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 三、修定的四种功德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心性本净”,是从修定——修心的譬喻来的。在佛法开展中,虽已转而为义理的重要论题,但与定,与修行——瑜伽者,始终是有深切关系的,所以要略说修定。为什么要修定,修定有什么功德?经论中说:有“四修定”:一、为了“现法乐”(住);二、为了“胜知见”;三、为了“分别慧”;四、为了“漏永尽”。为了得到这四种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禅定。
    一、为得“现法乐”:现法是现生(不是来生)的。修习禅定的,能得到现生的安乐,这不是一般欲界所有的喜乐。如修得初禅的,能得“离(欲所)生喜乐”;修得二禅的,能得“定生喜乐”;修得三禅的,能得“离喜妙乐”;修得四禅的,能得“舍念清净”。四禅虽没有说到乐,而所得的“寂静乐”,是胜过三禅的。禅心与轻安相应,能引发身心的安和、调柔、自在。明净的禅心与轻安相应,为欲界人类所从来没有的;对照于人世间的粗重憔恼,禅定中的“现法乐”,成为修行者的理想之一。不但一般修得禅定的俗人,就是得禅定的圣者,也有时常安住禅定而得“现法乐住”的。从初禅到四禅的“现法乐”,不但是心的明净、轻安,身体也随定而得轻安,所以经上说:“身轻安、心轻安。”禅是身心相关的,所以佛说四禅,立“禅枝”功德;如再向上进修,四无色定是纯心理的,所以就不立“禅枝”(也不说是现法乐住)了。四禅的“现法乐”,与身体——生理有关,所以如修行而偏重于禅乐,那就不是多在身体上着力,就是(即使是圣者)不问人间,而在禅定中自得其乐(被一般人指为自了汉)。
    二、为得“胜知见”:得胜知见,又可分三类:一、修光明想:这本是对治惛睡所修的。睡眠是暗昧的,惛睡中每每梦想颠倒;睡眠重的,到了起身时刻,还是惛睡不觉。修光明想的,多多修习,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不会乱梦颠倒,也会应时醒觉,起来精勤修行,如“觉寤瑜伽”所说(大正三〇·四一三上至中)。在修定中,如修光明想,能依光明相而见天(神)的形色,与天共会、谈论,进而知道天的姓名,苦乐,食,及天的寿命等,如《中阿含》(七三)《天经》(大正一·五三九中至五四〇下),《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四一至二四六)所说。《中阿含》(七九)《有胜天经》所说,能生光天、净天、遍净的,也是由于“意解作光明(天,也是光明的意思)想成就游”(大正一·五五〇中至五五一下、南传一一下·一八三至一九〇)。这样,修光明想成就的,能见天人,生于光天、净天。二、修净想,也就是“净观”:为了对治贪著物欲,释尊教出家弟子修不净念,也就是不净想、不净观。观想尸身的青瘀、脓烂,……枯骨离散;如修习成就,开目闭目,到处是青瘀、脓烂,……枯骨离散。贪欲心是降伏了,但不免引起厌世的副作用。“律藏”中一致说到,由于修不净观,比丘们纷纷自杀。释尊这才教比丘们修持息念,也就是“安般”,“数息观”。不过,不净观有相当的对治作用,所以没有废弃,只是从不净观而转化为净观。依白骨而观明净,如珂如雪,见“白骨流光”,照彻内外。这样,依不净而转为清净,开展出清净的观法,如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中的清净色相观。八解脱的前二解脱,是不净观,第三“净解脱身作证”是净观。八胜处的前四胜处,是不净观;后四胜处——内无色相外观色青,黄,赤,白,是净观。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地遍处,水,火,风,青,黄,赤,白遍处,都是净观。如地遍处是观大地的平正净洁,没有山陵溪流;清净平坦,一望无际的大地,于定心中现前。水,火,风,也都是清净的。观青色如金精山,黄色如瞻婆花,赤色如赤莲花,白色如白雪,都是清净光显的。净观是观外色的清净,近于清净的器世间。光明想与净色的观想,是胜解作意——假想观,而不是真实观。是对于定心的增强,烦恼的对治,而不是引向解脱的胜义观慧。如专在色相——有情(佛也在内)与国土作观,定境中的禅心明净,色相庄严,与禅定的“现法乐”相结合,不但远离解脱,更可能与见神见鬼的低级信仰合流。三、发神通: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修得第四禅的,依方便能引发五通,这是超越常情的知见。如天眼通,能见近处的,也能见非常辽远地区的事物(因定力的浅深,所见也有近远不同);能见一般所见的,也能见一般不能见的微细物质;能见物体的外表,更能透视而见到物体内部的情况;能见前面的,也能见后方的;能在光明中见,也能在黑暗中见,这由于一般是依光明想为方便而引发天眼的。天耳通能闻远处及微弱的声音;他心通能知他人内心的意念;宿命通能知自己与他人的宿世事(知未来事,是天眼通,但未来是不定法,所以一般是不能绝对正确的)。神境通有“能到”(往来无碍,一念就到)与“转变”——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诸物的转变。以上所说的光明想,净观,五通,都是依禅定而起的“胜知见”,在宗教界,一般人听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在佛法中,这不是能得解脱道的主体,没有这些,也一样的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所以,如偏重于求得“胜知见”,那就意味著纯正佛法的低落!
