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 讲
满谦 记录
人都以为出世法难,佛教的内典深奥,所以修行这出世的佛法,必须具有特殊的环境,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因为有了这种误解,所以求佛学的对于修行,多数置若罔闻。放逸、懈怠,以致信心日消,去造种种恶业。这都是没有出世间心,才得到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们求学的时间,恰是给我们努力精进修行的好机会。修行与不修行,不能固在某环境上,而在居心有没有出世心。若真实发出世间心,何地何处、是顺是逆,均是给我们一种启发。若以为行、住、坐、卧、吃饭、睡觉等等,是做事的时候,不是修行的时候,把修行看成在一切事情之外,那便错了。
如何是世间心呢?世间心就是永远存着是非的观念,心里有是非。一方面连着人执、法执,一方面随着也就有“未得望得”的心,与“既得患失”的心。直到皓首,心内永是不宁,所以触处是障碍,无往不是隔膜。
如何是出世间心呢?就是无人无我,了彻宇宙人生无非无常、空、苦、无我,便除灭贪瞋痴。所以不能离开穿衣、吃饭、睡觉而外,去觅出世法。就在日常吃饭穿衣内,时时如此观照,便都是出世法。出世法并非有模样,假若有刻板的死样子,便是世间法了。只是在一切事相上观“无我”,便是出世法。发心观“无我”,并不是费力的事,也不要有特别的本领。所以修行不是挟泰山超北海的难事,而是为长者折枝的容易事,只在乎肯不肯而已。若无出世间心,便天天念佛礼拜,亦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间心,便吃饭穿衣,都是修行。据要而说,就是要去掉“有所得、有所执见”。如若有得、有执,则如小儿扑影,永远是捉不到真实的。
修行只要看的开、放得下,那就是上品的修行。这两句话很简单,然而决不是让大家忽略工作,与文饰罪过。而是教大家彻底明了世事是没有可贪的,没有可瞋的。对于境遇的欣憎,全不须计较。却常常想着如何能与有情的安慰,又如何能令有情远离这无底的苦海,当注意者在此。
我们不能自修的原因,由于“我见”极重。有一丝毫不如意事,心中就放不下。假使我们时时刻刻总以为金玉是粪土,爱欲是毒火,我执与瞋恚等,使我们罹生重病,那么自然会趋向修行的路子。
有人以为修行是菩萨的事业,须是证菩萨位以后才修行。试问凡夫不修行,如何能证菩萨位?菩萨是从凡夫位渐次修行证到的。学一寸做一寸,知一天行一天,对于教典只研究不实践,那便是就食数宝。
所以修行正是凡夫的事业,如同有人以为在家的环境不适宜修行,等出了家再修行。殊不知出了家之后,若不发出世间心,那环境仍是不能修行。因为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外,单独有个出世法。了解此理,便就在平常上殿、过堂、上课、听讲内,无往不是出世法。请大家就在平常事物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