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随念”之一的念佛,是“佛法”中重信的方便道。在“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中,适应信众崇敬的心理,特别发达起来。如念佛灭罪,念佛往生净土,念佛不退菩提心;经典纷纷传出,念佛功德不断的强化。然念佛法门,不限于信,也不限于持名,本可以引向甚深智证的,这就是修念佛三昧。所以《观佛三昧海经》说:“欲系念者,欲思惟者,欲行禅者,欲得三昧正受者”①,都要观佛;念佛是系念佛而得三昧(定)的修行。为了说明念佛三昧,先要说到:学佛法而解脱生死,或修菩萨道而成佛,都不离般若——慧的证悟法性;没有胜义观慧的修证,是决不能成就的。修学位名般若,证果时名菩提,这是佛法的心要,但慧是不离禅定的。释尊所开示的正定,主要是四禅。禅定与生理有关,是世间所共的,这是修行者所应该知道的!
初学者修定(依此而进观胜义)的方便,释尊初说不净念——不净观。出家众首制淫欲,从对治制伏贪欲烦恼来说,不净观是最有力的方便。但世间是缘所起法,有相对性,如不能适当的应用,会引起副作用的,不净观也不例外。经、律一致地说到:释尊赞叹不净观,比丘们依着修行,引起了严重的厌恶自身;结果,有六十位比丘,都自愿的被杀而死。这样,释尊才为比丘们,别说安那般那念——数息观。②从一切依缘起来说,修息而不能恰如其分,当然不会厌身自杀,但也会有副作用的。不净观与数息观,古称入道的“二甘露门”;或加(四或六)界差别念——界分别观,名为“三度门”。其实,由于众生的根机不一,烦恼各有偏重,《杂阿含经》已说到四类:“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身)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寻思)”③。《修行道地经》综合为五种对治,如说:“行者情欲炽盛,为说人身不净。……瞋怒而炽多者,为说慈心。……设多愚痴,当观十二因缘。……设多想念(寻思),则为解说出入数息。……设多憍慢,为说此义……”④为憍慢者所说的,就是界差别。《达摩多罗禅经》说“安(那)般(那),不净,界,又附说(慈等)四无量心三昧等”。《修行道地经》所说的五种对治,也就是《瑜伽论》的五种净行所缘。⑤鸠摩罗什于公元五世纪初来华,传出的《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一下)说:
“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寻思)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
宋昙摩蜜多,元嘉年(四二四,四四二卒)来华,传出的《五门禅经要用法》,也列举《坐禅三昧经》的五门,但说“若心没者,教以念佛”⑥。五门禅与《修行道地经》的差别,是以念佛代界分别,这已进入“大乘佛法”,而还没有忘失“佛法”固有的方便。
不净观引起了副作用,释尊别说数息观,但不净观有对治贪欲的作用,仍为佛弟子所修习,只是别出方便,就是从不净观而转入净观,如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⑦
不净观与净观,都是以色法为所缘境的。八解脱的前二解脱,是不净观,第三净解脱是净观。八胜处的前四胜处,与八解脱的前二解脱相当,是不净观;后四胜处——观青、黄、赤、白,是净观。后二是无色处,是《阿含经》所说的。⑧不净观,主要是青瘀、脓烂等九想(或作十想),末后是骨锁。从骸骨不净而转起净观,是从“白骨流光”而转净的,如《达摩多罗禅经》卷下(大正一五·三一六中至下)说:
“于身起净想,不净观对治。不求止贪欲,思惟习厌患,更有净对治,不作厌患想;方便净解脱,智者开慧眼。谓于不净缘,白骨流光出。从是次第起:青色妙宝树,黄、赤若鲜白,枝叶花亦然。上服珠璎珞,种种微妙色。是则名修行,净解方便相。于彼不净身,种种庄严现……此则净解脱,方便不净观。”
有的修不净观,不着意于离贪欲,只是厌患自身,这就是观不净而自杀的问题所在,所以修净观来对治。从白骨流光,观器世间(青、黄、赤、白)与自身,清净庄严,就是净解脱。从不净而转起净观,名为(改)“易观”,如《禅秘要法经》说:“不净想成时,慎莫弃身(自杀),当教易观。易观法者,想诸(骨)节间白光流出,其明炽盛,犹如雪山。见此事已,前不净聚,夜叉吸去。”“见此事时,心大惊怖,求易观法。易观法者,先观佛像”⑨。《思惟要略法》也说:“若极厌恶其身,当进(修)白骨观,亦可入初禅”⑩。从不净观而起净观的方便,是白骨流光,依正庄严;或观佛像。这是“佛法”禅观而渐向“大乘佛法”禅观的重要关键。
禅定的五方便,本是“佛法”而流行于西北印度的禅法,“念佛”取代“界差别”而为五门的一门,可见“念佛”在这一地区的盛行,也可见“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关涉。传于中国的禅法,起初是大瑜伽师僧伽罗叉的禅集——《修行道地(瑜伽行地的古译)经》。(11)公元四〇三至四五五年间,译师们传译了好多部,如:
