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四预流支: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所爱戒成就。然经中还有二说: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施舍。①二、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智慧。②这二类都名为四预流支,可见(方便道的)四预流支,是以佛、法、僧——三宝的净信为本的;在三宝的净信外,加入施舍,或者戒,或者智慧,而后来以加入“圣所爱戒成就”为定论的。以信为基本的修行系列,是在佛法开展中次第形成的。或重在忆念不忘,有“六(随)念”。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念天。法门的次第增多是:初修与四不坏净相关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③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④末后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了。⑤如综合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为净信而修行,那就有信、戒、施、慧——四法;⑥信、戒、闻、施、慧——五法的施设。⑦四法与五法,是为在家弟子说的,可说是三类(方便道)预流支的综合。
六(随)念法门,也是以信为先导的方便。说到念,是忆念,明记不忘,是修行、特别是修习定慧所必要的。依“念”的专心忆念,能趣入定境,所以说“念为定依”(依定才能发慧)。六念的修习:系念三宝而信心清净,如昏夜的明灯,荒漠中发现甘泉一样,内心清净,充满了幸福、平安的充实感。忆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净,忆念(重利他的)如法施舍的功德。有信心,有善行,无论是成为预流(圣者),或还是凡夫,都会上升天国,享受福乐。所以能“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⑧。在《增一阿含》中,六念以外,增列念身、念休息(寂止)、念安般、念死,共为十念。⑨但后四念的性质,与六念是不同的。
六念的内容,如《杂阿含经》卷二〇(大正二·一四五中)说:
“当念佛功德:此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毁、不缺、不断、不坏,非盗取戒,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戒,不憎恶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庆舍除悭贪,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戒(闻施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净信、戒、施、闻、慧,生彼天中”⑩。
六念的前三念,是三宝功德的忆念。如不了解三宝的内容,佛、法、僧所以值得尊敬的所在,那就徒有三宝的忆念,并不能增长正信的。依经上说:念佛是忆念佛的十号。这些名号,从多方面表示了佛的功德。如“如来”,是真理的体现者,如实的宣说者。“应”(阿罗诃)是离一切烦恼,值得尊敬供养者。“等正觉”是正确而普遍的觉悟者。这样的顾名思义,从佛的名号而忆念佛的功德。念法是忆念八圣道(甚深法,依八圣道而如实知见与证得)。如“现法”,佛说的正法,依圣道而可以现见的。“离诸热恼”,是离一切烦恼的。“非时”或作“不待时节”,是说依法修行,随时都可以成就的。“通达”,是说依圣道而引导而契入的。念僧是忆念圣僧——从预流(须陀洹)向到阿罗汉果,四向、四果的功德。这些圣者,“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或译为:“妙行,质直行,如理行,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表示圣者的持行,有戒、定、慧等功德,所以是应受恭敬供养的无上福田(施僧得大果)。念戒是忆念自己的戒行清净,没有缺失(如有所违犯,依法忏悔,就回复清净),是圣者所称誉爱乐的。念施是忆念自己的施舍。“虽在居家,解脱心施”,是在家弟子,不求世间福乐果报的清净施(如出家,行不求名闻利养的法施)。念天是念六欲天。有信、有施、戒功德的能生天;得预流果的,死后也上生欲界天。
“六念”,“四不坏净”,“念佛法僧”,“念佛”,这一类的行法,是适应随信行人,特别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内心,除忧怖的作用。一、病而到死亡边缘,身体大多数是“苦痛逼切”,而眷属、物欲、自我的爱恋,会引起内心的焦急、忧伤、恐怖,比身苦更严重得多。对在家弟子,劝他不要恋念眷属、恋念物欲,(11)应该修六念、(12)四不坏净。(13)如平常念佛、念法、念僧的,不论什么情况下去世,决定上升而不会堕落,所以不用为此担忧。(14)二、离别,即使与释迦佛别离,也不用忧悲;修六念,就等于与佛及圣弟子同在了。(15)三、修六念的,“处凶险众生中无诸挂碍”(16)。四、贾客远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的,应念佛、念法、念僧;(17)“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的,应当念佛,并举一譬喻,如《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中)说:
“帝释语诸三十三天言:诸仁者!诸天与阿修罗共斗战时,若生恐怖,心惊毛竖者,汝当念我伏敌之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
“如是比丘!若于空闲、树下、空舍,而生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彼当念时,恐怖即除”(18)。
这一譬喻,似乎是神话,而其实是的确有此情形的。“伏敌之幢”,是军旗。在古代,如帅旗屹立,军队望见了奋勇作战。如帅旗倒下,那不是主帅被杀、被俘,就是逃走。部队不见了帅旗,当下会士气丧失而溃败的。如战斗中的军士,想到了主将的才能,武器精良,那部队会士气高昂,不会惊怖而奋战的。依外在事物而增强自身的心力,是确实存在的(“怕鬼唱山歌”,也是这种作用,虽然听到外来的声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六念”……“念佛”,不外乎应用这一意义(如能导入预流,那就性质不同)。原则地说,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六念等有安定内心,除忧怖的作用,经文大抵属于(九分教中)“记说”部。
①《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〇一、三〇八)。
②《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〇九)。
③《杂阿含经》卷三〇(大正二·二一六中至下)。参阅《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六)。
④《杂阿含经》卷三〇(大正二·二一八中)。
⑤《杂阿含经》卷二〇(大正二·一四三中至一四四上)。又卷三〇(大正二·二一八中至二一九上)。《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四六至五二)等。
⑥《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九)。《杂阿含经》卷四(大正二·二三中至下)。
⑦《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九至二六〇)。《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六中至下、二三七下)。
⑧《杂阿含经》卷三〇(大正二·二一六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六)。
⑨《增一阿含经》(二)《十念品》(大正二·五五二下至五五三下)。《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四四、六二至六三)。
⑩参阅《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四六至五二)。
(11)《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上)。《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二一至三二三)。
(12)《杂阿含经》卷二〇(大正二·一四五中至下)。
(13)《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六九中至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八二至二八五)。
(14)《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七中至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八至二六〇)。
(15)《杂阿含经》卷三〇(大正二·二一八上至下)。《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二九至二三四)。《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中至下)。《增支部》“一一集”(南传二二下·三〇三至三一〇)。
(16)《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一〇至一四)。
(17)《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四下至二五五上)。
(18)《相应部》(一一)“帝释相应”(南传一二·三八二至三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