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择师,恭敬求教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据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多的道路,如果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只会让自己走得心乱,听得心迷,而无任何益处。惟有慎重择师,一心一志,跟从正道明师,学佛参悟,才能安心于道,心安才能理得。故而,高僧莲池大师说:“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慎学请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邪正之利,正则成佛,邪则成魔,是以学子择师善者而从之。”古人学佛如此,今人学习更应该如此。

    无论多高深的道行与学识,都是要从尊师做起。师长是迷途的明导、暗室的慧灯,能启蒙我们的良知本性,开启我们的智慧。因而,学做人、学技艺或求学问都必须敬重师长;若是对师长态度轻慢,对所学的知识不认真,即使再有涵养的老师也会对你失望,而你所学的自然也是极其有限的。

    《优婆夷坐树下寂静调伏经》上的一则故事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住下。

    婆罗门尼的几位弟子外出化缘、拾柴回来,一进罗园,看见一位女居士端坐树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宁寂静、超然世俗的样子。弟子们很是惊叹佩服,赶紧上前施礼,恳请女居士赐教。

    于是女居士便跟这几个年轻弟子侃侃而谈。她说古论今,讲法释道,还勉励她们潜心修研,必能获得真谛。

    女居士讲得娓尾动听,句句透彻。几个弟子听得频频点头,心服口服,她们从来没听过这么中肯切实的教诲,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机遇,因而对女居士越发尊敬,越发感激。

    弟子们听了教诲。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兴兴到庵里。一见师傅,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师傅,咱们罗园里来了一位姓瞿昙的女居士,是位道法高强的人呀!她特别善于讲法、说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话都能说到人心里去,切中我们糊涂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语中所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

    婆罗门尼见自己的徒弟们如此崇拜那个刚来的女居士,心中一动。就势吩咐道:“既然她这么深刻高强,这么值得你们讨教,那么,就替我去跟她说,请她明天到庵里来吃饭吧。”

    弟子们一听,惊喜万分,赶忙跑到罗园去传师傅的话。

    女居士听了弟子传达过来的邀请后,依然平静地坐着,没起身,沉默不语。第二天一早,婆罗门尼坐在正堂上,堂门敞开,远远地就看见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钵盂,信步朝尼庵走来。

    婆罗门尼叫弟子给女居士添了一个座位,然后就吩咐上菜开饭。一桌子的菜,招待客人可谓是够丰盛的了。可婆罗门尼只顾自吃自喝,对女居士既不谦让,也不关照,似乎并没把她当作自己请来的贵客。女居士也不怪罪,自己照顾自己,吃了起来。

    饭后,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净面,又把钵盂清洗干净,然后回到屋里,坐在为自己特设的位子上。而婆罗门尼,则穿着鞋侧卧在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头,摆出一副慵懒的姿态。她侧着头,漫不经心地问女居士:“我们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讨教讨教。我的弟子对你的口才、智慧盛赞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为我们解答呢?”

    看着婆罗门尼傲慢的样子,女居士平淡回道:“姐妹们有事要问,我尽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气呢。不过,恐怕今天不是时候。”

    说完,她便起身告辞。

    婆罗门尼只在床上欠了欠身,草草摆了个送客的姿态,目送着她出了门。弟子们不知师傅到底想干什么,都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们外出去砍柴。归途中又去罗园听女居士讲道,回到庵中,又如实地回禀了师傅。婆罗门便又请女居士到庵中用饭,就这样一来二去,连请了四次饭。

    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道。可女居士还是当初的那句话——“还不是时候”。

    婆罗门尼多次请都不见女居士答应,又不知女居士话中之意,很是着急。她的弟子便提醒她:“师傅初次见面就对女居士不恭不敬。礼数上怠慢不说,还瞧不起人家。到如今师傅又想去向人家求法,人家能相信咱们是诚心实意的吗?是我们先失礼,先不真诚待人的呀!”

