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门懿范·曹洞宗/三、云门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云门系创始人湛然圆澄禅师,令誉与无明慧经禅师相若。从慈舟方念和尚获洞宗衣钵后,湛然圆澄禅师握大机转大用,于云门显圣寺鼓棹扬帆,萃从上诸祖秘奥家法,而运之指顾间,智与行到,行与智符。数十年间,得其心要者,不下百人。嗣后递代相承,蔚成云门一系。

    湛然禅师(1561—1626年),讳圆澄,别号“散木道人”,浙江绍兴人,俗姓夏。20岁出家,初投玉峰,儆励昼夕,期悟大事。次谒隐峰,后者示其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但参“念佛是谁”公案。圆澄力参三昼夜,恍然有所入。22岁从天荒山妙峰和尚剃落,咨决心要,肋不沾席,通宵参究,复行种种难行苦行。继至云栖,从莲池大师受具足戒。返回后,于宝林寺闭关三年。一日,关中忆及乾峰和尚“举一不得举二”话,蓦然发明,大通玄旨:“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元无是与非;雪曲调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齐。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元迷。”①自此,窠臼脱落,于诸公案,一切了了。出关后又精进多年,性根洞朗,言语契机,于诸经旨,玄会彻微。

    慈舟方念和尚朝礼普陀山回,憩绍兴大善寺。圆澄以所悟求证。慈舟方念和尚问:“止风涂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沧海遥时如何?”圆澄对曰:“月穿潭底破,波斯不展眉。”慈舟方念和尚复举洞上宗旨,逐一相诘。圆澄随问而答,最后呈偈:

    五位君臣切要知,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惯弄无针线,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霭霭,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不觉天然得帝畿。

    慈舟方念和尚惊叹宗门有人:“语句绵密,不落终始,真当家种草也!”遂欣然为之印可:“汝向后开两片唇皮,截断天下人舌头有分在。”复授付法偈:“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时,大地为甘露。咄!五乳峰头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②

    不久,应太史陶石篑、太学张濬元等士大夫之请,湛然圆澄禅师着手重兴云门显圣寺。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春,莅绍兴广孝寺法席,力弘曹洞宗旨,高唱一心法门。其后,又历主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嘉兴东塔寺、云门显圣寺、天华寺诸刹,大张法筵,利济有情。又前后修复大刹五座,筑石塘二百余里。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初四日示寂,世寿六十六,僧腊四十六。有《宗门或问》一卷、《慨古录》一卷、《楞严臆说》一卷、《法华意语》一卷、《涅槃会疏》三卷、《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等彰显大乘旨趣之著作行世。嗣法弟子指南明彻、麦浪明怀、石雨明方、三宜明盂、尔密明澓、具足明有、瑞白明雪诸人,皆能举扬宗乘,为后来眼目。

    指南禅师,讳明彻,生卒年失考,浙江金华人,俗姓应。22岁出家,投崇德古卓上人剃染,后者示以“万法归一”话。明彻日夜参究,久无所入。大惭,于佛像前自励立誓,两断其指。又走双径、天台,遍叩名宿,然反而愈觉茫然。继依真寂、无择两位宿衲,虽有省悟,终觉碍膺。一度因追逼不当,狂发几死。最后参湛然圆澄禅师,详述做工夫途程。湛然圆澄禅师知其所诣真实,只欠明眼宗师指示,遂随机痛下针锥,直指心要。明彻亲炙日久,豁然透脱,疑虑冰消,得蒙印可:“心是本来心,法亦无他法,心法只如是,源源不可绝。”③嗣后,隐栖湖州苕溪,屏绝世缘,孜孜向上,后不知所终。

    麦浪禅师,讳明怀,生卒年失考,浙江绍兴山阴人,俗姓王。5岁出家天王寺,17岁从莲池大师受具足戒后,遍历讲肆。因闻宗门事有疑,往参湛然圆澄禅师。后者知其曾深入教海,遂引《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相诘:“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如何是见不及处?”明怀下语不契,再拜求开示旨要。湛然圆澄禅师令其从今往后,一切时中,“但看个见不及处,自有所诣。”④明怀殷勤参究,久久茫然。一日在云栖,莲池大师举昔日高峰原妙和尚示众话“海底泥牛衔月走”问众,湛然圆澄禅师推出旁僧道:“大众证明。”明怀蓦然有省。

