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念佛”法门 第一节 信方便的易行道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法”,有适应慧强信弱的,有适应信强慧弱的,根性不同,适应的修行方便,也就多少不同。“大乘佛法”,理想与信仰的成分增多,以信为先的方便,也就越来越重要。然“大乘佛法”主流,仍是重慧的甚深广大的菩萨道。修菩萨行,是“大乘佛法”所共的,而慧与信的适应,不同而又相通。如重慧而以“法”为主的,闻、思、修、证,而又有书写、供养、读诵功德的方便,如上一章所说。重信而以“佛”(菩萨、天)为主的,以称名、忏悔等为方便,然也有念佛实相的深行。说到“大乘佛法”的念佛,内容异常的广大,先从“易行道”说起。
    “大乘佛法”以无上圆满的佛为究极理想,而从菩萨的广大修行中去完成。菩萨的发心:“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①,先人后己的精神,是希有难得的!发心修行,从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迹来说,特别是布施,为了慈济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菩萨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随顺说一切有部说的,其实,“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②。在无量时劫中修行,“任重道远”,没有比菩萨更伟大了!菩萨的广大修行,惟有胜解一切法空,才有可能,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〇·四八七中)说:
    “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采妙智广大方便。”
    《瑜伽论》所说空义,与《中论》有所不同,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道,非有“空性胜解”不可,是一致的见解。佛果究竟圆满,菩萨的广大修行,当然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成办的。在修行过程中,有的中途退失,名为“败坏菩萨”;有的久劫修行,到不退转——阿惟越致地,再进修到圆成佛果。修菩萨行到不转地,“是法甚深,久乃可得”,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甚深难行道,可能会中途退失的,正如《般若经》所说:“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若一若二住阿惟越致地。”③行菩萨道成佛的法门,广大甚深,不是简易的事;说老实话,这不是人人所能修学的。所以释尊成佛,一般弟子都是求证阿罗汉而入涅槃的,传说仅弥勒一人未来成佛。菩萨道难行营行,“大乘佛法”也是这样而出现于印度的。不过,究竟圆满的佛果,广大甚深的菩萨行,应该是见闻者所有心向往的;如此的深妙大法,也总希望能长住世间,利益众生,所以适应一般根性(继承“佛法”的“念佛”),有易行道的安立,易行而又能成为难行道的方便。这与智证的正法甚深,而又安立书写、供养、施他、读诵功德等方便,意趣可说是同一的。
    现在来说“大乘佛法”中,以“念佛”为主的易行道,如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至中)说:
    “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十住毗婆沙论》是《华严经·十地品》偈颂的广分别。《十住毗婆沙论》所说的易行道,先说称念佛(及菩萨)名,忆念,礼拜,进一步如《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说: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原则地说,易行道是广义的念佛法门。对于佛,称(佛)名是语业,礼拜是身业,忆念是意业:这是对佛敬信而起的清净三业。在佛前,修忏悔行,劝请行,随喜行,以回向佛道作结。这一念佛法门,在龙树(公元二、三世纪间)时代,大乘行者,主要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很多是这样修行的,如《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说;
    “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
    三品修行的内容,《智度论》作了简要的介绍:“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去)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法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④日夜六时,菩萨于佛前行此三事,与中国佛教的早、晚课诵相近。易行道的功德无量,主要能保持大乘信心,不致于退失。《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⑤。这是二类根性,也就是重智与重信的不同。《智度论》也说:“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⑥。所说略有差别,总不外乎在甚深难行的正常道外,别说菩萨初学的通俗法门。然重智(及慈悲)与重信,只是初入门者的偏重,不是截然不同的法门,所以《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大正二六·四九中至下)说:
    “是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福力转增,心调柔软,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亦能信受。”
    “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无此功德,但以诸邪见,受种种苦恼,故深生悲心。……以悲心故,为求随意使得安乐,则名慈心。……随所能作,利益众生,发坚固施心。”
    依《论》所说,修易行道而能成就信心的,就能引生慈悲心,能进修施等六波罗蜜。这可见菩萨道是一贯的,重信的易行道,重悲智的难行道,并不是对立,而只是入门有些偏重而已。