    婆罗门尼听到后,面有愧色,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亲自去请她,而且一定真心真意地亲自恭请。”

    女居士见婆罗门尼亲自登门拜请,而且大有思过悔悟的歉意,终于接受了邀请。

    婆罗门尼备下各种各样的菜肴款待贵宾,盛情备至。饭罢,婆罗门尼脱鞋端坐在一张低矮的床上,毕恭毕敬地对女居士说:“我有一些不懂的事想向您请教,不知能不能给指点指点?”

    女居士答道:“今天是时候了,您尽管问吧。”

    婆罗门尼松了一口气,问道:“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自己的言行决定的?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他人的行为决定的呢?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是由自己,又是由他人决定的?为什么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决定的呢?”

    女居士答道:“苦与乐是相反相生的呀。正是因为它们对立、矛盾,所以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为苦,彼时则为乐。没有苦,也就谈不上乐;没有乐,还有什么苦可言呢?”

    婆罗门尼又问:“苦和乐对一个生在世间的人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

    女居士答道:“世上的事物都有因有果,而因与果都是包含在对苦和乐的追求之中,是由苦与乐的谁多谁寡,谁强谁弱所决定的。”

    婆罗门尼紧接着追问:“我现在提问,您随意应答,毫无语塞、含糊之处。那么我再请问,您有眼吗?”

    女居士答道:“有。”

    婆罗门尼再问:“那么,有‘色相’吗?”

    女居士回答道:“有!”

    婆罗门尼又问:“是不是因眼识、眼触来接触外界事物,而感受苦乐或不苦不乐呢?”

    女居士赞许婆罗门尼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悟性,感慨地说:“是这样的。世间万物都是从其因缘而生苦乐啊!这正是佛的含义之一呀!”

    婆罗门尼顿时开悟,整衣正服,合掌端坐,从此皈依佛门,终生致力于探求更深、更广的佛法道义。

    据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多的道路,如果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只会让自己走得心乱,听得心迷,而无任何益处。惟有慎重择师,一心一意,跟从正道明师,学佛参悟,才能安心于道,心安才能理得。故而,高僧莲池大师说:“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慎学请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邪正之利,正则成佛,邪则成魔,是以学子择师善者而从之。”古人学佛如此,今人学习更应该如此。现在教育的普及,让我们有太多进修的机会与学习场所,因而,必须有更明确的方向,更慎重地选择教导者。若不能慎重地选择,很容易误入歧途,自毁前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学佛家“终身奉道以报师恩”的尊师之道。

    古人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其意是说,人的身体,是从父母而来的,但是要成就道业、学业,则必须仰赖师长。所以,除了要孝养父母之外,还必须奉事师长,遵从师长的引导。

    立身处事,不能没有启蒙之师;在社会上生活,更少不了老师所传授的谋生技能。因而,对待老师,除了虚心向其求教之外,我们还需要恭敬,若是对师长态度轻慢,就是对所求的知识不认真,就是对自己前途的轻慢。

    “德丧起于不能尊师,心乱发于不能重道。”这一至理名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遗忘的。

    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东晋僧人僧肇《涅槃无名论》

    灭有三义:谓性灭、圆灭、方便灭。性灭者,理性至寂,非生非死,生起步能喧动,故名性灭。圆灭者,照无不遍,发无不足,明穷境极,故名圆灭。方便灭者,权巧妙能,逗必会,取必克,故名方便灭。——隋唐僧人灌顶《大般涅槃经玄义》

    殊不知替恶两头,乃是外来的对待之法,与我自性本体,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恶的可以改为善,则善人可变而为恶,足见善不足恃也。——明僧德清《大学纲目决疑题辞》

    若以善破恶,恶去善存,此犹隔一层。即此善一字,原是客尘,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只须善恶两忘,物我迹绝,无依倚,无明昧,无去来,不动不摇,方为到家时节。——明僧德清《大学纲目决疑题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