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经之研究与大乘经不同,习大乘经有十法门,谓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而习小乘经重在躬行实践,若但听闻读讽,了无所益。是故在大乘经中,佛但赞叹“若闻经名乃至若闻得说四句偈,功德无量”。而小乘经中则绝无此说,即此亦可为大小乘经区别之一证。
大乘经之宗趣体用,各各不同,差别无量,无不义理周圆,妙尽性相。是以要须注释而后能明,所以后世菩萨造释经论,各就一途发挥经旨。而研究者由疏以通经至于宗经之论,别为一途。小乘经综集阿含为一法苑,但是如来随机散说,所以后世罗汉整理排比,编定为论,附以辩难,以申经宗,不能分别独解一经。而研究者必须探讨论互通之旨,未通小乘论者,于阿含经不能挈其纲领也。大乘经典但得随意读诵,便有无量功德,何况如说修行,是故习大乘经可以先经而后论。小乘经典要须躬行实践,方能获益,是故研求之法,或随文受持,依次取证。若为略通名相,则须依西土诸经小乘论之纲目,综集经文,以期经论互勘。
如《增一》、《中》两阿含,为僧伽提婆译,而僧伽提婆复译有《三法度论》、《阿毗昙心论》,则欲深寻此二经时,可依《三法度论》德、恶、依三品,分别纂录经文,或依《阿毗昙心论》约界行业使贤圣智定等品而纂录经文,以资对证。《杂阿含经》为求那跋陀罗译,求那跋陀罗复译有《众事分阿毗昙论》,即《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之异译,即可依彼论之纲目,纂录经文以相对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