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 第三十五节 妄尽还源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法顺的法界观,智俨的十玄六相,法藏的妄尽还源观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贤首宗观行之要门。妄尽还源观的次第是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
    显一体是显自性清净圆明体。此体即是如来藏心,即是中观宗所谓诸法实相,瑜伽宗所谓庵摩罗识,天台宗也称之为自性清净心。此如来藏法性之体,随生死流时在染而不污;逆生死流时修治而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有隐显之不同而无有差别之异,这便是自性清净,而能遍照法界。遍即是圆,照即是明。这是一切法之本源,所以要显一体。
    依这一体而起二用:第一,海印森罗常住用,是就法说的;第二,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就行说的。此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如同大海,风平波静,海水澄清,万象齐现。如是自心,妄念止息,心即澄静,万法齐彰,乃至一切众生行相、行业、音声等无不普门示现。这名为海印三昧,即是海印森罗常住用。行能感果,如华能结实。行成契理,炳然显著,如华之严饰。这契真之行便叫做华严。然而契真之行必定是从真而起,所以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上供诸佛,下度众生,具行六度等无不自在,这名为华严三昧,即是法净圆明自在用。
    依二用而示三遍,遍是用的相,也正是止观的境。一、一尘普周法界遍,这是就理事无碍法界而论;二、一尘出生无尽遍,这是就事事无碍法界而论;三、一尘含容空有遍,这是就理法界而论。尘无自性,是揽真如理体而成的。真理既无边、一尘当然也无边,所以一尘普周法界。尘无自体,是依真如理体而生起。真如既具恒沙功德,一尘也必须具恒沙功德。由此一相,便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时顿显,所以一尘出生无尽。尘无自性便是空,幻相宛然便是有。幻色无体,色即是空;真空具德,空即是色。如是观色即空,便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便成大悲而不住涅槃。如是色空不二,悲智无殊,便是一尘含容空有遍。
    依三遍而行四德: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二、威仪住持有则德;三、柔和质直摄生德;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这四德是发心修行的根本,在天台止观十法成乘中称为发菩提心。以大悲心故能随缘,以大智心故能妙用。不坏假名而常度众生,便是随缘;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便是妙用。如日光无心而明照十方,似明镜不动而显现万像,这便是随缘妙用无方德。行住坐卧是四威仪,在四威仪中净持戒律,常护讥嫌,便是威仪住持有则德。大悲救物称为柔和,大智照真称为质直。又柔是伏灭烦恼,和是顺理修行,诚信朴实便是质,言行相符便是直。用此四法以摄受众生,便是柔和质直摄生德。一切修行不为自身,但为普利群生,以大悲心自处生死乃至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于众生希望一毫受报之心,便是普代众生受苦德。
    依四德而入五止:一、照法清虚离缘止,是法空止。二、观人寂泊绝欲止,是人空止。此二是就理法界建立的。三、性起繁兴法尔止,是依体起用,此一是就事法界建立的。四、定光显现无念止,此一是就事事无碍法界建立的。五、理事玄通无相止,此一是就理事无碍法界建立的。
    法指真俗二谛之法。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而空,便是清虚。所缘真俗二谛之境既空,能缘之智亦寂,如是因缘即离,便是照法清虚离缘止。人是五蕴和合,假名而无主,称为寂泊;此中无可希求,便是离欲,这是观人寂泊离欲止。依体起用称为性起,性起万差,所以叫做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真如随缘而兴起万法,万法兴起而总归本性,就是经中所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是性起繁兴法尔止。心体明照十方,无念无虑而任运一切事,便是定光显现无念止。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名为理事玄通。又真理必由修行而德显,所以幻事贯彻于真理,修行必定依于真理而起,所以真理贯彻于幻事,互存互夺,叫做理事玄通。又大智故体周法界,大悲故万行纷然。悲智双融,叫做理事玄通。这便是理事玄通无相止。
    依五止而起六观:一、摄境归心真空观。此一是就理法界建立的。二、从心现境妙有观。此一是从事法界建立的。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此二是从理事无碍法界建立的。五、多身入一镜像观。六、主伴互观帝网观。此二是从事事无碍法界建立的。
    三界万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尘既非有,识亦不生,便是真空;如是摄相归体,显出法身,这是摄境归心真空观。事不停滞于理体,而纷然显现,如是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成就报身,这是从心现境妙有观。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观会通智境。诸佛证无碍心而成法身,证无碍境而成净土,如是身土圆融无碍,或身中现刹,或刹中现身,无有分齐,便是心境秘密圆融观。有为之法称为众缘。如如智体惟一而能普照众缘,一切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这是智身影现众缘观。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如是随举一身便摄其余九身。如是六根互作佛事,一身多身互入互作,入定出定自在回互等,是多身入一镜像观。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如是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即是主伴互显帝网观。如是六重观门,随举一门,其他五门为伴,无有前后始终的分限。任何一门都全摄法界圆满教理,所以说初心即成等正觉,这便是贤首宗止观的大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