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谦让就是虚伪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家尽力创造和谐、平等、我为人人的社会,因而讲究谦让,将谦让作为修持的一部分,要求弟子对别人谦让的同时,让对方感受到谦让这一美德的好处,让他们也能以谦让的心去对待更多的人。作为一种美好的品德,谦让包含了对别人的尊重、礼貌和自己的处世态度,是应该提倡发扬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常常谦让过了头,不仅让对方感受不到谦让的美德,甚至觉得虚伪。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谦让,用佛家的话讲,就是业障,是众虚妄中最恶的一种。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俩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本来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禅师:“师父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禅师回答,说:“让对方吃大碗。”

    居士笑道:“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的?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佛家尽力创造和谐、平等,我为人人的社会,因而讲究谦让,将谦让作为修持的一部分,要求弟子对别人谦让的同时,让对方感受到谦让这一美德的好处,让他们也能以谦让的心去对待更多的人。作为一种美好的品德,谦让包含了对别人的尊重、礼貌和自己的处世态度,是应该提倡发扬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常常谦让过了头,不仅让对方感受不到谦让的美德,甚至觉得虚伪。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谦让,用佛家的话讲,就是业障,是众虚妄中最恶的一种。

    生活中,我们常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吃亏人常在”,“占小便宜吃大亏”,于是,在饭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聚会的人争着买单,或者礼让比较重要的人物坐“上座”。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的谦让也仅止于此。在公交车上,那么多老年人、抱小孩的妇女站在车上,他们身边坐着的年轻人对此却熟视无睹。而这些年轻人,很可能就是在饭店谦让地请别人吃饭的人。

    因而,可以说谦让更多地发生在熟人之间,对认识的人当然有感情、有评价,谦让是必须的,对不认识的人,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但佛家强调,众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能有远有近的。退一步来讲,即使我们承认谦让这样的美德在熟人相处中发挥得更多,但是,试想一下,有多少人在公司、在公众场合,对领导、同事可以谦让,但回到家里时,对父母、兄弟并不谦让?难道,父母、兄弟这样的亲人还比不上在社会上认识的人熟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的谦让是虚伪的,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有可能是利益的获取、人际关系的顺通等等。对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谦让,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业障,是众虚妄中最恶的一种。

    除此之外,过分的谦让,就会变成是一种畏缩,凡是一切事情,统统都给别人去做、别人去辛苦、别人去担当,那将使自己一事无成。甚至有的人谦让到最后,会甘心屈服于权势,不求自主,只有一生卑微。所以说,太过谦让,会让自己变得畏首畏尾,最终一事无成。

    一句话,人际交往中礼节虽不可少,但谦让过了头,反成了虚假的客气,礼节便成了繁琐多余的形式,而坦率真诚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是故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净土宗祖师慧远《明报应论》

   凡自己所造的业,无论为善为恶,自己总要受“报”,一斤报一斤,一两报一两,丝毫不能躲闪,而且善恶是不能抵消的。——梁启超

   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东晋慧远《三报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