    湛然圆澄禅师住持嘉兴东塔寺期间,明怀复往亲近,与僧定林同席。明怀问:“大德尊号?”答曰:“定林。”复问:“叶落归根时如何?”定林正拟开口,明怀遽曰:“何不道‘本来无枝节,到底赤条条。”’棋输一着的定林亦发一问:“大德尊号?”答曰:“麦浪。”进问:“无风时,甚处安身立命?”明怀予一掌,定林回敬“未在。”明怀对曰:“三尺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湛然圆澄禅师总结二人酬对,斥其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若无后语,都成布袋里老鸦。”⑤明怀于痛锤之下豁然悟入。受付嘱后,出住埭山明因寺,拈提宗旨,大有长处。

    石雨禅师(1593—1648年),讳明方,别号“断拂子”,浙江嘉兴武塘人,俗姓陈。22岁,投杭州法相寺出家,从静安上人专修净土。一日念佛真切,忽掷鱼子大笑:“不惟西方,东土亦可生矣!”⑥静安上人诫其不可草草,并令参“南泉三不是”话。明方依教力究,疑碍横生,胸痛不止,遂往参湛然圆澄禅师。得蒙启迪,碍膺消落。继阅《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至“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忽觉身心世界,打成一片。然冷地拶着,未免吞吐不下,于是往参博山元来禅师,继而结茅南岳毗佛洞,拼死用功。又参憨山德清大师于五乳,酬唱甚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从湛然圆澄禅师圆具大戒。天启二年(1622年)春,登天目山,居西方庵,单丁苦究,枯槁淡薄,倍于南岳。久久心灰智泯,如大死人一般,却恨死得活不得,遂下山再参湛然圆澄禅师。其时,湛然圆澄禅师炉篝大开,会下英衲毕集。明方约真操实履之同志十人,持不语戒,一心用功,限七日之期,誓必彻证。未至期,湛然圆澄禅师上堂,大喝:“放下着!”⑦明方闻喝,顿觉身心庆快,犹如游子归家,急呈偈一首:“平空一掷绝踌躇,转眼风波彻太虚,会得竿头舒卷意,放生原是钓来鱼。”⑧湛然圆澄禅师阅偈后,故意大呵。数日后,以宗门公案一一勘辨,最后以偈相印:“分明识得赵州狗,拾得鼻孔失却口。莫于万丈峰头立,且向丛林陆沉走。”⑨并付断拂一枝。因此之故,明方自号“断拂子”。

    获授正印后,明方辞师,谒无念深有禅师于江西瑞州黄檗山,切磋砥砺,大为后者赏识。继而隐居黄安鹞儿山,发愤正修,直达佛祖堂奥。师尊示寂后,明方下山奔云门。卜塔事毕,南入香柏峰,欲终身隐修。

    崇祯四年(1631年),因信众敦请再三,石雨明方禅师不得已赴象田结制。翌年,出住天华,应缘酬物,举扬大法。其后,又历主显圣、宝寿、龙门、西禅、雪峰、东塔、佛日诸名刹,诱引后学,家风严密;接纳上流,机用峭拔。虽然钳锤严厉,然所至宿衲响臻。

    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冬,石雨明方禅师忽忽感叹:“世界勿宁,不如归去好。”⑩翌年正月初八日,殷勤付嘱毕,悠然从脱。

    三宜禅师(1599—1665年),讳明盂,别号“愚庵”,杭州人,俗姓丁。幼闻梵呗则心悦,睹像设即膜拜。14岁入云栖,从莲池大师受五戒,自是断荤念佛。后因禅侣激发,参高峰原妙和尚“主人公”话。力究三载,触发庞居士语而恍然有所悟入:“铁牛解吼,木人善走,心境如何,打个筋斗。”(11)但于“托钵产难”公案,摆扑不破,未能释然。23岁,投闻谷广印禅师剃染,禅悦法喜,日注身心。杭城禅讲诸师,与语无不击节称善,但闻谷广印禅师却屡屡挫抑之。一夕经行,忆“婆子转藏”因缘,暗触香桌,豁然有省,仿佛云披日现,急求证于闻谷广印禅师。后者反复勘验,不容申说。继闻湛然圆澄禅师盛化云门,饱参宿学,鳞集座下,遂往参。入堂与明方等人约持不语戒。一日正着意提撕,忽闻湛然圆澄禅师大声喝道:“放下着!”顿如悬崖撒手,绝后再苏,种种差别*(左讠右肴)讹,迎刃而解,遂披衣入室求证。经湛然圆澄禅师反复折挫,最后与石雨明方同承印记,时年25岁。