    《大智度论》所说的“礼佛三品”,是出于汉安世高所译的《舍利弗悔过经》。舍利弗启问:“前世为恶,当何用悔之乎”?佛答分三段:悔过,助其欢喜(随喜),劝请。舍利弗再问:“欲求佛道者,当何以愿为得之”?佛答说:“取诸学道以来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娟飞蠕动之类。”末后说:种种福德,“不如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一日”⑦。《舍利弗悔过经》的内容,是在十方如来前,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与《十住毗婆沙论》所引的经说相合。这部经,有梁僧伽婆罗异译的《菩萨藏经》;隋阇那崛多共达多等译的《大乘三聚忏悔经》(藏译名《圣大乘灭业障经》)。异译的组织小异,分为忏悔及三聚——随喜功德聚,劝请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说到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深义。这部经,古代每称之为《三品经》,如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说:“昼三夜亦三,以诵三品经事”;晋竺法护的《离垢施女经》说:“三品诸佛经典”,“昼夜奉行三品法”⑧。说到这三品内容的经典很多,可见这是初期大乘盛行的易行道。“三品”,或作“修行三分,诵三分经”;或作“三支经”。这可能“品”是的义译,如“三十七菩提分”,或译“三十七觉品”、“三十七觉支”。但晚期的异译,转化为“三聚”或“三蕴”(“三阴”);蕴,那是了。经名“三品”,而实际有四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这是值得注意的!依个人的意见,三分、四分是次第集成的。原始是“忏悔”部分,所以经末称此为“悔过经”;异译名为“三聚忏悔”、“灭业障”。异译《菩萨藏经》说,“此经名灭业障碍,……亦名菩萨藏,……亦名断一切疑”⑨。“菩萨藏”与“断一切疑”,是一部分大乘经的通称,“灭业障碍”才是主题。所以推定这是该经的原始部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自三〇到三八品,为善男子、善女人,广说听闻、受持……书写、供养、施他的功德,三九品名“随喜品”,明无相的随喜回向。《大智度论》说“礼佛三品”,以“随喜回向”为一品,是随顺《般若经》而说的。回向,不只是(随喜)回向,修一切行,末后都是要回向的。忏悔回向,与《般若经》的随喜回向相结合,成为二品行。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⑩。弥勒菩萨“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11)。这是忏悔、随喜的易行道,净土行。(11)在这二品上,加劝请行,成为三品法门。至于回向,无论是一行、二行、三行,都是以回向作结。如以回向为一行,那就成为四分行了。(13)
    在佛前修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在“初期大乘”时代,非常的流行。如《贤劫经》说:“念佛法,勤悔过,乐助(随喜)功德,施众生因(回向),劝诸佛”(14)。《思益梵天所问经》说:“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悔过除罪;四者,劝请诸佛”(15)。这一通俗易行的方便,与文殊师利及普贤有关;文殊与普贤二大士,是《华严经》中佛的二大辅弼,所以也与“华严”有关。先提到两部经:一、晋聂道真所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三曼陀跋陀罗,是普贤梵语的音译。这部经是“佛在摩竭提国,清净法处,自然金刚座,光影甚明”,也就是《华严经》“初会”的说处;经是普贤为文殊说的。经的内容是:悔过,礼,愿乐助其欢喜(随喜),劝请诸佛——转法轮与住世,施与(回向)。末后总结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昼夜各三劝乐法行:所当悔者悔之,所当忍者忍之,所当礼者礼之,所当愿乐(随喜)者愿乐之,所当请劝者请劝之,所当施与者施与之”(16)。“悔”是自说罪过;“忍”是容忍,是忏摩的义译:合起来就是忏悔。经文正宗分,分“悔过品”、“愿乐品”、“请劝品”,与“三品法行”相同。但在“愿乐品”中,多了礼敬“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诸迦罗蜜(善知识)、父母、及阿罗汉、辟支佛”,凡是有功德而可敬的,都作礼,这是从随喜一切功德而来的。“三品”本是“礼佛三品”,是在佛前礼敬而修行的。这部经说到:“般若波罗蜜,兜沙陀比罗经”;“兜沙陀比罗经”,义译为“如来藏(箧)经”,为华严法门最初集成的经名。这部经的成立,《般若》与《华严》经已开始流传了。二、竺法护译的《佛说文殊悔过经》,是文殊为如来齐光照耀菩萨说的。经文不分品,内容是:礼佛,悔过,劝助(随喜)众德,劝转法轮,诸佛住世,供养诸佛,(回向)我及众生成佛道。对于礼佛——五体投地,作了“表法”的解说。(17)经上说:“或问上界悔过之处,十地,十忍,十分别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18),显然的与“华严”内容相通。这两部重于忏悔的经,文殊说,或普贤为文殊说,与华严法门有关,比起《三品经》来,虽同样的是通俗的易行道,而又通于深义了。(19)
    “六十华严”的传译者——佛陀跋陀罗,于晋元熙二年(公元四二〇),译出《文殊师利发愿经》,共四十四颂,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文殊悔过经》,非常接近。唐不空所译的《普贤行愿赞》,六十二颂,与“四十华严”末卷偈颂相同,都是《文殊师利发愿经》的增广本。依《文殊师利发愿经记》说:“晋元熙二年,岁在庚申,于扬州斗场寺,(佛陀跋陀罗)禅师新出。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20)。大抵《舍利弗悔过经》、《文殊悔过经》等,文字长了些,要昼夜三时——一日诵念六次,不太方便,所以编为简要的偈颂。如龙树的《宝行王正论》说:“为此因及果,现前佛支提(即佛舍利塔),日夜各三遍,愿诵二十偈。”二十偈的内容,也就是礼敬,离恶(忏罪),随喜,请转法轮,“穷生死后际”是常住世间,回向发愿。(21)《文殊师利发愿经》,是日常持诵的诵本,与《普贤行愿赞》等,内容都是七分:礼佛(赞佛),供养佛,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这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经所没有的,“四十华严”把偈颂编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未了,长行为了满足“十”数,加上“恒顺众生”与“常随佛学”,这是偈颂所没有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持是功德,令一切(众生)与某(自己名字),……生有佛处,有菩萨处,皆令生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刹”(22)。这一法门,是易行道,净土方便道,发愿往生,是不限于某一净土的,但经文却提到了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刹。须呵摩提是极乐或安乐的音译。《文殊师利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23)。易行方便与往生极乐,有了更密切的关系。
