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系以蕴空常忠和尚入室真子无明慧经,于宗风寥绝之时,触心荆棘,重兴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寿昌寺,高悬定钟、大启炉簿、全提直指、盛开法筵而得名。其嗣法弟子博山元来、湛灵元镜、永觉元贤等人,蒙付嘱后各各扬化一方,又分别开出博山、东苑、鼓山三个支系法脉,延衍盛化于江南大地。
无明禅师(1548—1618年),讳慧经,江西抚州崇仁人,俗姓斐。自幼颖异,智种夙彰。9岁入乡校,问其师:“浩然之气是个甚么?”①塾师无以应。21岁,闻蕴空常忠禅师佩小山宗书和尚密印,隐于廪山,遂踊跃往依,恳求出家授戒。蕴空常忠禅师诫曰:“出家须出五蕴家,且待此事明著,尚不为迟。皈戒须皈自心法,岂必三坛为能圆!你知十六沙弥继灯成佛么?出家如此,是真丈夫!”②慧经唯唯。执侍三载,柔退缄默,喜怒不形。因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句偈有疑,刻意参究。一日,见傅大士颂“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顿觉身心洒落。继又披寻梵典,默符心得。又一日,与诸同参讨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义,滔滔不绝。蕴空常忠禅师闻后笑道:“宗眼不明,非为究竟。”慧经大惊,急问:“如何是宗眼?”③蕴空常忠禅师振衣而起。慧经心下大疑,阅《五灯会元》,见诸祖悟门,茫然自失。思前所得,总皆不是。复举前话请益,蕴空常忠禅师只令其自看去。自是愈增迷闷,昼夜兀兀然,如入无人之境。历八个月,稍有省入。遂辞师,登林峦幽险、虎豹纵横、人迹罕至之峨峰,指树为家,发誓“不发明大事,决不下此山!”④苦参三年,定力大进。一日阅《传灯录》,至僧问兴善惟宽和尚“如何是道?”兴善惟宽和尚答曰:“大好山。”慧经罔知所以,当下生起大疑情,日夜提撕,至忘寝食。后因搬巨石而触机大悟,如梦初醒,信口占偈一首:“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⑤急走廪山,蕴空常忠禅师为之印可,并嘱道:“悟则不无,更要受用得着。若受用不着,只用个汞银禅也。”⑥
落发受具后,慧经复还峨峰,孑然独居,涧饮木食,发愤正修。影不出山,达24年之久。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无明慧经禅师应请重兴宝方寺,“日益增精进力,凡作务必以身先,形枯骨玄,不厌其劳。不数年,百堵维新,开田若干,佛殿三门堂厨毕具。四方衲子闻风而至者,日渐集。”⑦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无明慧经禅师以未遍参为憾,遂荷锡远游,登匡庐,历荆襄,北走中原,东游两浙,上五台,入燕都,遍历讲肆宗席,叩谒莲池、瑞峰、达观等当世硕德门庭,宾主相得,名布丛林。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无明慧经禅师返回宝方寺,以博山元来为首座,开堂说法。师资雅合,玄唱玄提。四方衲子闻风云集,常至数千指。三十七年(1609年)春,迁主寿昌寺。该寺曾是西竺本来禅师之道场,此时,却是荆榛满目,仅剩败屋数椽而已。无明慧经禅师莅寺后,一如住持宝方之时,不攀外援,不发化生,随缘任用,昼则率众凿石开田,躬自耕作,夜则单提祖令,横扫异踪。数载之间,重建一新,丛林所宜,纤悉毕具。庄严伟丽,甲于江右。又建别庵下院二十余所,法筵盛开。
无明慧经禅师法眼圆明,机辩自在,操履高洁,古风习习,“七旬尚混劳侣,耕凿不息。丈室萧然,惟作具而已。”⑧时人多尊称其为“寿昌古佛”。缙绅士庶,翕然皈仰。益王闻其道风,大加褒美,屡屡遣使赍香修敬。无明慧经禅师漠然不答。知客僧惧丛林所系,请其稍循时宜,无明慧经禅师正色道:“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为佛儿孙,而违佛制,是叛佛也。吾岂作叛佛之人哉!”⑨
