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讲话 观 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周叔迦  讲
    性海  大力  记录
    普通人都说“念佛”,现在不用“念佛”而改为“观佛”。因为常人以为口诵是念,所以现在改为观字。《维摩诘经》说:“观心实相,观佛亦然。”尤其是学教的人,必须常常端坐思惟。《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于观想、思惟,始有感应。观想深,感应大,是一定的道理。修行的人增长智慧,至于彻悟,全靠如理观察。这如理观察,必由素常的持戒。持戒的起始,由于笃信。笃信就是由观佛而成的。
    何谓观佛呢?浅显来说,譬如我们见到倓老法师诸大德的形貌、威仪,及一切慈悲度众的功德,我们便想仿效去做。一心一意,期于必达,那何有不成之患?我们依据经中所言的,观想佛的一切功德之后,更当精进践行,行住坐卧,一切言语行动,皆应以佛为榜样。一心观佛,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如子思母,无时或忘。今日一般人之不起信心,被世间荣利所牵累,皆由不知观佛之故。将佛看成世间人之始祖一样,去我们太远而不亲切了。以为佛在二千年前早已涅槃,不过留下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作个教祖而已。这样当然对于修行上找不到榜样,由怠慢而退堕了。
    那么应当如何观呢?佛有三身,应当观哪一身呢?在初学应当观佛的应化身。但是不是观佛的三十二相妙好庄严,却是要观佛的威仪功德。要观得亲切,如同我们的双亲一样,心头上永远有一个很清晰的显明影像。所谓“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自然我们的威仪功德,也由于模仿而进到自然了。但这个观,并不是心里盘算,而是心中所含意趣的滋味。如同自今努力将来定要如某位大德,而这种心理并不用时时口言,只是心中自然常存这期望;观佛亦然。观佛的功夫,若能如此地纯熟,自自然然地做下去,虽然不能立刻得着如何的境界,将来的收效,就不可限量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