    在佛前忏悔、随喜、劝请,本是为初学者开示的通俗易行法门。文殊与劝发菩提心有关,“为一切师”,如《濡首菩萨清净分卫经》等说。文殊又与忏罪有关,如《阿阇世王经》、《如幻三昧经》说。悔过等三品法门,终于与文殊,因文殊而与普贤有关了,也就与华严法门有关,如《十住毗婆沙论》,将《十地经》所没有说的称名、忆念、礼拜、忏悔、随喜、劝请,附入初地中。公元三、四世纪间,竺法护与聂道真,译出与文殊(更与普贤)有关的《文殊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公元五世纪初,译出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已是当时印度日常持诵的法门了。通俗易行而又与深义相通,到“四十华严”而充分明了出来。这是重信的、易行的广义念佛法门。(24)
    三支法门,名为三支而其实有六支:三支是礼敬现在十方佛(“礼敬诸佛”而后修的);忏悔;劝请中有“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喜;末后又有回向。或加入“供养”(供养也本是对佛的礼敬),如《文殊师利发愿颂》所说。宗喀巴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也依《华严经》颂而说七支,作为积集顺道资粮,净治业障逆缘的加行。(25)迟一些译出的,还有唐那提译《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内容为七支:礼敬,归依,忏悔,劝请(转正法轮,不般涅槃),随喜,回向,发愿。(26)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五)《灭业障品》,以“四种对治业障”: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前,“说一切罪”(忏悔);劝请(说法及久住世间);随喜;回向。与《三品经》相合。(27)赵宋施护译《佛说法集名数经》,说“七种最上供养”,内容为: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28)先后的开合、增减,总列而比对如下:(29)
    ①《大般涅槃经》卷三九(大正一二·五九〇上)。
    ②《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③《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四下)。
    ④《大智度论》卷七(大正二五·一一〇上)。
    ⑤《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⑥《大智度论》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又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⑦《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〇上至一〇九一中)。
    ⑧《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⑨《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〇八九下)。
    ⑩《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11)《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1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推论在三品行以前,有忏悔、随喜——二品行的可能(一三七至一三八)。
    (13)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五七〇至五七六)。
    (14)《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二中)。
    (15)《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五下)。
    (16)《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八下)。
    (17)《佛说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二上至中)。
    (18)《佛说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一下)。
    (19)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章(一一三四至一一三五)。
    (20)《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七下)。
    (21)《宝行王正论》(大正三二·五〇四中至下)。
    (22)《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八上)。
    (23)《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〇·八七九下)。
    (24)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章(一一三六至一一三八)。
    (25)《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三至二四)。
    (26)《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大正一四·六九九中至七〇〇上)。
    (27)《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正一六·四一四下至四一六上)。《合部金光明经》卷二(大正一六·三六九中至三七〇下)。
    (28)《佛说法集名数经》(大正一七·六六〇中)。
    (29)A.《佛说舍利弗悔过经》;《金光明最胜王经》。B.《思益梵天所问经》。C.《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D.《佛说法集名数经》。E.《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F.《佛说文殊悔过经》。G.《文殊师利发愿经》。H.《大方广佛华严经》。I.《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