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念佛”法门 第二节 易行道支略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念佛”为主的易行道,是以信为方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名称也就不一。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名善知“方便”。《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以“礼佛”为名,也就是礼佛与佛前的修行。《金光明最胜王经》集为《灭业障品》,这正如智者大师的集为“五悔法”了。《佛说法集名数经》,称为最上“供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名为十大愿;《文殊师利发愿经》,也是名为“发愿”的。《大宝积经》的《善臂菩萨会》:菩萨于三时中,扫塔(礼佛),劝请,忏悔,念善根(随喜),愿得无上菩提(回向),都是“戒波罗蜜”所摄。①易行道的内容,或多或少,到《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虽多少超越了这一原则,但不失为集易行道的大成。以下,一一的略加解说:
    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佛在世时,弟子们见了佛,一定是虔诚敬礼。印度古代,见了国王,每赞颂以表示敬意(如我国古时的相见赋诗,不过赋诗是相对的)。在《杂阿含经》(“祇夜”)中,鹏耆舍就已作偈赞佛了。大乘佛教盛行赞叹如来,如《佛一百八名赞》、《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的赞佛情形,如《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说。②对于佛,因崇敬信念而有所表示,那是当然的。在大乘法中,礼佛是礼十方佛,通于身语意三业,如《普贤行愿品》说:“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③。这就是《十住毗婆沙论》的“称名、忆念、礼拜”。称名是语业的礼敬,如说“南无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忆念是意业的礼敬。礼拜是身业的礼敬,如合掌,稽首佛足,五体投地。传说释尊在因地,见燃灯佛时,五体投地,可说是最敬的身礼。三业的礼敬,以内心的忆念为主,依内心敬念而表现于身业、语业。如内心没有诚信忆念,那称名如鹦鹉学语.礼拜要被禅者讥笑为如碓上下了。所以三业礼敬,主要是虔诚的“念佛”。称佛名号,其实就是赞叹,如《佛一百八名赞》;世亲所造的《无量寿佛优波提舍》(一般称为《往生净土论》),立“五念门”说:“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④。这样,礼佛就是念佛;本来“称名、忆念、礼拜”就可以了,为了适应佛教界的赞佛偈,《普贤行愿品》别立“称赞如来”一门。礼佛、念佛,“大乘佛法”中法门众多。当别为叙说。
    三、“广修供养”:这是对于佛的供养。佛在世时,衣、食、住、药等,一切是信众恭敬供养的。佛涅槃以后,佛舍利(遗体)建塔,渐渐庄严起来。对于佛塔,也就以:“华、香、璎珞、伎乐、幢、幡、灯油”;“花鬘、灯明、幢、幡、伞、盖供养”⑤。一般重视的,是财物的供养,出家众又怎样供养呢?佛在世时,如阿难为佛侍者,为佛服务,就是供养。最上的供养,是弟子依佛所说的,精进修行,得到究竟解脱的阿罗汉,能满足佛为弟子说法的最大愿望,就是对佛最上的供养。重法的大乘经,也说到法供养,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是名最上法之供养”⑥。从信解受持,到得无生忍,如法供养,是通于浅深的。重信的易行道,《文殊悔过经》才提到财物的供养诸佛:“十方世界无所系属”的无主物,“持以贡上诸世光耀佛天中天”⑦。《普贤行愿品》说:“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我以广大胜解心,……普遍供养诸如来”⑧。这些都是财供养。一切是“最胜”的,“一一皆如妙高(须弥山)聚”的。这样的广大供养,是由于广大的胜解心。胜解是假想观,依定所起的假想观(或以假想观而得定),观成广大供品来供佛,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的。《普贤行愿品》所说,本是“大愿”,发愿能这样供佛,如修行深了,能以胜解所成作广大供养,那已不是易行道了。《大智度论》说:“供养者,若见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绕礼拜,曲躬合手(掌)而住。避坐安处,劝进饮食,华、香、珍宝等,种种称赞持戒、禅定、智慧诸功德。有所说法,信受教诲。如是善身口意业,是为供养”⑨。依此可见,供养实只是礼敬的一部分,所以初期的《三品经》,是没有说供养的。
