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 讲
远化 大力 记录
人往往把自利与自私混为一谈,其实利与私是有区别的。说到自就是我,在五蕴和合之下变现出来一个五蕴假合的相。凡夫不知道这个是假的,便生起我执,根据这个我作出许多损人利己的事,便是自私。相反地不损人利己,知道一切都是虚妄,谋取真实福,破烦恼,断我见,获得大涅槃乐,便是自利。这样我们对于自利与自私可以肯定地下个断语,凡是暂时的、片断的、苟且的幸福,甚至发生相反的恶现象的,都是自私。凡是永远的、整个的、毕竟的、顺益此世、顺益将来、不发生恶影响的都是自利。所以一切凡夫只是自私,佛教是叫人自利的,小乘是自利,大乘也要自利。
我想一般人在事前都是为自己谋安乐、谋幸福,才去做事的,所谓厌苦求乐根于天性,无论谁都以谋得幸福为主旨。自利者是这样,自私者亦然,但是自私的人虽有厌苦求乐的心,而不作厌苦求乐的事。譬如世间一切大多数人都求自己的身家富贵、荣名腾达,其实这些不过像昙花水泡似的,暂时一现,不能保持永久。要在这方面去求便是自私。佛教中的自利不是这样,是要谋取永远的幸福。大凡世上一切人在未做事前,都觉得这件事是有利的;但是做完以后,常常会与期望相反,而变成有害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在做事时是分辨不清它的利害的。所以我们应当寻求一个标准,就是要在此时得益,将来后世还能得益的事。
凡与这标准相合是自利,相反的便是自私。这话太抽象了,举个譬喻来说,念佛、参禅、诵经、拜忏都是应当做的好事,但这些未必就是自利,也许是自私。每见念佛的人烦恼更重,学教的人我慢更深,这都是行事不合标准,结果以自私的心来礼忏的原故。可见自利的性质和标准不在这上面。干脆说一句,自利就是持戒,我们要出三界、脱生死,都必以戒作舟筏。没有持戒的心,那么讲经啦、念佛啦、参禅啦、拜忏啦不过都是些沽名钓誉的手段,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
无持戒的心,却要在社会上弘通一切,皆是自私。有持戒的心去做一切事,无不得利的。即是为持戒不为功名货利之所惑乱,举首低头皆有持戒之心,方是真实自利。世间法律是由好恶、是非而制;佛是一切智人,不是由是非之心而制成戒律,是以利害为标准。所以不持戒者烦恼不去,贪染不除,都是自爱之心不切,只顾一时之欲乐,不顾将来。所以修行人为自己打算,应当每做一件事,事前自应打算,事后亦当思量。事前思量,因为利害不明,往往思量不清;事后则利害已见,思量易于了然,可以为未来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