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梵文的译音,菩是菩提,翻成中国语就是觉悟;萨是萨埵,翻成中国语就是有情。这觉悟的有情便是一类有情,他确实知道平常人的知识行为完全是错误的、不彻底的;而他自己却坚决地要求到最圆满真实的觉悟。
就前一章看来,这凡夫和佛的分别,就是一个是具足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一个是灭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换一句话说便是,一个是具足一切有为法,一个是纯净无为的。这具足一切有为法的主要便是“阿赖耶识”,这纯净无为的便是“无垢识”。由凡夫的地位,要修到佛的地位,须过五个阶级:第一是“资粮位”,第二是“加行位”,第三是“见道位”,第四是“修道位”,第五是“究竟位”。
资粮位的人并不是真正能修唯识道理的人。譬如人要远行,必须要筹集资财粮食,方能起程;不然半路上是要受冻饿穷困的。所以人若是无有相当的智慧和相当的福德,作修行唯识道理的资粮,是无从修行的。这资粮如何地筹集呢?先是要切实研究唯识的学理。这种研究所得的思想虽然也是一种现行,也还熏习成种,却不属阿赖耶识,便是启发本有的无漏种子成“习所成种”。虽然不能见着真实的法,却与真实的法相似。由此再用三种事来勉励磨练自己,除灭四种障碍。什么是“三种磨练”?第一,要知道十方的世界是无穷尽的。在这无穷尽的世界之中,时时刻刻有无数的有情证得佛果。第二,要信我若修行“六度”,必定可以圆满,并不是难事。这“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菩萨行。第三,要信世间人作有漏的功德,所熏成的种子尚能令将来得一切富乐;我修这圆满妙善,将来决定可得一切圆满。什么是“四种障”?第一,要舍离“声闻”、“独觉”的小乘思想;第二,要决定信大乘的道理,不可犹豫;第三,对于一切所闻所思的法不可生“相对”的执著,便是不可有“我”和“我所”的执著;第四,对于一切境界只可任运地进行而不可有执著分别。
这资粮位中分三十位,叫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这“发心住”发十种求觉的心:第一“信心”,便是信大乘的道理,心不疑惑;第二“精进心”,便是勤励的修行;第三“念心”,便是念念在正道不忘失;第四“慧心”,便是能分别邪正,不起错误的见解;第五“定心”,便是心能寂静,没有散乱;第六“施心”,便是没有贪爱悭吝;第七“戒心”,便是不作一切恶事;第八“护心”,便是保护这其余的九种心不叫他废忘;第九“愿心”,便是愿断烦恼,愿明正法,愿度众生,愿成佛果;第十“回向心”,便是所作所为只是为求佛果。这以上所发的十种心,也叫“十信”。十信圆满,所以叫做“发心住”。
“治地住”便是能修身业、口业、意业,可以生长一切功德;如同耕治土地,生长禾稼一样。
“修行住”便是对于一切事上观察他胜妙的道理,能巧妙地应付。
“生贵住”便是一切都能依从佛的教化。
“方便住”便是能善巧的利益众生。
“正心住”便是对于一切毁誉能不动心。
“不退住”便是人若说有佛无佛,或是有过去、未来、现在,或是无过去、未来、现在,那心不为所动。
“童真住”便是身业、口业、意业都极清净,不受“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染著。
“法王子住”便是明了佛法。
“灌顶住”便是明了佛法,渐渐能如说修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那十住所修,但能自利,所以叫做“住”。这十行所修,兼能利他,所以叫做“行”。
“欢喜行”是修行“布施”。一切都能舍,不求财利名誉。所以人见了都欢喜。
“饶益行”是修行“持戒”。不受色声香味触的染著,并且能令一切众生也能持戒。
“无恚行”是修行“忍辱”。因为心能空寂,所以了悟身是空寂,对于一切怨害都能忍受。
“无尽行”是修行“精进”。无论多久远,或是多少时劫,受种种极大的苦痛,而念念求佛道、度众生的思想没有间断。
“离痴乱行”是修行“禅定”。一心正念,没有散乱,便是生时死时、人胎出胎都没有痴乱的时候。
