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讲话 厌离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周叔迦  讲
    大力  性海  记录
    一切事业的成功,全靠着立志。所以说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向也就是心念,也就是欢喜这个,厌离那个的心。若欢喜就要设法求取,厌离就要算计舍离。那么一切修行的成就,也都建立在这欣厌的心志上。而大小乘之分别,也就是这欣厌的关系。但这二者之中,厌比欣重要。凡是想要破惑证真成无上觉,必定要先建立一个可欣喜的目标,转移这贪恋三界之妄见,对于三界生起深切的厌恶。修学佛法而不能得真实利益,都是厌离心不切。浑浑噩噩,沾染世缘,不真知三界是苦。如此学佛纵然读尽三藏,亦与自己毫无利益。甚至于退转了,罢道还俗。
    佛法中所应当厌的是什么呢?小乘的圣人,厌三界苦,欣涅槃乐。如果对于三界的苦,不厌到极点,决得不着涅槃的乐。大乘的圣人,厌无明,欣菩提。总而言之,所厌者就是生死与烦恼。可是这种厌心,不是那么容易说有就有的,要有培植厌离心的方法。这培植唯一的方法,即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四种即是修行的人的唯一根本。即是修念佛的人,也更须知道这个修行的法子。这个法子几乎人人皆知,因何不去修呢?只是缺乏欣厌的功夫罢了。所以在修念处之前,还有个方便。就是观三界苦,观三界如幻。若能认清此二要点,便可以谈修念处了。若知三界苦,则小乘之机已具。了得如幻的理,大乘之根器即成。换言之,那修行的成就浅深,就看对此二种认识的清楚与否。那么既知三界如此的苦,而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乐的?是故决定知道三界是苦的、如幻的,这个人决能立志去修行。犹如知道屋中生了火,必定急急要逃出去的。假如用功多年,只是希望将来如何如何地成名,那叫贩卖如来,非是欣厌。那么厌离的心,到了什么程度方算成就呢?就是厌恶三界的心,如落在井里,想人救上岸的一样恳切,方算成就。具厌离心的人,宜于苦中求乐,幻中求真。所以修行的人,开悟与否,成就与否,证道与否,都在厌离心坚确与不坚确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