    三、为得“分别慧”:修学禅慧的,依佛法说,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如穿衣时知道自己在穿衣。乞食时知道自己在乞食,行路时知道在行路,谈话时知道在谈话,起善念知道是善念,起不善念知道是不善念,受时知道是受,觉想时知道是觉想。平时心宁静明了,那进修禅慧,也就会顺利而容易达到了(这所以说“依戒得定”)。人类的知识是外向的,特别是现代,科学进步得非常高;生理组织,心理作用,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就是不能知道自己。在语默动静中,做事,研究,欢笑或忿怒中,都不能知道自己。等到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做错)已经迟了;有些连自己说过做过也都忘了。《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说到:要修入“大人禅”的,应怎样的观察思惟,才能知已断五盖而入禅;才能知五取蕴等而修三十七道品,为明与解脱的证得而精进(南传一一下·四二六至四三二、大正二·五七中)。深入禅定而定心明净的,出定以后,有定力的余势相随,似乎在定中一样,这才能语默动静,往来出入,触处历历分明,不妨说语默动静都是禅了。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在初学进修中,这就是“守护根门”,“饮食知量”,“觉寤瑜伽”,“正知而住”的“正知而住”了,如《瑜伽论》(大正三〇·四一四上至四一七上)说。
    四、为得“漏永尽”;漏是烦恼,有二漏,三漏,四漏等安立,这里是一切烦恼的通称。生死的根源是烦恼,所以只有净除一切烦恼,才能证无学,得究竟的解脱。定力也能伏断烦恼,却不能根除烦恼,“诸漏永尽”,是要依智慧的。观一切行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我所,无我无我所就是空。经上说:“空于贪,空于瞋,空于痴。”契空(无相、无愿)而净除一切烦恼,才能得涅槃解脱。无常、无我我所——空慧,要依定而发,所以说:“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虽然有的慧解脱阿罗汉,是不得四根本定的,但也要依近分定(或名“未到定”),才能发慧而断烦恼。所以修定——修心,对转迷启悟,从凡入圣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方便。
    四修定中,前二是通于世间的,外道也能修得;如佛弟子依慧而得解脱,那前二也是佛弟子修得的方便。不过,如偏重前二行,不免有俗化与神化的可能!四修定行,如《增支部》(南传一八·八〇至八一),《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大正二六·三九五下),《成实论》(大正三二·三三五下至三三六上),《瑜伽师地论》(大正三〇·三三九上)等说。
    顺便要说到的,修定——三摩地与修心,含义相同,三摩地与心,成为一切定的通称。在“佛法”中,定有种种名字,如一、禅那——禅,译义为“静虑”。二、三摩地,译义为“等持”;三、三摩钵底,译义为“等至”;四、三摩呬多,译义为“等引”,这三名,古人每泛译为“定”。三摩地古译为三昧,但在“密续”中,三昧大抵是三昧耶的简译,这是不可混杂的。五、(善)心一境性,称定为心,是依此心一境性而来的。六、八胜处的胜处;七、八解脱的解脱;八、十遍处的遍处;九、四无量的无量,都是定学。论定学,不外乎九次第定——四禅,四无色定,灭尽定,而“佛法”重在禅,释尊就是依第四禅而成佛,依第四禅而后涅槃的。因为在定学中,禅是身心调和,四禅以上是偏重于心的;禅是寂静与明虑最适中的,初禅以前心不寂静,四禅以上心不明了(一直到似乎有心又似乎无心的境地)。在“佛法”中,禅是殊胜的,三摩地是泛通一般的。所以在定学的类别中,如“有寻有伺”等三三摩地;“空、无相、无愿”三三摩地;电光喻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都是通称为三摩地的。也就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菩萨所修的定,如般舟三昧等,或依修法,或依定心功德,或约譬说,成立更多的三摩地,如《般若经》的百八三昧等。修得三摩地,有止也有观。说到观,有世俗的事相观(如观五蕴),假想观(如观不净);胜义观《如观空无我》,所以三摩地一词,含义极广。这些,对于定学的理解,是不可不知,不可误解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