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极乐净土 第二节 往生净土的抉择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这里要论究几个问题。一、往生极乐国土的,有没有声闻与缘觉——二乘?世亲的《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①。这是依三十六愿本说的,如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这是说:极乐国土中,现住声闻、缘觉位的,到处去作佛事,是一定要成佛的。然四十八愿本中,虽说到没有女人与六根残缺不全的,却明白说:极乐世界的声闻与缘觉,数量是多得难以了知的。③在古译二本中,处处说到“诸菩萨阿罗汉”。经说出入不同,是净土思想的先后不同。早期的大乘经,说大乘法而含容二乘,如《般若经》,“为诸菩萨摩诃萨宣示般若波罗蜜多”,又说:“或声闻地,或独觉地,或菩萨地,皆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常听闻,……如说修行”④。《佛说舍利弗悔过经》,是大乘的易行道,而经上说:“欲求阿罗汉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都应日夜六时,向十方佛忏悔、随喜、劝请,而回向众生成佛道。⑤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是大乘法,却又说极乐国有无量无数阿罗汉。从佛法发展史来说:这是“大乘佛法”初兴,传统的声闻教团强固,所以采取含容二乘的立场:阿罗汉是究竟的,但也应学习大乘,净土中也有阿罗汉。等到大乘佛法兴盛,信众增多,那就要说二乘不究竟,二乘不生净土,再就二乘也要回心成佛了。对于净土中的阿罗汉,要解说为佛、菩萨的示现了。这样,迟出些的四十八愿本,说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的;《阿弥陀经》说:“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⑥,是合于大乘净土法门发展倾向的。
    第二问题是:有罪业的,能不能往生净土?约现生说,从少到老,人哪里会没有过失呢!善业与不善业,一直是不善业强就堕落,善业强就上升,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状况中。古译二本,似乎没有提到这一问题,只是通泛的说五戒、十善,说要有怎样净善功德,依功德而分三辈往生的高下。“佛法”一向说有业障,是障碍佛法进修的,所以四十八愿的晋译本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唐译本作:“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⑦。五逆即五无间罪,是“佛法”所称为业障的。“大乘佛法”兴起,说诽谤大乘正法的罪业,极重极重。隋、唐所译经本,每增列诽谤圣者。依四十八愿本说:造五无间罪及诽毁大乘的,即使发心念佛,也为恶业所碍而不能往生。但《观无量寿经》,说三品、九生;下品三生,都是造有恶业的。下品上生是:“作众恶业”而不谤大乘的;下品中生是:“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下品下生是:“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⑧。这样的恶业重大,也有往生净土的可能。从所犯的罪业来说,是声闻佛教所说的罪业,就是一向不知或不信佛法,或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大乘佛法者所作的恶业。所以“命欲终时,遇善知识”,在最迫切的重要关头,知道大乘净土法门,就能至心归向,不堕落而往生极乐。“佛法”不是也说;滥杀行人的恶贼鸯掘魔罗,一闻佛法,就证入圣果吗?如平时知道阿弥陀佛,知道往生极乐,以为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恶,依阿弥陀佛的悲愿,都可以往生极乐,那是颠倒解义,自误误人了!
    三、念佛能否即生往生?如《称扬诸佛功德经》说:“其有执持斯佛名者,复劝他人令使诵持,增益功德,必当得往生此佛国,求最正觉,立不退转,疾成不久”⑨。执持佛名号的易行法门,主要能:忏除罪业;得陀罗尼,往生清净佛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念佛名号而求生净土,在“大乘佛法”中,可说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经典不少,流通极广,到底为了什么?“大乘佛法”主流,是甚深广大的菩萨道。菩萨发大菩提心,凡是有利于众生的,没有不能施舍的,没有不能忍受的;菩萨行难行大行,而能历劫在生死中,利益众生。菩萨实在太伟大了!但由于法门是“甚深难行”,众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向往有心,而苦于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业障深重。即使发心修行,也容易退失。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如《十住毗婆沙论》所说:《宝月童子所问经》的十方佛名;还有“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⑩。这样的“称(十方佛及菩萨)名一心念”,就能得不退转吗?“求阿惟越致(不退转)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能行如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福德力转增,心亦益柔软,即信佛功德,及菩萨大行。”由此能引发悲心、慈心,进而能修行施、戒等波罗蜜——菩萨的大行难行。(11)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与易行二道,然所说的易行道,是通于诸佛菩萨的,有二行差别,而终归于菩萨道的正方便,六度等难行大行。无著的《摄大乘论》,立四种意趣,解说经说的意趣所在。第“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使得往生极乐世界”(12)。世亲解说别时意趣为:“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13)。这是说:由称名、发愿,能得不退转,能往生极乐国,是说由此为因,展转增长,才能达到,而不是说称名、发愿,就已得决定,已能往生。这一解说,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所说易行道,展转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萨道,意趣相合。不过,《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的难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4),分明的说有二道差别。《大智度论》也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15)。这也分明说菩萨有二类:一是慈悲心多为众生的,多去没有佛法处化导(成佛也就愿意在秽土);一是乐集佛功德的,就如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的一类。所以,易行道应有通别二类,在通泛的称十方佛(阿弥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发愿,往生极乐的法门。《大乘起信论》也这样(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说:
    “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信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
