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及菩萨)三昧 第二节 大乘的念佛三昧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上文所说的念佛三昧,从佛像观,生身观,功德法身观,到十方佛观,是从释尊的(像与)生身观开始的。部分的声闻瑜伽者,作为“五门禅”的一门,那只是修禅的方便。所以上文所说的,是在“大乘佛法”流行中,部派佛教采用大乘念佛的意义。如专依“大乘佛法”来说念佛三昧,那就应重于念(过去)现在十方佛,及大菩萨的三昧。
    “大乘佛法”中,经典众多,内容真可说广大无边。但扼要的来说:“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是智证的“甚深行”;菩萨的悲愿无限,无数亿劫在生死中利益众生,是“难行苦行”;适应一般信增上的,施设的易行道,是方便行。适应不同的菩萨根性,法门的风格也就不同,但佛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究竟寂灭而德相无边,大用无方,却是“大乘佛法”所共通的。重于现在十方佛;多数经典仍说释迦佛,但佛的德相,也多胜过人间的释迦。如《般若经》说:“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①。理想的佛陀观,成为“大乘佛法”的通义,所以甚深,广大的菩萨道,也要说到超越的佛陀观,而不只是信愿增上的大乘行。如大本《阿弥陀经》说:“阿难……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以头脑着地言:南无阿弥陀兰耶三佛檀!阿难未起,阿弥陀佛便大放光明威神,则遍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即时,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庄严)”②。《道行般若经》说:“持释迦文佛威神,一切(大众)悉见阿閦佛,及见诸比丘不可计,皆阿罗汉,诸菩萨亦无央数”③。重信的《阿弥陀经》,大众现见西方的阿弥陀佛,菩萨等及国土的庄严。重智证的《般若经》,大众见到东方的阿閦佛与菩萨等。这二部是公元一世纪传出的圣典,虽用意不同,而都现见了他方世界的现在佛与菩萨。《法华经》中,过去的多宝佛塔,涌现在空中。多宝佛的“全身不散”,并出声赞叹:“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④。《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安住——毗瑟底罗居士,常供养梅檀佛塔。开塔时,得佛性三昧,见过去以来的一切佛。⑤《法华》与《华严经》,都说到开塔见过去佛,意味着佛寿无量,不是二乘那样毕竟涅槃的。无论是重信的,重智的;见现在佛,或开塔见过去以来的佛:初期大乘经的现见佛陀,是一致的。
    “大乘佛法”的念佛见佛,主要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的意义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是专念现在佛而佛现前的三昧。专明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经》,汉译的现存四部:一、《般舟三昧经》的三卷本,一六品;二、一卷本,八品:这二部,都题为“后汉支娄迦谶译”(应与竺佛朔有关)。三、古代失译的《拔陂菩萨经》,一卷。四、隋阇那崛多译的《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五卷,一七品。汉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译出的《般舟三昧经》,受到初期大乘的非常重视,如龙树的《大智度论》,再三的提到般舟三昧;《十住毗婆沙论》,自《念佛品第二十》到《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就是依《般舟三昧经》而说的。这部经,也有(先后)不同本的糅合情形,如“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⑥,与《阿弥陀经》说相近。又说:“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能疾得般舟三昧:⑦为后世三月修般舟三昧的依据。般舟三昧的修习,如《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二(大正二六·八六上至中)说:
    “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生身)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功德)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著。”