《坐禅三昧经》 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禅法要解》 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思惟略要法》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禅秘要法经》 三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达摩多罗禅经》 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一〇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五门禅经要用法》 一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
《治禅病秘要经》 二卷 刘宋沮渠京声译
这几部,是部派“佛法”禅观,而含有“大乘佛法”禅观的成分;或是大乘禅观而通于“佛法”:代表了公元二、三世纪来的西北印度的禅法。鸠摩罗什所译的,一、《坐禅三昧经》,如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说:“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童受)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世友)、僧伽罗叉(众护)、沤波崛(近护)、僧伽斯那(众军)、勒(胁)比丘、马鸣、(鸠摩罗)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12)。僧睿序的内容,正是《坐禅三昧经》,这是集各家的禅要,而附入“菩萨习禅法”。二、《禅法要解》:是说一切有部的禅法;末后的“五神通”,依大乘法说。三、《思惟要略法》:先举五门,特明菩萨求佛道的大乘观法。四、《禅秘要法经》:内容为:“如来初为迦絺罗难陀说不净门,为禅难提比丘说数息法,为阿只达说四大观”(13)。这还是不净、数息、界——三度门,但内容繁重(风格与《观佛三昧海经》相近)。数息观前有“念佛三昧”,四大观有点杂乱。所说的数息——“一数二随,三数四随”等,与罗什所传的数息不合:这可能是昙摩蜜多失传的《禅秘要》。佛陀跋陀罗是著名的禅师,所译的一、《达摩多罗禅经》:题名不妥当,应作《修行方便禅经》,(14)为说一切有部的禅法。本是(安般、不净、界)偈颂集,在后附的长行中,观缘起见佛,已通于大乘了。二、《观佛三昧海经》:观佛的相好,取《华严经》意。《观像品第九》、《观七佛品第十》,通于声闻的念佛观。昙摩蜜多所译《五门禅经要用法》,传为“大禅师佛陀蜜多撰”,佛陀蜜多传说是世亲的师长。(15)然这部禅经,性质是纂集所成的;佛陀蜜多撰的,可能指“观佛”三十事,“慈心观”二十事说的。沮渠京声译的《治禅病秘要经》,是对治禅病的方便。
在这几部禅法中,念佛是以念佛色身为主的,如《观佛三昧海经》说:“得此观者,名佛现前三昧,亦名念佛三昧,亦名观佛色身三昧”(16)。观佛色身相好,可说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但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说“佛身无漏”,有念佛色身的可能。《增一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五五四上至中)说:
1.“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
2.“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
3.“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如来慧身……;如来身者解脱成就……;如来身者度知见城,……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增一阿含经》,属于大众部的末派所传。(17)经中所说的念佛:1.是总说佛身与功德;2.是金刚身与十力、四无所畏;3.是佛相端严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法身。这样的念佛,比起“大乘佛法”的念佛色身,还相当的古朴。也就因此,禅法中的念佛,也还有通于声闻的意义。如《达摩多罗禅经》,观缘而入正受(等至),见佛光明普照的境界,有声闻境界、辟支佛境界、菩萨境界、诸佛境界的浅深不同。(18)《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心念佛,从额上出现佛像,去而复还的远与近;见诸佛从心而出,出而还入的不同,分别是声闻人,是辟支佛人或大乘人。(19)当然,禅法中的念佛色身三昧,是“大乘佛法”的。
