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 讲
德清 记录
什么叫道场?打麦的地方叫做麦场,打稷的地方叫稷场,修道的地方叫道场。《维摩经》云:“举足下足,皆在道场中。”所以无时无处不是修道的地方。天下本无善恶是非,俱是我人观念。修行人全应作道场想。何以故呢?三界唯心,万法为识,心识乃为万法之本原。心大则一切皆大,心小则一切皆小。人心存于道场,一切皆在道场中。在修行来说,有修福者,有修慧者,求福的忽略了慧,求慧的轻视了福。其实福慧应俱修。譬如行布施,只是心想不成,必须在事实上表现出来,才算是修福。同时又认清这布施事相的真实际便是修慧;持戒亦然。
所谓道场观,便是双修福慧的法子。观是觉察的意思,即是时时觉察观照,不令身心放逸、起不善业,随时随处福慧双修。但修福修慧有巧拙不同,主要的关键就是在居心的广狭。如同做一件善事,若仅抱着单位的观念,主观过深,我执不破,这样福慧就很小很有限了。这就叫做拙。若能一善推己与人,愿此善根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所获的福德便无穷无尽。这就叫做巧。所以一切事情不论善恶,只在一念居心不同,而所得结果也就悬殊了。
所以道场观,有二种观:一是事观,为善得善报,为恶得恶报。于是一切行事都能舍恶从善便是事观。二是理观,又有二种:一是悲观。便是所为一切善业,不为自己利益,不只为对方得利益,却是为十方一切有情得利益。二是空观,虽然是善事,却也只因缘和合,无能做善事的我,无所做的善事。悲观便是不为自己,空观便是无有自己。如是观行,即事即理,不相舍离。舍事相外,无有真理,真理只在寻常事中。而人们都认为另外有个真理可得,便永远得不到真理。譬如同学按部就班,躬行实践,用功读书,自己遵守自己的规矩。执事人来指示自己,便遵守服从。这是事观。同时又想到,我若不能循规矩,不服从告诫,不但是烦乱全体同学,实是引起十方一切有情的烦恼。我今能循规矩,服从告诫,不但是能生全体同学的善根,实在是为十方一切有情种善根。所谓牵一发而全身动,这便是理观上的悲观。佛教无别的奇特巧妙,就是在行事上显理。而做事的目的,也只为寻真理。如上堂下堂诵经拜忏,处处皆可寻真理,这便是从事观理。
现在一般人的见解,以为佛菩萨另有高超的境界,或有特殊的本领,而凡夫做不到佛菩萨那样的事情。此为大错。当知凡事能做道场观,便是行菩萨道,就是佛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事,就是佛菩萨的事。佛菩萨所示现,哪一件不是就我们人的事来示现的?如这样观法,道场观自然就会生起了。先从因果上改过迁善,同时又有二想:第一,不为自己想;第二,常观无我想。如此做事,具有出世的眼光,便是福慧双修。应知整个佛法的前途,全在我们的身上;佛教的真谛,并非在哪里藏着,就在我们日常所做所为的一切事上。若不精修福慧、惑疑不解、理路不明、善恶不分,却另想找真理,是找不到的。只要在一切环境作道场观,则他日自能忽然超悟,心境开朗,豁然贯通,头头是道,处处皆是见真理的时候。
我们要不把普通思想换掉,世间思想除掉,永远是世间生活。我们欲出三界苦海,达到彼岸涅槃,只有随时随处作道场观,双修福慧,积集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