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见道位”,才是“入唯识地”;再修行“六度”,才能成就“入唯识果”。“度”字的梵文叫做“波罗蜜”,是“度到彼岸”的意思。由死生这一岸度到涅槃那一岸;由有漏这一岸度到无漏那一岸;由不觉这一岸度到一切觉那一岸。这“度”便是船筏的意思。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由能布施方能不染著富乐;由持戒方能靡有犯过的心;由忍辱方能不被苦所恼坏;由精进方能修行善法无懈怠心;由禅定方能离一切散乱的因,专一心意;由智慧方能合理的简择种种法,入唯识观。由施、戒二波罗蜜能对治“不发修行心”;既发起修行心,所以有忍、精进二波罗蜜对治“退弱心”;既能发行和不退弱,所以有定、慧二波罗蜜对治“坏失心”。因何不发修行心呢?便是贪著财物室家,所以施、戒二波罗蜜能对治。因何退弱呢?便是由修苦的逼迫和远久的修行,所以忍、进两波罗蜜能对治。因何失坏呢?便是由于散乱和邪误的智,所以定、慧二波罗蜜能对治。由于正道唯有这六种惑障,所以修行唯有六度。
再说修道只是两个目的:第一是生起一切佛法;第二是成熟一切众生。就生起一切佛法上说,最要紧是不散乱;由不散乱所以能如实地了解诸法的真理。那施、戒、忍、进四度是不散乱的因;那禅、智二度正是不散乱的体。就成熟众生说:由布施度方能利益众生;由戒度方能不烦恼众生;由忍度方能受众生的毁辱而无报复心;由精进度方能生众生的善根,灭众生的恶根;由定、慧二度方能令众生的心寂静,得着寂静,方能解脱。所以修行位唯有六度。
在资粮位中也修行这六种行,但是不能叫做六度,唯有修行位中所行方能叫做六度。由为修行位中所行有六种胜相:第一“依止最胜”,因为是依止菩提心,菩提心便是习所成种的佛性;第二“事最胜”,便是事事能行到极究竟处。第三“处最胜”,便是所行唯是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第四“方便最胜”,便是都由无分别智起行。第五“回向最胜”,便是所行唯是回向一切智果。第六“清净最胜”,便是无有烦恼障、所知障。
在修道位修行六度有五种修法:第一“现起加行修”,便是随事诚恳地修。第二“胜解修”,便是由于信乐佛教而精进的修。第三“作意修”。作意有三种:即是“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愿乐作意”。爱重是深知六度的功德,随喜是爱悦自他所作的六度行,愿乐是时时希望能修行六度。又有六种作意:即是“广大意”、“长时意”、“欢喜意”、“有恩德意”、“大志意”、“善好意”。“广大意”便是无论修行多少事行,永远无有自满足的意思。“长时意”便是从初发心以至成佛中间无有厌足的意思。“欢喜意”是对于所行的六度生无上的欢喜。“有恩德意”便是修行六度利益众生,不觉自己对于众生有恩而感激众生对于我有大恩德。“大志意”便是以无著的心愿将修行所得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令彼得着可爱乐的果报。“善好意”便是将修行所得的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令彼平等都得无上菩提。第四是“方便善巧修”,便是由无分别智来修习。第五“成所作事修”,便是证得佛果已后所行一切六度事业。
这六度各各有三种。施有三种,便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给人货物,利益他的身体;法施是教人正道,增长他的善根;无畏施是济拔人的惊怖,利益他的心神。戒有三种,便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灭一切恶,摄善法戒是生一切善,饶益有情戒是能助一切众生灭恶生善。忍有三种,便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观察法忍”。耐怨害忍是能怨外来的一切众生的怨害,安受苦忍是能忍自心的一切饥渴寒热等苦,观察法忍是能忍受真理。精进有三种,便是“勤勇精进”、“加行精进”、“不怯不退不满足精进”。勤勇精进是时时能自勉励,加行精进便是勤修,不怯不退不满足精进是不怕难、不中止、不懈怠。禅定有三种,便是“安住禅定”、“引神通定”、“随利他定”。安住禅定是清净安住法乐,引神通定是起发六种神通,随利他定是以定力功德饶益一切众生。智慧有三种,便是“无分别加行慧”、“无分别慧”、“无分别后得慧”。无分别加行慧是如实智,无分别慧是根本智,无分别后得慧是后得智。
这六度是互相成的,随修一行便也具足其他一切行。假使对于其他一切行有毁犯,这一行也不算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