各部禅经所说的念佛三昧,多少有些不同,这是广略不一,修行(瑜伽)者的修验与传承不一,然从修行的次第来说,仍有一致性。鸠摩罗什的《思惟要略法》,分为“观佛三昧法”(这实是总名),“生身观法”,“法身观法”,“十方诸佛观法”。《坐禅三昧经》中,“治等分”的念佛法门,虽广略不同,而内容与次第是一致的。(20)《五门禅经要用法》,将《思惟要略法》的这一部分,全部纂集进去。(21)依此来观察,《禅秘要法经》的“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海经》所说,也不外乎这一次第。念佛三昧的修习次第,依《思惟要略法》,先观佛像。佛涅槃以后,不见佛的色身,经上虽说佛有三十二相,但不容易忆念到明明了了的见佛形相。自绘画的,木、石等造的佛像流行,有佛的具体形相,可以忆念思惟,念佛观就盛行起来。所以修念佛法门,要先观(佛)像:“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如印象明了,然后一心观佛,“闭目思惟,系心在像”。观像而心得安住,能开目闭目,“坐卧行步,常得见佛”。进一步观“生身”:“当因于像,以念生身”。念佛在菩提树下成佛,鹿野苑转法轮等,“随用一处,系念在缘”。这与观像不同,生身观是观释尊在世的具体活动,所以《坐禅三昧经》作:“初生……;出家;勤苦行;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观视道树;初转法轮。”再进而念“法身”:“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功德法身是不离色身的,与说一切有部等,生身以外说佛无漏功德法身,是不同的(没有说法性为法身)。佛像观,生身观,法身观,都是依释尊而起的忆念思惟。再进观“十方诸佛”:这要从东方的一佛、二佛,渐渐增多到无量佛;然后观东南方,南方,一直到现见十方诸佛。从观像到观十方佛,是念佛三昧的次第进修。依《坐禅三昧经》,生身观时,就进念十方佛生身;念佛功德法身后,再念诸佛功德法身。《禅秘要法经》,分为观像佛与真佛。观像佛,从一佛像,增多到铁围山内充满佛像;从坐像到行像、卧像,到释尊入大涅槃。这可见《禅秘要法经》的观像,是通于像佛及生身的。真佛是不离色身而内有金刚(功德法身)。(22)《观佛三昧海经》,篇幅很长。《观相品第三》起,《观四无量心品第五》止,是观佛相的观像。《观四威仪品第六》中,舍卫城度老母;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下忉利天见金(佛)像;至旷野泽降伏散脂鬼大将;到那干诃罗化毒龙,留影;到拘尸那降力士;如来卧(入涅槃),与“生身观”的性质相同。《观马五藏相品第七》,那是因为佛像没有马阴藏相,所以特立这一品。《本行品第八》明一切佛的身相功德,都是依观佛相好而来的。《观佛三昧经》(多采取传说)主题,到此可说已告结束。此下的《观像品第九》、《念七佛品第十》、《念十方佛品第十一》及《观佛密行品第十四》,可说是扼要的重说,便于一般人的实际修持。
像观,先要用眼去审细的观佛形相,如《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一九九上)说:
“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23)。
《坐禅三昧经》也这样说:“至佛像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24)。谛观佛像相好明了,是用眼来审细观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其他禅经虽没有说到,但这是必要的。如《观佛三昧海经》说:“观白毫光,暗黑不现,应当入塔,观像眉间,一日至三日”;“若坐不见(佛)眼,当入塔观”;“若不见(佛耳)者,如前入塔,谛观像耳,一日至十四日”;“若不能见胸相分明者,入塔观之”(25)。这样的一再说到入塔观像,那时的佛像,多数是供奉在佛塔中的。(26)先以眼取佛像相好,然后到静处去闭目忆念观像;如不见,也就是不能明见像相,那么再到塔里去观佛像相。《大宝积经》的《摩诃迦叶会》说:“若于毡上、墙壁之下,造如来像”;大精进菩萨“持画毡像入于深山。……在面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27)。这都是用眼来谛观佛像的明证;特别在“墙壁之下”遗像,是为了适合静坐平视观佛的。谛观像相明了以后,要观佛像了,如《坐禅三昧经》说:“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28)。“心眼观”,是心如眼那样的观像,是闭目的观念。依《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大正一五·六九〇下)说:
“结跏趺坐,系念一处。随前众生系心鼻端,(或)系心额上,(或)系心足指。如是种种随意系念,专置一处,勿令驰散,使心动摇。心若动摇,举舌拄颚,闭口闭目,叉手端坐,一日至七日,令身安隐。身安隐已,然后想像”(29)。
依此,在观像前,先要静坐,使身心安隐。如平常静坐而身心安定的,当然不必用这一准备了。说到正观佛像,有逆观与顺观:“逆观者,从足逆观乃至顶髻;顺观者,从顶至足”(30)。《观佛三昧海经》也这样说:“如是(逆观顺观)往返,凡十四遍,谛观一样,极令了了。观一(像)成已,出定、入定,恒见立佛在(修)行者前。”然后观二像、三像等。(31)一直要观到“心限见佛像(三十二)相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如是心住”;“是为得观像定”(32)。观(念)佛三昧,要先修像观;像观成就,再进修“生身”、“法身”、“十方佛”。古代的进修次第如此。
念佛三昧的修习,与不净观、地遍处等相同,都是先以眼取相分明,然后闭目(垂帘)忆念观想。起初是先观一相,然后扩大,如从一骨到骨骸处处,从一佛到佛像遍满等。这是胜解作意,也就是平常说的假想观。胜解作意的念佛,达到:“能见一佛作十方佛,能见十方佛作一佛”;“见一切诸佛来入一佛身中”;“正遍知诸佛心智无有限碍,我今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见一切佛”(33)。从脐出一一佛,还入人脐。(34)这是从观念中,达到一切佛即一佛,一佛即一切佛,从自身出佛,佛入自身的境界。这不只是理论化的玄谈,在印度是修胜解观而呈现于自心的。
念佛三昧的修习,是与“易行道”——忏悔等相结合的,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大正一五·六九一上)说:
“至心求大乘者,当行忏悔。行忏悔已,次行请佛(说法、住世)。行请佛已,次行随喜。行随喜已,次行回向。行回向已,次行发愿。行发愿已,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观佛境界令渐广大。”
在观佛像达到“一室内满中佛像”时,就要行忏悔、请佛、随喜、回向、发愿,也就是天台家所说的“五悔法”。其实,以忏悔为中心的“念佛三品”的行法,与念佛观深切相关,在开始,“欲观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诸瓦(?)土,涂地令净。随其力能,烧香、散华,供养佛像。说已过恶,礼佛忏悔。如是伏心经一七日,复至众中,涂扫僧地,除诸粪秽,向僧忏悔,礼众僧足,复经七日”(35),然后静坐。如观佛不明了,或光色不显,不说是自己的烦恼、散乱,修持不善巧,而认为自己的过去罪业,就诚恳的礼佛、忏悔。《思惟要略法》也说:“若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渐自得见。”《禅秘要法经》说:“昼夜六时,忏悔诸罪。”(36)念佛三昧与“易行道”的“念佛三品”相结合,与重信的“六念”法门,也见到了关系,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六(大正一五·六七四中、六七五上)说:
“诸佛心者,是大慈也。”
“一一化佛赞说不杀;赞叹念佛,赞叹念法,赞叹念僧,赞叹念戒,赞叹念施,赞叹念天;赞六和敬,赞慈三昧。如此六念,能生善法;此六念者,是诸佛因。佛心者是六念心,因六和敬而得此法:欲成佛道,当学佛心。”
从观佛身相而观佛心,佛心是以大慈为本的,而慈心又是从“六念”为因而生起的。这样,成佛应学佛心,学佛心应学“六念”,六念是以念佛为先的。所以,“菩萨法者,唯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昼夜六时,说罪忏悔;二者,常修念佛,不诳众生;三者,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四者,修行六念,如救头然”(37)。这些,就是重信菩萨所修行的。
上文说过,念佛能灭罪,“称名”以外,主要是观佛相好的念佛三昧。如《禅秘要法经》说:“未来众生罪业多者,为除罪故,教使念佛”;“此名观像三昧,亦名念佛定,复名除诸罪”;“贪淫多者,先教观佛,令离诸罪,然后方当更教……数息”(38)。鸠摩罗什所传的五门,念佛是治(贪、瞋、痴、寻思)等分的,但末了也说:“是名念佛三昧,除灭等分及余重罪”(39)。在观佛的种种相中,观“白毫”相的功德最大,如《观佛三昧海经》说:“能须臾间念佛白毫,令心了了,……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设复有人但闻白毫,心不惊疑,欢喜信受,此人亦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40)。众生的罪业真重,观佛见佛的功德真大!
