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诱惑,学会克制自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而显现出本能的贪欲。如想消除贪欲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必须做到克制、忍耐。佛家云:“一寸道九寸魔”,“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学会忍耐,以律己之心克制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抵制欲望的侵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从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

    一天,它们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俩人走得精疲力竭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

    这位比丘答道:

    “佛陀有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使得到了法眼净。

    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的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他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若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边,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而显现出本能的贪欲。如想消除贪欲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必须做到克制、忍耐。佛家云:“一寸道九寸魔”,“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学会忍耐,以律己之心克制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抵制欲望的侵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但丁曾说过,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歌德也说过:“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克制自己,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若不克制,放纵自己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牵制,扬其波逐其流,莫说难以成就事业,甚至会自取灭亡,走向可悲境地。

    曾有一只青蛙,想迁徙到远方,便去哀求大雁帮忙。大伙商量后,决定让青蛙咬着一根木棍,再由两只大雁叼着木棍的两头儿,把青蛙带上了天空,向远方飞去。

    飞越一座村庄时,有人看到它们,说:“多聪明的大雁呀,把青蛙带到远方!”

    青蛙听后,心想:“这人笨得出奇,竟然没有看出是我的主意。”

    又飞越了一个村庄,另一个人也是这样说。

    青蛙涌出伤悲,心想:“这世上的傻瓜怎么这么多。”

    当飞越了第三个村庄,青蛙听到所有的人都对大雁赞叹不已,再也克制不住自己,十分恼怒地吼道:“你们这群傻瓜,这是我的主意!”

    话音刚落,青蛙就重重地掉到地上摔得粉身碎骨。

    人们经过青蛙的残骸,纷纷摇头叹息说:“克制不住对虚名和私利的追求而搭上性命,才是真正的傻瓜!”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不自觉地都成了生活中的傻瓜,像故事中的青蛙一样,被自己的欲望牵引着盲目地乱走。只有那些懂得克制自己的人,才能冷静从容地控制局势,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进而取得成功。

    因而,可以这样说,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突破自我的。会克制自己的人,才会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进而赢得人生的辉煌。

    多年前,美国的一个小镇上,贴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小镇上众多的人驻足观看。那启事写着:“招聘一名懂得克制自己的年轻人,月薪四美元,表现优异者可增加至六美元。有升迁机会。”

    很多人都去参加应聘。负责招聘的人仅给前采应聘的年轻人一段文字,问:“你能够读吗?”

    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回答:“能啊。”

    “那持续不断地阅读这一段,可以做到吗?”

    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脱口而出:“可以啊。”

    “那么好吧,你们一个一个来。”

    随后,那段文字被交到一个年轻人手里。他开始阅读,这时,负责招聘的人放出几只漂亮的小狗。那几只小狗像绒球一般滚动,打打闹闹,十分可爱。第一位年轻人很快读不下去了,他的眼睛被小狗深深吸引去了。

    第二个年轻人,也受不了小狗的诱惑,只读了两句便错了。接着第三个、第四个……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读不下去了。到了最后一个年轻人时,小狗咬着他的衣服,他也不为所动,一字不错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负责招聘的人十分高兴,说:“小伙子,你怎么能不受小狗的干扰呢?”

    小伙子回答道:“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克制自己。”

    当即,负责招聘的人便录用了他。

    如同那些失败的应聘者一样,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会克制自己,不能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多是生活的失败者;反之,能用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往往会成为生活的强者。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枷锁,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避免误入歧途,助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故孝宗皇帝制《原道辩》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诚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一之不治,则三教岂容有一之不立?——宋代静斋学士刘谧《三教平心论》

    佛教在中国,使人弃华而就实,背伪而归真,由力行而造于安行,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无以加矣。故三武之君欲灭佛,而佛终不可灭。——宋代静斋学士刘谧《三教平心论》

    人复真如之心,道之元也;心契本觉之性,德之全也。——太虚法师《中华民国国民道德与佛教》

    故道德之真本,必求之真唯心论;真唯心论,必求之佛教。——太虚法师《中华民国国民道德与佛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