    “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所引《起信论》文的前一段,为了消除修行过程中的障碍,修礼佛、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合于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业的经说。依此而能信心成就,进修六度等,与《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道,完全同一意趣。但在佛前忏悔等,也可为往生极乐国的方便,如《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导归极乐。这是一般大乘经义,通于念一切佛(也通于念阿弥陀佛)。依大乘通义,《大品般若经》说:“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佛)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16)。《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说:“若有众生,已闻、今闻、当闻释迦牟尼佛名者,是诸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所说的不退转,是“彼诸众生,种菩提种子,渐次增长,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腐败,不可毁坏”(17)。与《摄论》的别时意趣相合,也就是念佛不退转的一般意义。《起信论》文的后一段,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与从易行而引入难行菩萨道不同,是特殊的易行道。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令我为世雄,国土最第一,其众殊妙好,道场逾诸刹”(18)。极乐的国土,可以适应“其心怯弱,……惧谓信心难可成就”的众生,因为生到极乐,一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此,世亲造《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立五念门,往生极乐而浅深不同。第三“作愿门”,是“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那是与定相应的念佛。第二“赞叹门”,是“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与第一“礼拜门”,虽没有得定,也一定“心不散乱”,如“赞叹门”已修如来光明想——胜解观了。第四“观察门”是智慧相应的,从事相观到“第一义谛妙境界”。由于修行不同,往生极乐也浅深不同,“愿生偈”比喻为:“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19)。试为比喻,如从前帝都的北京,到北京是一样的,而境地大大不同。进了“外城”,就是到了北京,但比城外好不了多少。进了“内城”,只见街市繁盛,到处是官署,官员的住宅。再进入“紫禁城”,才见到皇帝,大臣们在这里朝仪。帝皇的住处,还在内宫。往生极乐也这样,生极乐国是一样的,而境界不同,所以有三辈等差别。二十四愿古本,在中辈与下辈,有念佛而信心不大坚定的,如临终悔过,那么在“阿弥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20);要经五百岁(不知极乐的一岁,等于人间的多少时劫?),才到极乐国见佛。四十八愿本说:信心不大坚定而悔过的,是胎生的;三十六愿本,否定净土有胎生的存在。(21)这是经典在流传中的演变,是不必要会通的。《菩萨处胎经》,称之为“懈慢国”:“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染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中),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22),往生极乐竟是那样的难!这是为一般厌恶秽土,想在净土中享乐的懈慢众生,作当头棒喝。往生极乐国,是殊胜的易行道,不是为了享受安乐,而是修习佛道。在那边修行,不会退落,一定能得不退。如阿弥陀佛,为大众“广说道智大经”(23)。“诸菩萨皆悉却坐听经,听经竟,即悉讽诵通(利),重知经道,益明智慧”(24),不断的上进。《阿弥陀佛经》说:“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25)。往生极乐国士,是为了精进修菩萨道;净土中没有障碍而容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为:往生极乐就永远享福;或以为一生极乐,生死已了;或者想像为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极乐为目的,而不知从此正好修行。这些误解往生极乐的,还能说是大乘的巧方便吗?
    ①《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大正二六·二三一上)。
    ②《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一九中)。
    ③《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大宝积经》(五)《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三下)。
    ④《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⑤《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〇九〇上至一〇九一上)。
    ⑥《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八上)。
    ⑦《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大宝积经》(五)《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三下)。
    ⑧《佛说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五下至三四六上)。
    ⑨《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大正一四·九〇下)。
    ⑩《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至中、四二下)。
    (11)《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六(大正二六·四五上、四九中至下)。
    (12)《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一上)。
    (13)《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六中)。
    (14)《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15)《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1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上)。
    (17)《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四(大正九·二七四中至下)。《不退转法轮经》卷三(大正九·二四三下)。
    (18)《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大正一二·二八〇下)。《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〇〇下至三〇一上)。《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七中)。
    (19)《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大正二六·二三三上)。
    (20)《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〇中至下)。《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大正一二·二九二上至中)。
    (21)《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八上至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二五中)。
    (22)《菩萨处胎经》卷三(大正一二·一〇二八上)。
    (2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〇七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大正一二·二八七中)。
    (24)《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〇六下)。《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大正一二·二八七上)。
    (25)《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