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是劝人(或浅或深)依法修行的。大乘经中,说十方十佛,六方六佛,广说佛名的着实不少,也有专明某佛某菩萨的(全经或其中一品)。这显示了某佛某菩萨的特殊功德,也就有专修某佛某菩萨的法门。在“秘密大乘佛法”中,如毗卢遮那、阿閦、阿弥陀等佛;文殊师利、普贤、观世音、地藏等菩萨的修持法,大量集出流传。这一风气,“大乘佛法”已经开始了。在公元五世纪上半,就已译出了:
《观无量寿佛经》 一卷 宋畺良耶舍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一卷 宋畺良耶舍译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一卷 宋昙摩蜜多译
《观虚空藏菩萨经》 一卷 宋昙摩蜜多译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一卷 宋沮渠京声译
《观世音观经》 一卷 宋沮渠京声译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一卷 西晋聂道真译
畺良耶舍,昙摩蜜多,沮渠京声,都是有名的罽宾与西域的禅师(瑜伽者);与鸠摩罗什及佛陀跋陀罗,时代与地区相近,这可以想见当时的罽宾及西域,念佛及菩萨的禅观,是相当兴盛的。沮渠京声所译的《观世音观经》,已经佚失。聂道真所译《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也是“观经”的一类,是公元四世纪初译出的。
这几部“观经”,概略地说明他的内容:一、《观无量寿佛经》,是依《无量寿佛经》所出的观法,十六观。从观想西方落日起,次第观净土庄严,无量寿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相好庄严。观想净土的依正庄严,死后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共十三观。后三观,明九品往生,是《无量寿佛经》“三辈往生”的分别,配合“十六”这一成数而已。①《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是:阿阇世王逼害生母韦提希,韦提希对佛说:“我宿何罪生此恶子?……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②。这是充满了不满现实的厌离情绪,不是为了容易修菩萨行而求生净土。从此,厌娑婆苦,求生极乐,成为中国一般净土行者的心声。还有,《观无量寿佛经》传出的时代,流行念佛灭除罪业的思想,所以经中一再说到:“此(座)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作是(菩萨像)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下品下生”的,是“五逆十恶”人,由于“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③。“消业往生”,因时代不同,与古本大《阿弥陀经》多少差别了。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法华经》中,有《普贤菩萨劝发品》,说到五浊恶世,有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法华经》的,普贤菩萨会乘六牙白象而来:“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④。依此而成的“观普贤菩萨行法”,先观普贤菩萨,再进而见十方佛、十方净土,见释迦牟尼佛十方分身佛,见多宝佛塔。十方佛说六根忏悔;于佛菩萨前,受菩萨戒法。这是以普贤菩萨为出发的“法华观法”⑤。在鸩摩罗什的《思惟要略法》中,已有“观无量寿佛法”,“法华三昧观法”⑥。无量寿佛的观法,钝根先作白骨观,再观从白骨放白光明,于光明中见无量寿佛;利根直从光明观起修。罗什的修学,也在罽宾与西域,比畺良耶舍等要早半世纪,而以不同的佛菩萨(及净土)为主,修不同的观法,已经开始流行了。但罗什所传的大乘佛菩萨观法,还相当的简略,畺良耶舍等所传,完善得多了。三、《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药王与药上二位菩萨,也见于《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依此而成立的观法,分别说观二菩萨的身相,所以修及得的功德;药上菩萨开示了过去五十三佛的忏悔法。⑦四、《观虚空藏菩萨经》:姚秦佛陀耶舍译出的《虚空藏菩萨经》,先后共有四种译本。经中说忏除罪业——国王五根本罪,大臣五根本罪,声闻五根本罪,初学菩萨的八根本罪。并说称名、礼拜、供养虚空藏菩萨所得的现世利益。⑧依此而成立的“观虚空菩萨法”,就是罪业的忏悔法。如说:“先于功德经中,说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能除一切恶不善业。”又依《大宝积经》(二四)《优波离会》(竺法护所译,名《佛说决定毗尼经》)说:“于深功德经说治罪法,名决定毗尼,有三十五佛。”这样,礼敬称三十五佛名,观虚空藏菩萨,见菩萨的身相而灭除罪业。⑨五、《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弥勒是继释迦佛,未来成佛的菩萨。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有好几部经,都依《阿含经》说,增入释尊付嘱大迦叶,迦叶待弥勒成佛相见而后入灭的传说。弥勒是释尊唯一的菩萨弟子,入灭后上生兜率陀天,佛教界有“上升兜率见弥勒”的多种传说。这部经说弥勒菩萨的上生兜率陀天,天宫与菩萨身心的功德庄严。经文所开示的,主要为“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应该“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这就能除罪业而往生天上,未来遇见弥勒成佛,闻法得益。⑩这部经的意趣,近于大乘初兴时期,与前四部经有所不同。六、《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文殊的身世,涅槃时的相好,劝众生“当勤系念,念文殊像,念文殊像法”,见文殊身相的功德。经上也说:“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11),显然是“观经”的一类。以上六部,是释迦牟尼即毗卢遮那佛、(12)阿弥陀佛——二佛;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药王、药上、虚空藏——八大菩萨的观法。不同佛菩萨的不同修法,正不断的发展起来。