朱元璋三分天下寺院及僧伽后,瑜伽显密法事大行其道。星转斗移,流弊日增。在复建殿宇禅坊之际,有僧人提出引修忏佛事于山中。无明慧经禅师怒斥道:“汝邀一时之利,开晚近流弊之端,使禅坊流为应院,岂非巨罪之魁也!”⑩自是,规绳不整而自肃。洞上一宗,勃然中兴。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二月七日晚,无明慧经禅师自田中归,忽对众人道:“老僧自此不复砌石矣。”除夕上堂,诫语谆谆:“今年只有兹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曾亲磕着,切须痛下死工夫。”末后又道:“此是老僧最后分付一着,大众切宜珍重!”新年正月初三日示微疾,遂绝食,并告大众:“老僧非病,会当行矣。”七日,遗嘱博山元来。十四日,书别远近道俗。十六日,作举火偈。十七日,索笔大书:“今日分明指示。”(11)掷笔端坐而逝。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四。荼毗顶骨、牙齿不坏。嗣法弟子博山元来、湛灵元镜、閴然元谧、永觉元贤,均为明末曹洞宗著名硕德。
博山禅师(1575—1630年),讳元来,一讳大舣,字无异,安徽舒城人,俗姓沙。16岁游金陵,过瓦官寺听雪浪法师讲《妙法莲华经》,自信佛法不从人得。继礼五台静庵通和尚剃染,受教习天台止观。精究五年,南还欲参无明慧经和尚;及见无明慧经荷锄戴笠,状似农夫,心生疑虑,遂走福建光泽,入白云蜂诛茅以居,仍修空观三年。继以心得著书寄呈无明慧经和尚,后者复信,谓其非第一义。元来爽然自失,尽毁书稿,矢志宗乘。因苦究“船子藏身”语,恍然有得,急走宝方寺见无明慧经和尚。然尽呈伎俩,不得一颔,于是发愤再参。一日,闻护法神像倒地,不觉心开。又别居宗乘堂两年,夜不倒单,肋不沾席。后因见人上树,触机大悟。蒙印可后,受命首众,继至信州鹅湖圆戒。
万历三十年(1602年),已臻正偏妙挟、圆顿双销的博山元来禅师应丰邑(今江西广丰)缙绅坚请,出世博山能仁寺,辟草建刹,持重端严,笃行古德之风。继而,又历主建州董岩、大仰宝林、鼓山涌泉、金陵天界诸刹法席。后复还博山,广转法轮,大阐宗风。参徒沸集,缙绅景附。
崇祯三年(1630年)秋,博山元来禅师遗诫弟子毕,悠然坐脱。有《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无异元来禅师广录》三十五卷行世。
湛灵禅师(1577—1630年),讳元镜,字晦台,别号“镜如”,福建建阳人,俗姓冯。自幼颖拔英俊,成年后折节向佛。28岁,从虎啸岩丽空和尚剃染,深究《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因对“知见无见”之旨稍有省入,遂谒无明慧经和尚,请求决择。无明慧经和尚痛呵为“堕大险坑汉!”(12)元镜惊悸万分,于是不分昼夜地奋志参究。一日,阅《维摩诘所说经》,至“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豁然开朗。继解行不相应,又起诸疑,发愤再参,并精研《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至“清净慧章”,一切疑碍,顿时冰消瓦解。遂往寿昌寺,呈偈求印证:“识破不值半文钱,可怜摸索许多年;宗流尽是欺心汉,说甚西来别有传!”(13)无明慧经和尚反复勘验,付予正印,并嘱其必须深隐正修,不可强出为人。元镜拜谢而退,悠悠瓢笠,剥啄诸方。
博山元来禅师莅大仰宝林寺法席后,湛灵元镜禅师特地叩席探访,相互酬酢,一时传为禅林佳话。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湛灵元镜禅师迁至建州书林东苑住静。泰昌元年(1620年)冬,应信众坚请,开法一枝庵,道筵极盛。不久谢院事,归隐武夷山,于最孤绝之石屏岩上结茅而居;复杖策至绝险处兀坐。间有闻风参求者,拨草寻见后问:“和尚在这里作甚么?”湛灵元镜禅师招手道:“你上来,我与你说。”(14)来者无不望崖而退。
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十三日,湛灵元镜禅师忽示疾。时有二行者在侧,湛灵元镜禅师手指岩下吩咐道:“此处可以埋我。”行者问:“设使死了埋了,又作么生分发?”湛灵元镜禅师哈哈大笑:“恰好也!”(15)再问时,已蜕然示寂,世寿五十四,僧腊二十六。有《晦台元镜禅师语录》一卷、《山居诗集》一卷行世。