    四、“忏悔业障”:忏悔能达成佛弟子三业的清净,在出家僧团中,是时常举行的。人非大圣,不可能没有过失,有过失就要知过能改,如有罪过而隐藏在内心,会影响内心,障碍圣道的进修,不得解脱。“大乘佛法”的忏悔,是在十方一切佛前,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普贤行愿品》所说,还只是忏悔业障,但有的却扩大为忏悔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等。在“大乘佛法”中,忏悔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而忏悔的方法更多,这留在下面作专章来叙说。
    五、“随喜功德”:随喜,是对于他人的所作所为,内心随顺欢喜,认可为行得好,合于自己的意思,所以“随喜”是通于善恶的。简略地说,佛法是浅深不等的离恶行善,这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够了。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可分四类:一、“自行”,自己去做;二、“劝他行”,还要劝别人去做;三、“随喜行”,知道别人做了,起认可欢喜心;四、“赞叹行”,赞叹这一善行,赞扬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励大众。大家都向于离恶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善行如此,恶行也有“自行”、“劝他行”、“随喜行”、“赞叹行”;如恶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恶性深重了。⑩这里,约随喜功德说。一切善行,不外乎一般人的人、天福德;声闻与缘觉乘——有学、无学功德;菩萨发大心,广修福慧,自利利他的功德;如来圆满大菩提,现成佛、说法、入涅槃等最胜功德。对于这一切功德,都“心生欢喜”,如《普贤行愿品》说:“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11)。《般若经·随喜品》也是这样,不过与般若相应,无相无著(是难行道)而已。《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听闻随喜而转化他人。“随喜功德”,是一切大乘法门所重视的。《大智度论》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这不是说,不需要身语的实际善行,是说见他修福而心生随喜,是有很大功德的。依《智度论》说:随喜功德之所以有大桶德,一、确信福德因果,“得正见故,随而欢喜”。二、“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作福的一定能得安乐,那就与自己行善一样。三、“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12)。众生是自我中心的,虽明知行善是应该的,但从自我而起颠倒,每对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会引起嫉妒,障碍或破坏,这是修菩萨行的大障。如能修随喜行,时时随喜一切功德,那一定能慈心普利,趣入菩提的大道。随喜是“礼佛三品”之一,是在佛前修的,佛菩萨的功德,当然是随喜的主要内容,但如来化导众生,不弃人、天、声闻、缘觉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发菩提心者所随喜的。
    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在“三品法门”中,这二者是合为“劝请品”的。这二者,出于各部派的共同传说。一、释尊成佛以后,感到了佛法甚深,众生不容易教化,曾有“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的意境。梵天知道了,特来请佛说法,这才受请而大转法轮。(13)佛法是不共世间的!世间的神教、哲学等学行,不是一无足取,而是对于彻悟人生的真义,实现人生的究竟归宿,是无能为力的,惟有佛法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梵天是印度的最高神,自称是宇宙、人类、万物的创造者。梵天来恳请说法,表示了神教的无能为力,有待佛法的救济。佛转法轮,是世间出现了新的希望,如昏暗中的明灯一样,那是多难得呀!二、佛曾三次对阿难说:“佛四神足已多修习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阿难听了,当时没有说什么,释尊这才答应了魔的请求,三月后入涅槃。(14)这表示了:虽然说佛涅槃后,“自依止,法依止”,如法修行,与佛在世一样。实际上,佛涅槃后,虽然佛法在开展,教区在扩大,而佛法的真意义——究竟解脱的,却大大的低落了。这所以有“正法”与“像法”(后来又有“末法”)的分别,不免想到了佛法从世间灭失的悲哀。(15)这二项传说,在部派佛教中,没有引起什么问题。“初期大乘”兴起,“劝请”成为“礼佛三品”之一。昼夜六时,对十方佛初成佛道的,“请转法轮”;佛要入涅槃的,“请佛住世”。这是愿望佛法的出现世间,佛法永远存在于世间,为苦难众生作依怙:这是真诚的护法心。公元前后,印度的政局,非常混乱;佛法在传布中,不免要受到破坏、障碍。圣弟子面对当前的佛教,从内心激发护法的热心;而将“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作为礼佛要行,时时忆念,以激发佛弟子为法的热忱!