念佛、念菩萨,能净除罪业,得生净土,得陀罗尼,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重要行门。这一修行,与“易行道”的佛前忏悔,关系极深。易行的“三品法门”,是一般的,昼夜六时的经常修持,而在念佛与菩萨的观想中,是不断的为修行而忏悔。修持中的不断忏悔,是与罪业观有关的,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诸佛世尊……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13)?《宝积经》的《发胜志乐会》说:“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14)。《善住意天子会》说:禅定中,“自见往昔所行恶业,……深生忧悔,常不离心,于其深法不能证入”。(15)。《谤佛经》说:“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被往世恶业障故”(16)。这样,众生之所以不能见佛,不能得陀罗尼,不能修行,不能证入,一切都是过去生中的罪业在障碍了。也就因为这样,在念佛、念菩萨的观行过程中,不断的忏悔,才能不断的向上进修,如《观佛三昧海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叙说得最为明白。《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也就扼要地说:“净除业障、报障、烦恼障。速得除灭,于现在身修诸三昧,念念之中见佛色身,终不忘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随意往生他方净土”(17)。《观虚空藏菩萨经》,就是以念佛忏悔为主的观行。早期传出的大乘经,如《小品般若》,二十四愿本的《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等,还没有重视过去生罪业的忏悔。《金刚般若经》已说持经而“先世罪业则为消灭”(18);《观无量寿佛经》就一再说到:消除多少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19)念佛、念法(持经)、念僧(菩萨),与“三品法门”的忏悔相关联而发展起来。念佛主要是观想念佛,忏悔也就是古德所说的“取相忏”。《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六根清净功德,是由于“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没有说忏懈。依《法华经》而有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六根忏悔法,得六根清净。所说的忏悔,是念法的忏悔,如说:“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若有忏悔恶不善业,但当读诵大乘经典”(20)。所以忏悔六根,是:“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21),也就是古德所说的“实相忏”。
念佛(菩萨)见佛,称为念佛三昧。依《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四五·一三四中)说:
“见佛三昧有三种: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三者,学习念佛,或以(已)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
三类见佛人中,一、是依禅得五通的。二、是常修念佛,没有神通而能见佛,这应该是离欲得定的。三、初学念佛,或已离欲,或没有离欲,也能见佛。三类都名为“念佛三昧”,而浅深大有差别。依此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说:“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即“离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22)。不入三昧,专心修习,心心相次,这是定前的“一心不乱”的境界;这就能见佛、菩萨,当然这是低层次的。一心诵持到心不散乱,如隋智顗的“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见共(慧)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23)。《法华经》所说的六根清净,是受持、读诵等“法师”的功德。父母所生的眼耳,能见闻障(如铁围山等障)外的佛与净土,与智顗所得的境地相当。《般舟三昧经》说:“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醒时)不见,于梦中见之。”这也是“不持天限彻视,不持天耳彻听”的。(24)《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说:“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25),那是深一层次了。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〇下至三四六中)。
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一中)。
③《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三上、中、三四六上)。
④《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九·六一上至下)。
⑤《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八九下至三九四中)。
⑥《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下至三〇〇下)。
⑦《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大正二〇·六六〇下至六六六上)。
⑧《虚空藏菩萨经》(大正一三·六五一下至六五六上)。
⑨《观虚空藏菩萨经》(大正一三·六七七中至六七八上)。
⑩《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正一四·四一八中至四二〇下)。
(11)《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一四·四八〇中至四八一中)。
(12)《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九二下)。
(13)《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九〇下)。
(14)《大宝积经》(二五)《发胜志乐会》(大正一一·五一九下)。
(15)《大宝积经》(三六)《善住意天子会》(大正一一·五九〇中)。
(16)《谤佛经》(大正一七·八七六下)。
(17)《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大正二〇·六六一中)。
(1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五〇下)。
(19)《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二四三上)等。
(20)《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九〇中、三九三上)。
(21)《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九三中)。
(22)《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八九下)。
(23)《续高僧传》卷一七(大正五〇·五六四中)。
(24)《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〇五上)。
(25)《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九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