閴然禅师(1579—1649年),讳元谧,字见如,建昌府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俗姓胡(《续灯存稿》误作“南昌正氏子”)。自幼不喜理学,惟乐恬静。21岁,随父至宝方寺谒无明慧经和尚,闻其开示,眷恋不忍离去。浃月再至,求剃度,无明慧经和尚以其双亲不同意为由婉拒。元谧于是走抚州,礼金山寺明铠法师祝发。翌年,回宝方寺,充火头。父母仍恋恋不舍,元谧痛割之:“恩爱不断,生死不断,亲恩将焉而酬!”(16)父母自此不再劝其还俗。
一日,无明慧经和尚与诸弟子论“世尊良久”公案。元谧近前问“是何道理?”同参道:“这个无你分。”元谧甚急:“人人有分底,为什么某甲独无?”无明慧经和尚以言相激:“你既有分,为甚求人?”(17)元谧无对。于是昼夜力参,即使穿衣吃饭时,也无一念走作间断,以致五脏火攻,鼻唇焦烂。历经半载,恍然有省,颇如暗室得灯。
继而,以慈母深恩无以回报,就教于师尊。无明慧经和尚令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并告以:一旦彻悟,不仅现世父母之恩,而且历劫父母之恩,无不普报。自此,元谧日应诸务,夜则坐立,孜孜参究“本来面目”。经一月,因推磨失手撞磨盘,忽然有省,呈偈一首:“本来面目不须寻,一点灵明亘古今,要识生前端的句,巾珍彬真欣瞵仁。”无明慧经和尚诘曰:“前三句即不问,后一句意作么生?”元谧对以:“不可雪上更加霜也。”(18)不久,坐菜园深入大定,至五更,闻蛙鸣,廓然大彻,顿证森罗万象尽是自己一段光明。
蒙印可后,元谧自认福轻慧浅,恐辱宗门,诉于师尊:“某根器下劣,幸遇和尚,得离苦海,犹恐宿习难以屏除”,因此请求“终身居学地,生生不离善知识。”自是二十余年,潜行密用,陶镕余习。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閴然元谧禅师朝礼五台,杖策入京,南下金陵,会诸耆宿,切磋砥砺。继隐福建建宁,上上升进。后因居士黄端伯及众护法再三迎请,继席寿昌寺,前后主法二十余年,大阐曹洞宗旨。晚年,宝方寺遭回禄之灾,閴然元谧禅师前往主持重建。又复兴新城龙湖禅寺,不岁完成。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茶毗舍利如银雪。有《见如谧禅师语录》一卷行世。
永觉禅师(1578—1657年),讳元贤,福建建阳人,俗姓蔡。幼嗜周、程、张、朱之学,志操高迈。25岁,居山寺读书,闻僧诵《妙法莲华经》偈“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欢喜异常,遂从同邑赵豫斋居士受学《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三经。翌年,无明慧经和尚开法董岩,元贤往谒,呈己所解。无明慧经和尚诲示:生死大事,不可以意解,唯有力参,方能相契;并勉其参“乾屎橛”话。元贤遵嘱力参。一日,因僧举“南泉斩猫”公案,有省呈颂。无明慧经和尚复诫曰:参学之士,切切“不可于一机一境上取则,须是百匝千重,垂手直过,尚当遇人。所谓身虽已在青霄外,犹更将身入众藏。是参学眼也。”(19)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父母相继谢世。元贤葬亲事毕,毅然离家,投寿昌寺落发。一日,无明慧经和尚自田中归,元贤上前请问:“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无明慧经和尚振衣而立。元贤又问:“只此更别有?”无明慧经和尚拂衣便行。元贤当下豁然,如释重负。随后,入方丈礼拜。不及开口,无明慧经和尚连打三棒:“向后不得草草!”(20)翌年,无明慧经和尚迁化,元贤从师兄博山元来圆具大戒。继而,留居香炉峰三载,时常与师兄商榷玄奥,往来酬酢,当仁不让。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元贤返闽回建阳。