“善现行”便是修行“智慧”。知道一切法没有定实的性相,所以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寂静。不受缠缚,不受染著,却能随众生的根来教化他们。
“无著行”便是修行“方便”。对于空有两端,通达无碍;对于一切事、佛求法度生的事、苦修行,心不厌足;却又了知一切法是寂灭相,毫无所著。
“尊重行”便是修行“愿”。因为尊重善根,更增益修行自利利他的事业。
“善法行”便是修行“力”。得了“总持”的法门,能有力量护持正道。
“真实行”便是修行“智”。便是成就诚实的了悟,能言行相应。
十回向是“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回向”的意思是凡所作事都是别有作用而作的。别有个什么作用呢?只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便了。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是用种种方法来救济众生,令他得离生死的苦,得寂灭的乐;然而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看视,没有怨亲、高下、轻重种种的分别。
“不坏回向”是坚固的信从佛理,用此回向,令一切众生明了真理,得着利益。
“等诸佛回向”是学一切佛的“悲”、“智”。智是虽在生死,不染不迷;悲是修行回向的事业。
“至一切处回向”是以善根的功能,供养诸佛,利益众生;便回向供养一切佛,利益一切众生。
“无尽功德藏回向”是修悔过的善根,因此得离一切业障;所有一切如来、一切众生所有的普根,尽都随喜;由此随喜所得的无尽善根,回向庄严自己的佛土。虽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成就一切功德,然而无有虚妄,无有染著。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是能以“内财”、“外财”随众生的希望,便能舍给。“内财”便是身体性命,外财便是饮食、衣服以至于妻子、国土。由这布施回向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除灭大苦。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是能增长一切善根,能修习一切善根,能究竟一切善根;由此善根回向普覆一切众生,令他脱离生死,亦得一切善根。
“如相回向”是能成就定慧,心无依着,不动不乱;却能随顺一切平等的正法,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所修的一切善根,都顺着真如平等的相。
“无著无缚解脱同向”是于所修习的善根,不分为人为我;便是同体大悲,修普广贤善的行为,由此饶益一切众生。
“法界无量回向”是能说法利生,智慧如同虚空,不可限量;由此善根回向,等同法界。
这资粮位以前是凡夫位:凡夫要经过一万大劫的修行,方能十信成就,入资粮位。这资粮位要经过一阿僧祇劫,方能修满这三十个等级。阿僧祇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假使万万是一亿,万亿是一兆;这一阿僧祇便是一千兆兆兆兆。但是资粮位满只是所集积的善根满足罢了,还不能算真正的修行;因为还不曾真实地明见一切法。他所了知的不过是与真实的道理相似罢了,便是还不能脱名言的熏习。譬如人既然资粮等积充足,便应当正式起程出行了,所以资粮位满,便应当是修道位。但是还应找一个人领路,方不至于迷失途径。所以在唯识哲学中,在资粮位后、修道位前,特别添了两位,这加行位是研究如何可以明了途径的方法,这见道位是规定如何方是真实认得路径了。
这“加行位”有四个等级,叫做“暖”、“顶”、“忍”、“世第一法”。在“暖”、“顶”二位修“四寻伺”;在“忍”、“世第一”二位修“四如实智”。什么是“四寻伺”?便是寻伺这“名”、“义”、“自性”、“差别”四种都是假定的,而实在是无有的。譬如牛,这个文字同音声便是“名”;这个文字和音声便是指那个二角四足一身一尾的物,就叫做“义”;那牛的实物便是“自性”;那牛所有的一切形状作用便是“差别”。在“暖”位中一一推求这四种都是由自心所变的,是假定的,是无实的,如同日出天明,所以这时候所见的道理叫做“明”,由明得着安定。如同钻木求火,未发火之先,必定先发暖,所以这位道火虽然未发,却已有暖相,便是道火必定可发的凭据;这暖位所修的寻伺叫“下寻伺”。
