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 讲
修明 记录
吾人作学问、谈修行,皆应有整个认识。诸同学在学院,或习天台,或攻法相。但是否对佛法有整个之认识,实为当前最堪忧虑之问题。片段认识为作学问谈修行所最忌者。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仅有片段之认识,则无以臻跻“乐之”之极峰。
何为整个之认识?殊难索解。今姑以每次讲话作喻,或易明了。讲话只能注重某一方面而阐扬之。若听者于闻后能贯串前后关连之种种题目,洞悉了达,即是整个之认识。
如前谈无常想,再谈佛教中智愚等问题,闻者果能如是思惟,作无常想者,非智耶?反之非愚耶?后又谈戒懈怠等,能有无常想者,尚肯懈怠耶?非然者,拘囿题下,仅为片段之认识而已。此整个之认识端赖悟性,而悟性之启发,当假训练。
因希望同学对佛法有整个之认识,故今谈生死问题。
人死后如何?乃佛教惟一探讨之问题。他如儒、道、耶等教或避而不谈,或谈而不究竟。
儒教不谈生死,尼圣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语。所以不谈因果,只就一世而言。然而因果之律,又不容否认。所以主张父子家庭相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有二派:一、神仙派是畏死,所以炼丹药吐纳等,期以人工求长生,因有白日腾空、羽化而登仙之希图。二、道教派不畏死,视死为无为自然,有劳我以生、逸我以死之乐观态度,颇似小涅槃境界。斯二派皆不谈因果。
耶教于因果,只谈二世,一善永善,一恶永恶。
佛教谈三世因果,今生之果由前世之因,今世之因又定来生之果。佛教异于他教者在此,超轶他教者亦在此。
佛教修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极果,不受后有。要一生证阿罗果,即是勾销前账(罪业账)。或曰:既证无生,当用何法勾账?盖阿罗汉证入空,其罪债亦了不可得。此诚如负债者,觅名律师证明债是假债,立即勾销。然克实而谈,小乘非还债乃赖债。故《法华》内,述三百由旬之化城,当俟彼回小向大时,债乃得清也(譬人为国王,富有四海,必能还清一切债务)。我辈处于今世,小乘不能修,当修大乘。大乘修行既不能一时勾销前债,必须要下个储蓄的机会。既是要求一生往生极乐,夫谈教有唯识、天台、贤首之殊,论修行有参禅、念佛、持咒之引。顾习天台、参禅等,只明其理;若于明理后,不作未来归宿之通盘打算,则死时无把握,危险万状矣!
诸同学研讨唯识、天台等,若只斤斤于文字,而不作观,或观而不思及未来,皆非究竟。然思及未来宜如之何?曰回向发愿往生极乐而已。
永明禅师曾云: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等。或日禅净能双修行耶?曰否。既不能,其如禅净同有何?曰:修行以参禅求悟,同时回向净土。苟有禅无净,若牛驾车(喻参禅),而无御者(不回向净土),行将奔驰狂逸,不知伊于胡底矣。岂只辕折牛伤哉?
青年人多不肯于生死上着想,以为去死犹遥,庸知上寿七十,朝夕间事耳。故颇有平日教理畅达、威仪严整、深具修持者,惟因不重视生死,一息不来,随业逐流,不知漂泊何趣。纵有生前修持功德,隐伏善种,然何时方能成熟,实难预料。或曰大乘法既为利他,便应处世度人。若命终往生,何以利他度人?曰:临终正念,弹指间,即能去十万亿佛土。况花开见佛后,焉知不能返入娑婆、利他度人耶?然佛法者,无为法也,断非俗智所测臆者。实不容以凡夫之妄想分别,穿凿事相。况生死不了,能度几人?若与乘愿再来者较,两相径庭,实不可以道里计。喻如村长、省长,皆为黎民谋福利;而受益者,数量上之差别,必有霄壤之异矣。
发愿回向生西,其利有二:一、直接利益,即死后决定往生。二、间接利益,即现在既念念在兹,便忘却世间诸杂染,名利诱惑不复顾,是非之争不复计,一切不能对治之习气皆能对治矣。非然者,娑婆只有名利之网,我辈修行不于生死上作活计,必为所羁绊,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解脱沉沦,俱由自身。望诸同学于此重大问题,幸有髦弁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