    嗣后,明盂一衲孤筇,探竿独挈,循山傍涧,遍参诸方。后闻师尊迁化,归哭影堂,继至语溪闭关。

    崇祯八年(1635年),三宜明盂禅师应请出住龙门。居一年,退隐会稽化鹿山。十六年(1643年),显圣寺虚席,当山耆宿与诸士大夫一同劝请,三宜明盂禅师以先师公案未了故,径往继席。晋院后,整饬规绳,肃张法令,升堂入室无虚日。又外集檀施,内竭衣赀,悉心缔构增式。其后,又历主越州蜀阜、秀州梵受、苏州朱明诸刹,复于弥陀、宗会、福臻、天华、佛日、真寂等名蓝开讲华严、法华、楞严、楞伽、圆觉、梵网诸经,应机布慈云,随缘施法雨。然能领略其意趣者极鲜。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宜明盂禅师归隐西湖愚庵。自此不训徒,不赴请,闭门敛迹。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十一日微笑逝世。

    尔密禅师(1590—1642年),讳明澓,别号“散伊”,浙江绍兴人,俗姓王。22岁,从大慈寺贞白珊上人习学内典,于性相二宗,咸领微旨。复决志力参,殆忘寝食。一日在舟中,因闻锣声而恍然有省,随口占一偈:“锣震空身世,观音独露身,泥牛衔月走,木马报新春。”(12)27岁,至开元寺剃落,继参湛然圆澄禅师,以闻锣声所得相呈。湛然圆澄禅师指示道:“此宿根所致耳,尚须知有向上一着。”明澓于是从头开始做工夫。后闻湛然圆澄禅师上堂大喝:“放下着!”全身脱落,呈偈求证:“夜半霜寒月忽低,行人到此尽迟疑,翻身踏断来时路,点点星辉斗柄垂。”湛然圆澄禅师嘉其绵密,勉其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天启三年(1623年)佛成道纪念日,湛然圆澄禅师付偈记莂:“锣鸣与鼓响,观音塞耳门,真得圆通意,骑月上昆仑。”(13)此后,明澓晦迹东山香雪坞,日日杂处于猿猱之间,奋志正修,颇类唐代高僧沩山灵祐和尚之作略。继至金陵,恰逢博山元来禅师说法天界寺。明澓往谒,相与论辩法门细大及物不迁奥旨,了无窒碍。博山元来禅师极为赞叹:“江南佛法,洵有人矣!”(14)

    崇祯元年(1628年),尔密明澓禅师应请出住绍兴东山国庆寺。不数年,规制大备。九年(1636年)冬,迁主梅墅弥陀寺。翌年,领显圣院事。径山、雪窦二座名蓝交相延聘,均力辞不就。十五年(1642年)六月十六日示寂,门人塔全身于显圣寺之南山。

    尔密明澓禅师赋性爽直,见义敢为,行道十五年,“视人无高下,接物善权变。其住院领众,威而不猛,宽而有节;秘重大法,不轻以隋珠弹雀。鞭龙挞象,摧锋破坚,概出诸从容指顾间。言到行到,宗通说通,诚不虚博山之预识也!”(15)

    具足禅师,讳明有,生卒年失考,浙江绍兴人,俗姓杨。自幼事父母至孝,父病,曾效法古人割股相救。22岁出家,参“念佛是谁”话。继谒湛然圆澄禅师,闻其拈提宗旨,疑性大发。一日,殿上经行,无意中抬头见前山,触机大悟,述偈求证:“虚空粉碎无偏正,大地平沉孰是亲;从今了却相思债,石虎泥牛笑转新。”(16)湛然圆澄禅师欣然为之印可。后住上虞香雪庵弘法。示寂之日,因未有法嗣,遂以如意、法衣寄石雨明方禅师,说偈坐脱:“香柏枝分秀,随缘折一枝,花开香雪远,何必异苗为。”(17)