舟过剑津,闻同行僧诵《妙法莲华经·神力品》“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偏至十方诸佛世界”,廓然大悟,彻见无明慧经和尚用处。随口占喝一首:“金鸡啄破碧琉璃,万歇千休只自知;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21)随后至瓯宁金仙庵闭关三年,深入大藏。复隐建安荷山,著《建州弘释录》。又会通儒释,作《寱言》。崇祯五年(1632年),谒入闽弘法的闻谷广印禅师于南平宝善庵,一见投合,相遇恨晚。后者对其所作《诸祖道影赞》称赏不已,并传莲池大师所授戒本。
崇祯七年(1634年),永觉元贤禅师应闽中善信坚请,出住福州鼓山涌泉寺。八年(1635年)冬,迁泉州开元寺,开堂结制,四众云集。十年(1637年),因吊唁闻谷广印禅师而赴杭州真寂院,当地信众合请继席住持。十三年(1640年):于余杭西舍创构翠云庵。十四年(1641年)春,迁主婺州普明寺。同年秋返闽,居宝善庵。翌年赴泉州开元寺结制,继归鼓山,整建殿宇山门堂寮塔院,大阐洞上宗风。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开堂近三十年、从未轻许学子的永觉元贤禅师,举衣拂付上首弟子为霖道霈,嘱以大事。十月七日,泊然示寂。
永觉元贤禅师立身如山岳,操行若冰霜。登堂说法,机辩纵横;卫道捄世,即白刃当前亦不少挫。鉴于当时宗门的种种流弊,他严格要求会下衲子,必须真参实悟,断断不可沉湎于知解杂毒。生平一言一行,皆斩钉截铁,无一毫涂饰。晚年遭逢乱世,兵革之余,尸横遍野;永觉元贤禅师不避腥秽,广为超度。仅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年(1654年)两年,就收葬无主遗骸三千余具。十二年(1655年)春,兴化、福清、长乐一带再罹兵变,灾民纷纷流入福州,困苦万状。永觉元贤禅师又率徒设粥赈济,并为死者具棺安葬,凡二千余人。
永觉元贤禅师一生四坐道场,言满天下,著作等身,著名者有《建州弘释录》、《净慈要语》、《禅余内集》、《禅余外集》、《金刚略疏》、《法华私记》、《楞严翼解》、《楞严略疏》、《四分戒本约义》、《律学发轫》、《洞上古辙》、《寱言》、《续寱言》、《补灯录》、《继灯录》、《般若心经指掌》等。
① [清]聂先:《续指月录》卷二十,见《卐续藏》第143册,第1033页。
②③ [清]聂先:《续指月录》卷十八,见《卐续藏》第143册,第1002页。
④⑤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八《新城寿昌无明经禅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03页。
⑥ [清]聂先:《续指月录》卷十八,见《卐续藏》第143册,第1002页。
⑦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八《新城寿昌无明经禅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03页。
⑧ [清]聂先:《续指月录》卷二十,见《卐续藏》第143册,第1035页。
⑨⑩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89页。
(11) [清]聂先:《续指月录》卷二十,见《卐续藏》第143册,第1035—1036页。
(12)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32页。
(13)(14)(15)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32页。
(16)(17)(18)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32、333页。
(19)(20)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33页。
(21)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