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关注自己的心灵,心不自由,心不快乐,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因而,佛家强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要我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有回应能力、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而不是以随便放纵的态度去生活,更不是以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的方式去生活。
佛陀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老员外娶了四个妻子。
第四个妻子最得员外的疼爱,他不管去哪都带着她。而她每天沐浴更衣、饮食起居,都要丈夫亲手照顾,她想吃什么、喜欢什么衣服,员外都肯买给她,对她真是百般呵护,非常宠爱。
第三个妻子是众多人追求的对象,员外可是很辛苦的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打败众人得到她的。所以,员外每天都要去关心她,常常在她身边甜言蜜语,又造了漂亮的房子给她住。
第二个妻子和员外可说是最有话聊的了,每当员外有什么心事或困扰,他总是来找第二位妻子为他分忧解闷,互相安慰,只要和她在一块儿就觉得很满足。
至于员外的第一个妻子,员外几乎忘了她似的,根本很少去看她。可是家中一切繁重的工作都由她处理,她身负各种责任、烦恼,却得不到员外的注意和重视。
一天,员外必须离开故乡,到遥远的地方去。他对第四个妻子说:“我现在有急事非离开不可,你跟我一块儿走吧?”
第四个妻子回答:“我可不愿跟你去。”员外惊异万分,不解地问:“我最疼爱你,对你言听计从,我们也没有分开过,怎么现在不愿陪我一块儿去呢?”“不论你怎么说,我都不可能陪你去的啦!”第四个妻子坚决地说。
员外恨她的无情,就把第三个妻子叫来问道:“你能陪我一块儿去吗?”
第三个妻子回答:“连你最心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情愿陪你去,我为什么要陪你去?”
员外只好把第二个妻了叫过来说:“你总愿意陪我去吧?”
第二个妻子说:“嗯,你要离开,我也很难过,但我也只能陪你到城外,之后的路你就自己走吧!”
员外没想到第二个妻子也不愿陪他去,这才想起第一个妻子,就把她叫来问了同样的话。
第一个妻子回答:“不论你去哪里,不论苦乐或生死,我都不会离开你,无论多远我都陪你去。”
这时员外才知道,真正可以和他永不分离的只有第一个妻子。
事实上,员外要去的地方是死亡的世界。而员外的这四个妻子也各自象征着不同的寓意。
第四个妻子象征人的身体。人对自己的身体倍加珍惜,为满足这个身体的物质欲望所做的一切,不亚于员外体贴第四个妻子的情形;但死时你为之不惜一切的身体,却不会随着你。
第三个妻子象征人间的财富。一个人不论你多么辛苦追求来的财富、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
第二个妻子象征你的亲朋好友。人活在世上,彼此关爱是应该的,但是人往往为了人情而忘了做人的目的。亲朋好友在人死后,会伤心一段时间,但是百年之后却谁也不认识谁。
第一个妻子象征人的心灵。它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和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我们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全神贯注于物质和欲望。
生活中,我们常常活得很忙,很累,忙着应酬朋友,让自己摆脱寂寞与孤独;忙着积累财富,让自己告别贫穷和苦难;忙着修饰自己,让自己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忙忙碌碌的我们太过于执着外在的东西,独独忘了关照我们的心灵。往往,在我们认为交结到了朋友,拥有了财富,留住了美貌,自鸣得意的时候,会像那位老员外一样,发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了尽头,朋友、财富、美貌都即将离自己而去,而唯一能够长久属于自己,并且陪伴自己的心灵,早因为自己的忽视,而变得疲倦不堪。
不关注自己的心灵,心不自由,心不快乐,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因而,佛家强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要我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有回应能力、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而不是以随便放纵的态度去生活,更不是以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的方式去生活。
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将来。——延寿智觉禅师《万善同归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定要报。——佛家俗语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司空本净