    瑞白禅师(1584—1641年),讳明雪,别号“入就”,安徽桐城人,俗姓杨。自幼丧父,事母至孝。19岁,母亲谢世。翌年投九华山聚龙庵,从法光上人出家,执役三载。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于云栖寺圆具大戒,随后遍历讲肆。一日,听法师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至同分别业二种妄见处,忽觉根身器界总是空花灯影。继参湛然圆澄禅师,后者诘以“四大是假,妄心是空,阿谁拖你这死尸来?”(18)明雪愧无所对,经七昼夜废寝忘食勇猛提撕,于轻安境中,顿见“拖死尸”之的旨。不久,被人问着“柏树子”、“乾屎橛”公案,仍不能透脱,遂挂搭延庆寺两年,放下身心,发愤再参,复持不语戒百日。奋迅之气,猛于捉象。四十二年(1614年)春,绍兴广孝寺请湛然圆澄禅师开堂,明雪随众坐禅。闻湛然圆澄禅师上堂法语,死尽偷心,猛著精彩。十余日后,工夫打成一片,昼夜凝然不散。一日,湛然圆澄禅师举“南泉斩猫”公案,明雪顿时领悟,遂将蒲团抛却。数日后,明雪与诸同参侍师过桥,湛然圆澄禅师请众下语:“溪水潺潺,汝等各道一句看。”明雪随口对曰:“敲空有响,击木无声。”(19)湛然圆澄禅师笑而颔之。然明雪犹不自肯,更加精进,约数位道友一起打七。至第六日,正经行间,忽闻钟声骤起,顿尔大彻,灼然有游子到家之感。自是,妙慧勃发,机辩峭拔,鲜有撄其锋者。继又巾侍师尊赴径山,应东塔,陆沉众中,韬光养晦。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明雪辞师赴皖公山,缚茅隐修。三年后下山,历参无念深有、憨山德清、博山元来诸位尊宿,机语契甚。泰昌元年(1620年)归省湛然圆澄禅师。翌年屏居绍兴宛委山天柱峰,一心专修。天启三年(1623年),遵师命出任显圣寺西堂,振肃堂规,助扬化仪。四年(1624年),复往阳明洞住静,上上升进。继至金粟山参密云圆悟禅师,留为第二座。六年(1626年)秋,复还云门呈偈:

    蒙师饶舌十余年,本分由来不可传;

    有见原非解脱道,无心岂是祖师禅!

    三玄四唱闲家具,五位君臣总白拈;

    欲识老胡亲的旨,金鸟夜牛现识天。

    湛然圆澄禅师赞其语无渗漏,善解回互,不愧为曹洞儿孙,遂付衣法并偈:“诞生原是妄安名,空里栽花忒现成;满口道来无可道,威音那畔少知音。”(20)

    同年冬,湛然圆澄禅师示寂。正欲深隐南岳的瑞白明雪禅师应四众坚请,不得已继席云门显圣寺。自是,以本分钳锤、作家炉篝,点钝铁为纯金。崇祯三年(1630年),迁主湖州弁山,复兴龙华寺,摧邪辅正,道价顿倾。其后,又历主湖州白雀寺、蕺山戒珠寺、天台国清寺、江西赣州崆峒山,以绵密家风,锻炼学者。十三年(1640年),因受建安王皈依、殷请,移住洪都百丈山,举扬百丈清规,整肃寺风,躬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规制,人称“大智再来”。十四年(1641年)三月十九日,大书一偈:“来亦无一物,去亦无一物,要知端的意,百丈花梢月。”(21)掷笔吉祥而逝,世寿五十八,僧腊三十八。门人塔全身于弁山龙华寺右。有《瑞白禅师语录》十八卷、《闢判》十二卷、《异方便》一卷等著作行世。

    另外,何明栋、韩溥二位先生,主要依据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年(1738年)初刻之《曹洞诸缘支宗传灯宗谱》(由诸缘洪断后裔创刻)以及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二年(1673年)付梓的《云居山志》中“(诸缘洪断和尚)过南岳遇大千师翁,付授大衣”之句,认为曹洞宗在江西另有一“诸缘”支系,其创始人诸缘洪断,亦为幻休常润和尚之嗣法弟子(22)。

    但是,一诚长老主修之《云居山新志》,认为诸缘洪断系“兴阳词禅师法嗣”;虽然确曾“于南岳衡山得遇嵩山大千常润师翁”,但仅是“接语投契,常润深喜,许为法器(而非法嗣),并为授具戒”而已(23)。

    笔者遍考《续指月录》、《释鉴稽古略续集》、《五灯严统》、《续灯存稿》、《补续高僧传》等相关史籍,均不见有幻休常润和尚曾纳诸缘洪断为嗣法弟子之记载;甚至于被誉为“集五灯之大成,为宗门之宝窟”的《五灯全书》,亦绝无可以佐证此说的蛛丝马迹可寻。故而,所谓“诸缘系”亦出自幻休常润和尚法脉之说能否成立,尚需深入考证,亦敬祈诸方贤达不吝赐教。

    ①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26页。

    ②  [清]聂先:《续指月录》卷二十,见《卐续藏》第143册,第1030页。

    ③④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42页。

    ⑤⑥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42、943页。

    ⑦⑧⑩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43、943、946页。

    ⑨  [清]霁仑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26册,第332页。

    (11)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46页。

    (12)(13)(14)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48、948、948—949页。

    (15)(16)(17)(18)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50、950、950、951页。

    (19)(20)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51页。

    (21)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九,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52页。

    (22)  参阅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第十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韩溥:《江西佛教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130—138页。

    (23)  释一诚:《云居山新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