    “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当知得成般舟三昧。……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论文所说的念佛生身、法身,与五门禅中的念佛相同。修习大乘的念佛三昧,主要是“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比丘亲近,诸天供养,为诸大众恭敬围绕;专心忆念,取诸佛相”⑧。但初学者没有天眼,是不能见他方佛的,也就不容易取相修习,所以初学者念“如来、应、正等觉”等十号,也就与“佛法”六念中的念佛相同。这样,念佛三昧的修习,有念佛(十种)德号,念佛生身,念佛法身,念佛实相——四类,也可说是次第的增进。《大智度论》说到(六念中的)念佛有二:一、念如来等十号;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念佛戒具足,……解脱知见具足;念佛一切知……十八不共法等功德。⑨这与念佛的十号,生身,法身相同。二、般若的实相念佛,“无忆(思惟)故,是为念佛”。而无忆无念的念佛,是色等五阴;三十二相及随形好;戒众……解脱知见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十二因缘法;这一切都无自性,自性无所有,所以“无所念,是为念佛”⑩。佛的生身,以五阴和合为体,所以观五阴无所有。经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我(佛)”(11),所以观缘起(因缘)。惟有般若的离相无所有,才真能见佛之所以佛的。但实相念佛,是于生身、法身等而无念无思惟的,所以般若的“无所念是为念佛”,与念色身、法身等是不相碍的,如“中本般若”(“大品”)的菩萨般若,已说到“念无量国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了。(12)
    修般舟三昧的历程,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大正一三·八七六上至中)说:
    “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萨摩诃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般舟)三昧,亦复如是。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暂得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而能系心相续思惟,次第不乱,分明睹彼阿弥陀佛,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因此三昧得见佛故,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耶?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也。”
    “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世尊!是中云何念佛世尊,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得生此刹耶?贤护!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汝若今欲正念佛者,当如是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上德号)。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以上色身)。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舆(以上法身)。放大光明,坐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斯法:其所说者,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以上实相)。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13)。
    无论在家的、出家的,听说西方阿弥陀佛,就一心念,念到现见阿弥陀佛。见到了阿弥陀佛,就问:怎样才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应怎样的念佛?经文含有四种念佛,与《十住毗婆沙论》说相合。念十号,是称名忆德的念佛。三十二相等是念色身佛。“色身光明如融众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舆”,是念佛法身。鸠摩罗什的《思惟要略法》说:“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所以(法身)尊妙神智无比,无远无近,无难无易,无限世界悉如目前,无有一人在于外者,一切诸法无所不了”(14)。《拔陂菩萨经》也这样说:“紫磨金色身,如净明月水精珠身,譬如众宝所璎珞”(15)。念功德法身,大乘是不离色身的,只是无量功德所庄严,色相光明、清净、广大、无碍,显出佛身的无所不在,佛智的无所不了,不是声闻行者那样,离色身而念佛功德法的。所说“一切法本来不坏”等,是念佛实相。在念佛三昧中,能见佛,与佛问答,这种瑜伽行者的修验,是“佛法”到“秘密大乘佛法”所一致的。修行者从三昧起(出定),对于定中境界,进一步观察,如《大智度论》卷二九,依经文(大正二五·二七六中至下)说:
    “从三昧起,作是念言:佛从何所来?我身亦不去。即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
    这段经文,为瑜伽行者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所本。定中见到了佛,听到佛的说法,但修行者并没有到佛国去,佛也没有到这里来。见佛与听佛说法,都只是自己定心所现的。对于定中见佛,与佛问答,《般舟三昧经》列举了梦喻、不净想喻;正与从水、油、明镜、水精(四喻)所见自身的影子那样。后来,《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也是依三摩地(定)影像说的;并以明镜为喻。(16)无著造《摄大乘论》,成立唯识,也以梦等、不净想为喻来说明;并引颂说:“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17)。这可见,念佛德号、色身、法身,于定心中所见的,听到的,都是胜解观想所成就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所参访的解脱长者也说:“一切诸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梦”(18)。从念佛见佛所引发的唯心观,成为“大乘佛法”的重要内容。在了解“以心见佛,心即是佛”后,《般舟三昧经》卷上进一步(大正一三·九〇六上)说:
    “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涅槃)。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
    这是从“唯心所现”,趣入空三昧;从有想念而向离想念的涅槃(以涅槃为趣向,显见为大乘初期的圣典)。定心所现见的,只是观想所成,没有真实性,所以有念是空无所有的。《大智度论》立三种空:一、分破空(天台家称为析法空),二、观空,三、十八空——缘起的无自性空。(19)前二者是方便说,不了义的。《般舟三昧经》自心所见为空,是观空;“一切法不坏”的空,是境空心也空的,与无性空相同。当时还没有中观与瑜伽学派,而学派是依行者所重而分化出来的。
    般舟三昧是现在(十方)诸佛现前的三昧,不是限定于某一佛的,如《贤护分》说:“独处空闲,如是思惟,于一切处,随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尔时如所闻已……”(20)。《般舟三昧经》也说:“菩萨(随)其所向方,闻现在佛,常念所向方(佛),欲见佛”(21)。般舟三昧所念的,是随所听闻的他方现在佛而发心念佛见佛的。经上特举西方阿弥陀佛名,应该是般舟三昧是在北天竺传出的,而这里恰好流行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的法门,所以就以阿弥陀佛为例。初修一定要专念一佛,等三昧成就,佛身现前,再渐见东方……十方一切佛,展转增多。遍虚空中见无数佛,如“明眼人,夜半视星宿,见星其(甚?)众多”一样。(22)般舟三昧是念十方现在一切佛的法门;念佛法门的广大流行,念他方佛经典的不断传出,表示了“大乘佛法”界的一项重要意义。根本原因是:“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释尊在世,佛弟子见佛,闻法、如说修行。佛涅槃后,虽还是闻法、修行,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到底没有佛那样的应机开示,鞭辟入里。从释尊入灭到弥勒成佛,要经一段漫长(而没有佛法)的时期。修学佛法的,如还没有见谛,得须陀洹果,虽凭善业而往来人间天上,但长期不逢佛法,是有误失堕落可能的,这该是佛弟子永恒怀念的重要因素。现在十方有佛,胜解念佛而三昧成就的,能见佛,听闻佛法,还能与佛问答,那真是太理想了!念佛的能往生佛国,可以不离见佛闻法;能满足佛弟子的愿望,是一切念佛法门盛行的原因。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一(大正一三·八七四中)说:
    “世尊!譬如今时圣者阿难,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佛世)界,而能遍睹诸佛世尊,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从是已后,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
    “彼诸菩萨”,是修般舟三昧的菩萨。能见佛、闻法,更能“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般舟三昧经》也说:“行是(三昧)比丘已见我,常为随佛不远离”(23)。《论》中也说:“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24)念佛能消罪业,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得不退转,是一切念佛法门所共同的。往生西方净土,也不外乎这一意义。有些净土行者,厌娑婆而求生净土,不免消极了一点!日本部分净土行者,以为“生净土即成佛”,那真是无稽之谈了!
    般舟三昧所见的佛(及菩萨等),是由观想所成的,如《大智度论》说:“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佛)”(25)。经文以梦中所见,不净想等为譬喻,这是唯心所现,虚妄不实的。那么,所见的佛,与佛问答,听佛说法,都虚妄而不足信吗?那又不然,定心所现的,与错觉、幻想不同,名“定自在所生色”,在世俗谛中是实有的。修般舟三昧成就:“幽冥之处,悉为开辟,无所蔽碍。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往)生彼间,便于此坐(三昧)见之”(26)。般舟三昧能见能闻他方世界事,却不是天眼等神通力,与《法华经》六根清净说相近。“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27)。三昧力有浅深,所见闻的也就有优劣,但约佛与法来说,那是真实的。般舟三昧是自力念佛,现生就能见佛、闻法,其中也有他力的因素,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大正一三·八七七上)说:
    “得见彼(世界)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般舟)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诸如来”。(28)
    于三昧中见佛闻法,不只是般舟三昧力,也有佛的加持力。“自善根熟”,异译作“本功德力”,指过去生中积集的功德,今生“持戒完具”。含有他力因素,“他力”不断的强化起来,那是以后的事了!