    一〇、“普皆回向”:回向是回转趣向;回向功德,是将所有功德,转向于某一目的。《普贤行愿品》的回向,是:“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16)。依偈说,回向是将上来所说的“礼敬功德”、“赞叹功德”、“供养功德”、“忏悔功德”、“随喜功德”、“劝请功德”:一切回向于众生,与众生同成佛道。依偈文,可见重佛、重信的易行道(《三品经》也如此),本没有“恒顺众生”、与“常随佛学”的。回向众生及佛道,如《舍利弗悔过经》说:“学道以来所得(一切)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娟飞蠕动之类,皆令得其福;有余少所,令某得之,令某等作佛道”(17)。异译《菩萨藏经》说得更明白:“一切和合回施与一切众生,……一切和合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善根,愿令一切众生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8)。菩萨修易行道所得的功德,回向众生,就是将自己的功德,转而布施给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发心修行成佛。菩萨的功德,真能施与众生,使众生受福乐吗?这里面含有重大问题,也就是“自力”与“他力”。一般神教都是重“他力”的,佛法说善恶因果,修因证果,一向是“自力”的;“大乘佛法”的“回向功德”,不违反佛法的特质吗?《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八七下至四八八上)说:
    “共一切众生者,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菩萨既得福德果报,衣服、饮食等世间乐具,以利益众生。菩萨以福德清净,(所有)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末后成佛。……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众生共。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
    经上说福德回向施与众生,这是果中说因,是不了义说。菩萨的福德,是不能转施与别人的。但菩萨发愿化度众生,所以依此福德善根,未来福慧具足,就能以财物、佛法施与众生;使众生得财物,能依法修行,成就佛道。如自己的福德而可以回施众生,那是违反“自力”原则的。佛菩萨的功德无量,如可以回施众生,那世间应该没有苦恼众生,都是佛菩萨那样,也不用佛菩萨来化度了!《十住毗婆沙论》这样说:“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19)。菩萨发菩提心,求成佛道,主要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回向众生及佛道”,是说“为诸众生故”,以一切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普提,并非以福德善根施与众生。《普贤菩萨行愿赞》但说“悉皆回向于菩提”,没有说回向众生,也许是为了避免读者的误解吧!
    “大乘佛法”的易行道,主要是忏悔、随喜、劝请——三品。这是在十方佛前进行的,所以从“礼佛”而分出:礼敬、赞叹、供养——三事。修行终了,这一切功德,为一切众生而回向于佛道。所以易行道的主体,到此为止。《华严经·十回向品》,二处说到:一、忏悔,礼敬,劝请,随喜——“悉以回向”;二、忏悔,随喜,礼敬,劝请——回向。(20)《离世间品》说:“四行是菩萨道: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恭敬尊重,劝请如来”(21)。易行道的本义,就是这些。大乘行者,对佛礼敬、供养,坚定了清净的大乘信心;忏悔,使内心没有疑悔,不碍修行;随喜佛菩萨等的功德,养成乐人为善的无私心,劝请能激发护持佛法的热忱;并以一切功德,为众生而回向佛道(不为一切众生,就会趣入涅槃)。易行道是以佛为中心的进修,能成就这样的菩萨心行,也就能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为了符合《华严经》的体裁,满足“十”数,《普贤行愿品》长行,才加入此二愿。约意义说,这二者是菩萨道所应有的。在修学过程中,生生世世见佛闻法,是向上不退的最佳保证!到底应该怎样修学?也只有学习诸佛那样的(因中)修学,才能圆成佛道。“恒顺众生”,是于众生“随顺而转”:尊重众生,救助众生,利益众生。《思益梵天所问经》说:“菩萨有四法善知方便”,在随喜、忏悔、劝请外,“顺众生意”,也确是方便之一。(22)
    上来的解说,是依易行道的十支,作一般的解说,并非专依《普贤行愿品》说的。
    ①《大宝积经》(二六)《善臂菩萨会》(大正一一·五三〇中至下)。
    ②《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正五四·二二七上至下)。
    ③《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大正一〇·八四七上)。
    ④《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大正二六·二三一中)。
    ⑤《四分律》卷五二(大正二二·九五七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大正二四·五三中)。
    ⑥《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六上、下)。
    ⑦《佛说文珠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五中)。
    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大正一〇·八四七上)。
    ⑨《大智度论》卷三〇(大正二五·二七六下至二七七上)。
    ⑩《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五下)。《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下·二七〇至二七一)。
    (1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大正一〇·八四七上)。
    (12)《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八七下)。
    (13)《相应部》(六)“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三四至二三七)。经律都有记载。
    (14)《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中至下)。《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七一至七五)。
    (15)如来可住一劫余,因阿难不知请求住世,八十岁就入涅槃的传说,意味着佛寿可能很长的。
    (1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大正一〇·八四七上)《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〇·八七九上)。《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〇·八八〇中)。
    (17)《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一上)。
    (18)《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〇八九上)。
    (19)《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六中)。
    (2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五(大正一〇·一三三上)。又卷三一(大正一〇·一六五中)。
    (2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七(大正一〇·三〇〇中)。
    (2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五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