观佛色身的念佛三昧,成为“大乘佛法”的一大方便。这本从大众部系而来,传入西北印度(及各地),显然的受到部派佛教者所采用,成为五门禅法之一。五门禅是初学禅法者的对治方便,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行者(修五门)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初禅”(41)。“念佛者,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42)。念佛三昧是可通于声闻乘的,如《禅秘要法经》说:“闻佛说此观佛三昧,……成阿罗汉”(43)。《观佛三昧海经》,也有成阿罗汉的记录;“悉于毛端了了得见,见已欢喜,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有发声闻、缘觉心者”(44)。
①《佛说现佛三昧海经》卷一(大正一五·六四七下)。
②《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〇七中至二〇八上)。《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南传一六下·一九三至一九六)。各部广律的杀戒,载说到这一因缘。
③《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〇九下至二一〇上)。《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一至一二)。
④《修行道地经》卷二(大正一五·一九一下至一九二中)。
⑤《瑜伽师地论》卷二六(大正三〇·四二八下)。
⑥《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五下)。
⑦参阅拙作《空之探究》(六八至七一)。
⑧觉音的《清净道论》,为了以十遍处为净观,改后二为光明遍与限定虚空遍,这大概是赤铜鍱部瑜伽行者所修改的。
⑨《禅秘要法经》卷上(大正一五·二四四中至下·二四八下)。
⑩《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八下)。
(11)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八章(三九四至四〇六)。
(12)《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五上至中)。
(13)《禅秘要法经》卷下(大正一五·二六七下)。
(14)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二章(六二二)。
(15)《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五〇·一八九下至一九〇上)。
(16)《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大正一五·六九二下)。
(17)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二章(九一至九四)。
(18)《达摩多罗禅经》卷下(大正一五·三二四上至中)。
(19)《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五下至三二六上)。
(20)《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上至下)。《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六上至二七七中)。
(21)《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七上至下)。
(22)《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一五·二五五上至二五六中)。
(23)《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七上)。
(24)《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六上)。
(25)《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二(大正一五·六五五中·六五六中)。卷三(大正一五·六五六中)。卷四(大正一五·六六五中)。
(26)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八六二)。
(27)《大宝积经》(二三)《摩诃迦叶会》(大正一一·五一二中·五一三中至下)。
(28)《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六上)。《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上)。
(29)《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一五·二五五上)。
(30)《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一五·二五五下)。
(31)《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大正一五·六九一上)。
(32)《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六上)。《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上)。
(33)《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七上)。《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三〇上)。《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〇(大正一五·六九五上)。
(34)《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六上)。
(35)《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大正一五·六九〇下)。
(36)《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下);《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七下)。《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一五·二五二上)。
(37)《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七(大正一五·六八二中至下)。
(38)《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一五·二五五上、二五六下、二五八中)。
(39)《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七中)。
(40)《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二(大正一五·六五五中)。
(41)《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二七七中)。
(42)《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上)。《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一五·三二七上)。
(43)《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一五·二五六下)。
(44)《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三(大正一五·六六一上)。卷二(大正一五·六五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