    梁天监年间,曼陀罗仙译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传出念佛的一行三昧,如卷下(大正八·七三一上至中)说: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僧伽婆罗是曼陀罗仙同时人,依据曼陀罗传来的原本,再译的《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却没有这一段。但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第七)《曼殊室利分》,也有这段经文。玄奘所译,译一行三昧为一相庄严三摩地;译“不取相貌”为“善想容仪”(29)。一行三昧与一(相)庄严三昧,都是《般若经》中百八三昧之一。一行三昧是:“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龙树解说为:不见禅定的入相、出相,得相、(失)灭相;一相庄严三昧是:“观诸法皆一(相)”(30)。《文殊说般若经》,释一行三昧为系缘法界一相,是法界无差别的甚深三昧;而从专心系念一佛入手,见三世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与般舟三昧同样的是念佛三昧,而这是与通达甚深法相结合的。所以,般舟三昧的念佛,是由浅而深的,一行三昧是直下见三世(般舟作“十方”)佛,通达诸佛无差别。曼陀罗仙译为“不取相貌”,所以禅宗(四祖)道信以下的禅门,都说忆念佛名入手,而不取佛身相好的。然依玄奘所译,念佛是“善想容仪”,那是观佛相好而通达法界了。鸠摩罗什所译《千佛因缘经》说:“念佛三昧庄严心故,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思空义功德力故,即于空中得见百千佛,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31)。念佛三昧与空慧,是这样的相助相成了。罗什所译《华手经》,立一相三昧与众相三昧。缘念一佛而成就的,是一相三昧;缘念多佛而成就的,是众相三昧。经上又说:一相三昧见一切法等相,众相三昧了达一切法一相无相。(32)等相,是法法平等;无相,也是法法平等;似乎方便不同,而其实都是归于实相的。在“大乘佛法”中,念佛执持名号,固然是适应信行人的易行道,但念佛而修三昧,能从“观相”,“唯心”而深入实相的;易行道本是甚深难行道的方便,诱导行者深入的。法界无差别中,毕竟寂灭而化用无尽,正是“大乘佛法”共同的佛陀观。以上所说的,都是通于现在一切佛的。(33)或以阿弥陀佛为例,那不过是经典流通处,恰好流行阿弥陀佛的信仰,也就举例说明,使人容易信受吧了。
    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下至二一八上)。
    ②《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中至下)。
    ③《道行般若经》卷九(大正八·四六九上)。
    ④《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三中至下)。
    ⑤《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〇(大正九·七一七中至下)。
    ⑥《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五上)。
    ⑦《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六上)。
    ⑧《十住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六·六八下)。
    ⑨《大智度论》卷二一(大正二五·二一九中至二二一中)。
    ⑩《大智度论》卷八七(大正二五·六六七中)。
    (11)《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南传九·三四〇)。《中阿含经》三〇《象迹喻经》(大正一·四六七上)。《小部》《如是语经》“三集”(南传二三·三四三)。
    (1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13)《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五中)。
    (14)《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中)。
    (15)《拔陂菩萨经》(大正一三·九二二中)。
    (16)《解深密经》卷三(大正一六·六九八中)。
    (17)《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七中)。
    (1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大正九·六九五上)。
    (19)《大智度论》卷一二(大正二五·一四七下至一四八上)。
    (20)《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一(大正一三·八七五中)。
    (21)《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五中)。
    (22)《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六中)。
    (23)《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九〇〇下)。《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八中)。
    (24)《大智度论》卷七(大正二五·一〇九上)。又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六上)。《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二(大正二六·八七下)。
    (25)《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六上)。
    (26)《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上)。《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五上)。《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一(大正一三·八七五下至八七六上)。
    (27)《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二(大正二六·八六中)。
    (28)《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中)。《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五下)。《拔陂菩萨经》(大正一三·九二二下)。
    (2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五(第七)《曼殊室利分》(大正七·九七二上)。
    (30)《大智度论》卷四七(大正二五·四〇一中)。
    (31)《佛说千佛因缘经》(大正一四·七〇下、七一中)。
    (32)《佛说华手经》卷一〇(大正一六·二〇三下至二〇四中)。
    (33)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八三九至八六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