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清凉寺,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上塔坡村北凤栖塬畔,距古城西安约10公里。南接樊川,北与雁塔毗连,气势雄伟,视野开阔。既濒临繁华闹市,交通便利,又相对独立,清幽安静。附近曾有唐时何将军山林,有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陕西支部创始人井勿幕墓,台湾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之墓园也在此处,可谓风水宝地。该寺不仅是长安佛教著名古刹,又是旅游的好去处。寺以地处清凉山而得名。

    2005年5月1日,连战一行从台湾来到大陆,举行了世人瞩目的海峡两岸“破冰之旅”,并亲临清凉寺,祭拜了与清凉寺一墙之隔的祖母灵墓。之后到清凉寺上香,并题词“佛法无边——清凉寺”,使清凉寺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

    清凉寺始建于隋,唐宋相沿,辄多修葺。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清凉寺,在城南二十里。塔坡村北,金大定二年建,明嘉靖二十八年重修,有记——在丰镐村碑记云:隋真寂寺,唐改建崇福寺,洪武中改今额(按宋志真寂寺在义宁坊,开皇二年高颖舍宅立,武德二年改化度寺,大中六年改崇福寺,与碑记异)”。又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原清凉寺玉雕弥勒佛像(这尊佛像高近二米,系蓝田黄花玉石雕刻,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交足趺坐,光耀晶莹,整体比例匀称,雕工极其精致)经文物部门鉴定,属隋代风格的典型精品。隋至现在约1370多年,金至今760多年,二者相差600余年。《长安县志》:“清凉寺,金大定二年建修”,是否系重建或重修,还可考虑,故清凉寺初创的准确年代一时难以肯定,需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清凉寺属十方丛林(丛林,佛教名词。指佛教多数僧众聚居的寺院。意为众僧和合共住一处,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故名。并非有人曲解为植被茂盛之意——笔者注)。当初松柏环抱,竹林幽静,佛事鼎盛,信众云集,殿堂庄严,规模可观。据说,唐时曾一度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弘化的重要道场。金大定二年(1162)僧法演法师主持重修、扩建,金世宗赐额“清凉院”。明嘉靖二十八年再度修葺。民国二十三年(1934)智朗法师驻锡清凉寺,制“古清凉寺”青石门额(今存寺内)。说明此时寺有过修缮。1944年,国民党长安县政府对所有土地村庄进行测绘,制有《地基图》,据图志:清凉寺原有土地80余亩,其中建筑面积15亩余,分为南北二院,南院有山门房三间,大雄宝殿五间,两旁各有廊房三间;北院建筑均系安间房,南北各三间,后边坐东向西又有七间,最后依崖有窑洞七孔。大车、牛、马、农具齐全。该寺还住过不少名僧,如金时的法演法师,清末民初的惠通和尚,民国时的智朗和尚等。牛头寺的果林法师过去也常去该寺参佛。解放前后,显良、普照、广禅等法师在此常住。后被县法院、供销合作干部轮训班以及上塔坡初级小学先后占用。再后因建上塔坡小学,该寺殿房全被拆毁,原有土地由上塔坡村民耕种。

    为落实宗教政策,发展旅游事业,刚香尼师发心修复清凉寺,到处奔走,多次申请,于199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清凉寺原址范围内,无偿划拨16亩土地,作为恢复清凉寺的建设用地,并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清凉寺于1997年动工重建,先在院南修建水泥结构平房10间,后又在对面建成10间同类型的房,又建厨房四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雄宝殿的建设迟迟不能如愿。

    住持年老,后继有人。2006年原住持刚香法师退位,由传恒法师接替住持,性觉法师出任监院。三位法师同心协力,重振宗风,恢复古刹。为了满足四众过宗教生活的需求,在寺后塬上又扩大了25亩土地,围墙全用砖砌,并建成山门房三间,门额上书有赵朴初题的“清凉寺”三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写有楹联:万木垂荫三类云集得清凉,千佛光照九界蒙恩出苦轮。

    在大雄宝殿未建成之前,还构建临时大殿五间,寮房七间,殿内供有“西方三圣”,佛像庄严,经书拜垫陈设有序。    

    现在,清凉寺已制定了详细的恢复建设规划,采用明确中心轴基本对称的格局,按功能不同分为五个区域,包括礼佛区、僧众活动区、居士活动区、佛学苑、闭关院等,风格为仿唐式古建筑。

    清凉寺拟建成一所学修一体化的十方丛林,既是研习佛法,明宗演教的大学,又是提升生命品质的训练场;既是了生脱死的清修地,又是推行人间佛教,慈悲济世的大舞台。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抓软件建设,以软件带动硬件。根据寺院功能的需要进行总体规划,逐步实施。

    修复后的清凉寺,将是一座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园林式寺院,又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文化园地,它将为树立正法幢、续佛慧命发挥其作用,又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将给樊川北端风景增添新的光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