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 讲
宝月 记录
这个“不害”,就是百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害,就是损害。现在末法减劫之中,是一辈比一辈人嫉妒心大。我们看小孩的损害性,就看得出来。如果是有福报的小孩,他对于东西,决定不肯损害的;大人也是一样。如果看见别人有成就,他心里就生嫉妒;看见别人不如意,他就以为应该;这就是损害。此事看似轻微,实际即是人类幸灾乐祸的心理关系,甚为重要。
我们佛教徒,最应忌的,就是这个“害”。每天虽是把慈悲二字挂在口上,可是遇到该慈悲的境界,不但不慈悲,碰巧还许起烦恼。这个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不害的习惯性。吾人欲培养慈悲心,必须先从养成不害的习惯做起。可是我们心里多半是这样想,我们对于好人不去损害还可以;如果是个坏人,当然要管他一管,云何要不害他呢?
实在地说起来:害之心不只对于善人,即对于恶人,亦不应存害心。更进一步说:我们对于好人,损害了他犹可说,对于坏人,绝对不可。什么原故呢?因为好人对于我们的损害能忍,由此更加他的功德;坏人则不然。如果我们不害他,还要以使他渐种善根;如果要是损害他,便是使他更多加烦恼,以至任情妄作种种罪业了。
我们处处总是得作此想:我们的一举一动,怎样不教别人起贪瞋等心,这才是不害。十一善心所中以此不害为最重。因为其余十心所都是以自己身心为对象而用功,如不贪不瞋等。唯有不害是以他人为对象而用功的。所以十一善心所中以此为最重。就是说:如果能把不害作到了,其余十心所亦能随行;如果不能不害,那其余十善亦必不能成就,因为自私的原故。
不害有二种:就是对有情、无情两方面来说。我们初学的人,还得先由无情上着手,如衣物等。无情上能起不害心,等到遇上有情,便也有不害的心了。因为人是接触无情的时候多,接触有情的时候少。多的时间能不害,少则更能不害,久久便事事出于自然了。
凡人的习惯,多半是为自己打算,而不管他人。看去似无大恶,然实际即是害心的发端。假如人能处处为人设想,即是善人的发端,也就是不害的起始。经过长期的不害的训练,便能遇事更能忍辱。以忍的毅力,便是由于不害所主动。如张公之百忍、娄师德之唾面自干,这都可以为吾人的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