此门名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不偏就行法而言,便正与遍容无碍门相当。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这是就理体而言,一入多,多入一是相容,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称为不同。正因为诸法同以真空为理体。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五广狭无碍门相当。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这是就事用而言,诸法缘起,论三世不失先后因果之用而先后相即相入,以成无尽。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四遍局无碍门相当。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所有事法界都是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得建立。这门是周遍含融观中所无。其后法藏也略去此门,以为“唯心”是玄门所以然的原理,不能作为玄门的观法或内容。因而废除此门,别立主伴圆明具德门,随举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而互为主,互为伴,如是圆满明观,具足一切德用。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借浅近的事法以显深妙之理,而所托之事和所显之理无有差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