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是为工更好地前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正如偈诗所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切忌一味冒进、一味自大、一味持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强则强当弱即弱,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强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曾在寺前的围墙画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画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多次修改,学僧依然不满意,总认为画中龙虎动态不足。当时恰逢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价一番。

    无德禅师看了看,说:“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错,但龙与虎的特性你没有把握好。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颈退缩得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高兴,赞颂无德禅师:“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开示众学僧,说:“为人处事也罢,参禅修道也罢,道理都是一样的,退一步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地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我有一首偈诗,你们听听看: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现在你们能会意吗?”

    学僧们听后,均有省悟。

    吾辈身处俗世,要想领悟到这一道理,估计有些困难,另一则发生在亚马孙热带丛林里的故事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来解读无德禅师的这一偈诗。

    在茫茫的亚马孙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种极为特殊的鸟——倒着飞翔的蜂鸟。但在很多年前,蜂鸟并不是倒着飞的。它们和其他鸟一样往前飞的。

    当时,虽然蜂鸟的体形很小,但它的繁殖速度很快,家族很兴旺,如果全体出动,那更是一个庞大的阵容。据说。它们扇动翅膀可以遮天蔽日,让大片的森林笼罩在它们的阴影之下。除此之外,蜂鸟天生敢于搏斗,不怕牺牲。甚至,蜂鸟家族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只准向前不准退后,如果有胆小的蜂鸟临阵退缩,就会遭到很多蜂鸟的围攻,并被自己的同类啄死。

    那时,蜂鸟也并不像今天的蜂鸟只吃蜂蜜,而是肆无忌惮地猎取,而且只要是它们想吃的东西,它们就一定能吃得到。据说,在当时的亚马孙丛林中,没有哪种动物能逃过蜂鸟的攻击,也没有哪种动物不害怕蜂鸟,蜂鸟成了亚马孙丛林之王。

    一场突发的大火改变了这种局面。那是一次森林失火,由于天生敢于搏斗,不怕牺牲,蜂鸟容不得比它们更加厉害的东西存在,当它们看见烈火熊熊地在丛林中飞舞,大片大片地占据了它们的领地,便愤怒了。于是,在蜂鸟王的指挥下,蜂鸟一群群地向烈火扑去。结果可想而知,如同飞蛾扑火般的峰鸟一群群地死在了烈火中,但峰鸟们没有退缩,它们前赴后继地向烈火发起攻击,换来的却是死伤惨重的代价。

    眼看蜂鸟家族就要全军覆灭了。这时,蜂鸟群中有一只蜂鸟动摇了,退缩了,它悄悄地往后飞去。蜂鸟王随即发现了那只临阵退缩的蜂鸟。它狂怒地指挥其他峰鸟向那只临阵退缩的蜂鸟攻击。

    令他更加生气的是。其他蜂鸟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扑向那个背叛者,相反一部分蜂鸟竟跟着那只蜂鸟一起向后飞去。

    大火结束后,蜂鸟王和绝大部分的蜂鸟成了那次烈火的牺牲品,而那一小部分向后飞的蜂鸟则活了下来。经过火劫的蜂鸟此后便一直倒着飞翔,并且不再动辄攻击其他动物。它们变得性情温和,只吃蜂蜜。

    今天,虽然蜂鸟很弱小,但在亚马逊丛林中仍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它们与整个丛林的生灵同在。试想,如果当时没有那只肯退一步的蜂鸟,蜂鸟的生命还可能得以延续吗?

    不仅蜂鸟,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育目的追求中无法自拔,即使明明知道此路行不通,即使明明知道继续下去的代价将是飞蛾扑火般的灭亡,但依然无法说服自己后退,只能放任自己继续沉沦、再沉沦。其实,后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前方是死路却还要固执地走下去。

    “刚易折,曲则全”,“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从古讲到今,但真正能够明白的有几人,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如果人人都能真正地懂得这些道理,人人都能够真正地奉行这些道理,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坎过不去?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易行难,道理心中都很明白,却无法用行动来实践。

    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的一面,人人都有执着的时候,人人也都有好斗的本性。然一个人再自尊,再骄傲,再好斗,估计也比不上龙、虎和蜂鸟,龙能退缩,虎能低头,蜂鸟能后退,平凡如尘埃、脆弱如蝼蚁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适时退缩呢?

    人生在世,切忌一味冒进、一味自大、一味持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强则强当弱即弱,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强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若曰超生超死,有利利人,此特释氏之筌蹄耳。——明代宗本《毒峰善禅师三教一理述》

    问曰:“云何知一切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诸行虚妄相,故空;诸行生灭不往,无自性,故空。”——龙树菩萨《中论·观三相品第七》

    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在,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东晋僧人僧肇《不真空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