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西山寺,又名中海西山寺,在长安区王寺街道办黄堆村与七渠村之间,东接阿房宫遗址,西临沣河,南近斗门镇,北邻咸阳市。寺前有一清泉与莲花圣女因缘殊胜,故名圣女泉,俗称黄堆潭。圣女者,观世音菩萨之化身也,是以灵迹可徵矣。其潭水面约十亩,昔时,色绿清澈,四季不涸。其寺历史悠久,负有盛名。据嘉庆《长安县志》卷二十三载:“西山寺,在西乡黄堆潭,去城三十五里,山门外有圣女泉即今黄堆潭也。”即指此。

    相传,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时,从长安城出发,第一站便是此地,在潭中给马饮过水,并歇宿一晚。玄奘视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取经回到长安后,奏于朝廷,修建了这座寺院,称“中海西山寺”。朝廷曾赐御棍36条,以护寺院。据七渠村曾在解放前黄堆小学任校长的林凤详老人回忆,解放前寺院内还存有红御棍十多条。

    玄奘于贞观三年(629)西行取经,历时17载,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故传,西山寺创建于贞观二十年(646),从时间、情理上讲,都是可能的。昔时,寺院法事久盛不衰,香火不绝如缕。至清同治初年(1862)仍占地120亩,有南井、北井,浇地所用;有大佛殿七间,大雄宝殿五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寺东南角有13层佛塔一座;牲畜、车辆、碾磨、农具俱全。同治三年(1864)寺遭兵燹,殿宇全毁。民国时期,又修复大佛殿五间,山门房三间,斋堂两间,库房三间。据祖居腊家村退休教师宋文博、黄堆村退休干部周恩济回忆:解放前,他们在黄堆小学(黄堆小学校址即西山寺)上学时,亲眼见到的大佛殿,七檩六椽,红柱碧檐,其庄严宏伟,在西安城西还是少见的。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每个约三吨重,两个石门礅有半人高,寺院还有大铁钟、碑石等文物。解放后,佛像被砸毁,后又将大佛殿和山门房拆掉,迁建了社办中学。西山寺昔时住过的名僧有常来、圣通、广信等法师。

    1983年,长安县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决定重建西山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省市佛协名誉会长、兴教寺方丈常明法师应佛教四众请求,欣然承接重建大任。起初由释演根住持,黄堆、七渠两村协力,对寺院进行修复。常明法师从寺院归还僧人到支持寺院资金多次奔走,筑围墙,建殿堂,购果园,花去人民币拾多万元。后来欣然舍衣钵之资,倾毕生化缘所得,复又努力奔走,多方筹集资金,于2003年吉月运斤兴工,重建古寺,至2007年初功告成。新寺占地40余亩,宽115米,长235米,东西向成矩形,山门西开,中轴线上及两侧新建有山门殿、钟鼓楼各一座,歇山顶廊庑式天王殿三间,内供弥勒、韦驮及四天王像,重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弟子各二人金像九尊,左右硬山式配殿各二层七间,左右偏殿各五间,分别供奉观音、地藏二菩萨及弟子像。此外,还有斋堂、客堂等,总建筑面积达3500余平方米,耗资上千万元。成往坏空,空而复成,昔日之荒墟,如今已是巍楼拔地,雕梁画栋,金像含辉,慧光满院,崭新佛国,犹如祗园灵鹫,峥嵘堂殿,一似琳宫象阙。重建期间,常明老法师不辞耄耋之年,频临现场,视察督工,筹划指挥,真可谓不惮劬劳,呕心沥血矣。广大僧俗深为老法师之诚心、热心、决心所感动。弟子宽济奉师驱策、购材鸠工,自始至终勤劳奔走,不辱使命,其诚亦可嘉也。寺成之后,又铸洪钟一口,铜质,重3000斤,口径1.5米,高2米,耗资八万。有常住僧团,经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西山寺的僧众,按照中国佛教协会提出的“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精神,还自种子十多亩地,务有苹果园,每年可收获粮食万余斤以自给。

    黄堆潭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传奇:在周纣交战时,有一位神仙从终南山向此射了一箭,人们拔它不出,从西方来了一位莲花道人,顺手将箭拔出,水冒冲天,便成了一个大水潭,故名黄堆潭;又用舌尖点了一下,水中长出一朵大莲花;箭上的土刨在一旁,成了一个大土堆,故名黄堆村。潭中生出的大莲花,颜色洁白,四季盛开,后来,莲花被喇嘛盗走。这虽系民间传奇,但时经千百年,潭水依然如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