这“顶”位更深刻的推求“名”等四法是唯心所变的;那时明相转盛,定亦增进,寻伺到了极顶,所以叫做“顶”位。这顶位所修的寻伺叫做“上寻伺”。
由四寻伺生起四种如实智,便是如实知道这“名”等四种决定是无有。如同官府的印信,决定可以凭准,所以这智叫做“印”。由这印可依顺真理,得着了寂定。如何由这印可便依顺真理呢?因为既得这四如实智一定再进一步观察绝对的道理。那暖顶二位不过是明了个唯心的道理,现在再研究心从哪里生起的。那“所取”的是环境,“能取”的是识。在暖顶二位知道所取是假的,认为只有能取,便是只知道离识无境。现在要知道离境也无识,如实知道“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是假的,那能生这四种的识也是空的。譬如人在暗中看见绳子以为是蛇,这是凡夫的妄见;明了的人对于蛇的认识虽除,却还有绳的认识,这是四寻伺。再观察这绳也没有,不过是麻哟。既知色香味触是假相,仔细地分析,生境的识也是空的,只是依于真如,于是认识真义的少分;决定认可“境”、“识”二种都空,所以叫做“忍”位。
由对于能取、所取上,都决定了知空的道理,得无问的寂定;从此便明见真实的义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位,是世间最第一的法了。
那“暖”、“顶”二位的四寻伺便是明了遍计所执性;那“忍”、“世第一”二位的四如实智便是明了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四位成就了,方是真实的唯识观,对于识的“见性”、“相性”以及识所显现的种种相和“名”、“义”、“自性”、“差别”六种的分别都降伏消除,得着那“无分别智”,了知一切平等平等的实状。这便是“见道位”了。
这“见道位”只是由资粮位因为修四加行的功夫进到修道的第一步。修道位有十个阶级,叫做“十地”,这“见道位”正是入“第一地”的头一步。
这见道位是就所得的智慧立的,所以只是一念的工夫。因为这智慧有两种,所以这见道位也分两位:第一“真见道”是得“根本智”;第二“相见道”是得“后得智”。这根本智是由四加行所生的体会真如的智,这智同真如是平等的;没有“能取”、“所取”,也没一切名言的相状。所以这根本智只有“见分”,没有“相分”。没有相分,所以没有分别;只有见分,所以能随带真如的相状,因为这根本智同真如是不相离的。由得这根本智所以能证“生空”、“法空”的道理,断“所知障”、“烦恼障”的分别种子。得了“根本智”,然后起“后得智”。这“后得智”却有“见分”,也有“相分”,因为这智所观察的,只是相似真如的形相,而不能真实见真如的本性。
这相见道又有二种:一是“观非安立谛”,就是观一切平等的真理;二是“观安立谛”,就是观种种差别的真理。“观非安立谛”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内遣有情假缘智”,就是观知“生空”,能除软品的分别种子。第二“内遣诸法假缘智”,就是观知“法空”,能除中品的分别种子。第三是“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就是观知“生空”、“法空”,能除一切分别种子。前二智叫“法智”,后一智叫“类智”。
这“观安立谛”有二种:一是“观能取、所取”,便是观“胜义谛”;二是观下上谛境,便是观“世俗谛”。这二种中每种都分十六心。这“观能取、所取”中就苦集灭道四谛,每谛有“法智”、“类智”成八品;每品又先成就“忍”,后成就“智”,便成十六心。便是观苦谛的真如得“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证“苦法智”,由“苦法智”证“类智忍”,由“苦类智忍”证“苦类智”;其余的集灭道三谛也是如此。那“观下上谛境”的十六心,就是就苦集灭道谛分“下界”、“上界”二境,下界是欲界,上界是色、无色界;这八品又各有“忍”、“智”二心,成十六心。这“忍”叫“现观忍”,这智叫“现观智”。现观就是现前分明观见的意思。由此断“见所断”的一百十二种分别种子,便是“相见道”,就是修道位中的“初地”的地位了。这修道的“十地”在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